vlog是磅礴表達欲的另一出口,但另一出口是另一個平臺嗎?

Vlog 在成為一個新的風口。

  • 短視頻工具 VUE 改名為 VUE Vlog ;
  • 微博早在今年 9 月就發布了 「Vlog 博主召集令」;
  • B站也推出了自己的 30天 Vlog 挑戰。

似乎一時之間,所有平臺都瞄準了Vlog 。

但其實 Vlog 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形態,最早在YouTube 上開始流行,除了有主題的短視頻外,YouTuber 們也會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並製作成 Vlog 發布。

以 YouTube 上擁有 1000 萬關注者的 Vlogger Casey Neistat 為例,在他的 Vlog 中,會有 Casey 本人日常生活的記錄、買了新東西之後拆包的喜悅、甚至關於工作生活的有道理的講述,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頻繁的和鏡頭前的關注者的互動,即便在錄製的只有他一人。

記錄日程生活,這讓 Vlog 的門檻看起來要比過往的視頻表現形態低太多了。

在本篇文章中,除了讓更多人瞭解 Vlog 之外,我們也想討論,Vlog 是個看起來人人都能參與生產的內容形態嗎?基於這種新的表達形式,是否會有類 Youtube 的平臺型機會?或者說,Vlog 能催生出下一個「抖音、快手」嗎?

並不是所有的短視頻都是 Vlog

如果用一句話做總結,我的答案是:「Vlog是具有連續性的生活內容記錄,但連續畫面並不代表Vlog。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 Vlog 和大家所熟悉的短視頻以及抖音、快手代表的「超短視頻」分別進行對比來進行闡述。

VS 短視頻:有交集,但區別更大

必須承認的是, Vlog 和短視頻有很高的重疊性,如果要做區分,主要是從內容層面來說的。

從字面意義上,Vlog 可以解讀為被「Video + Blog」,Blog 一詞其實就已經點出了 Vlog 的特性一:生活化,生活化的背後是「人格化」。

這是 Vlog 和短視頻最重要的區別,也是 YouTube 上,已經成為相對成熟形態的的 Vlog 普遍具有的特點。

以短視頻的代表 IP 「papi醬」為例,她的短視頻是基於劇本完成的、具有故事性和誇張性的呈現,而在 papitube 早期簽約的一批內容生產者也是這樣的特徵, @Lori阿姨 也是其中之一。

通過搞笑視頻「出道」後,@Lori阿姨還嘗試了美妝內容,最新的變化是,除了這些主題性的內容外,她也開始製作自己的 Vlog,例如「重返校園系列」這類反映日常生活的內容產品就和早期的短視頻形成了差異。

所以,以日常生活為基礎的 Vlog 或許也為大家磅礴的自我表達欲的另一出口。

VS 抖音這類「超短視頻」:信息濃度

答案也是否定的,畢竟「連續畫面並不代表Vlog」。

相比於通過剪輯帶來的快速堆積的畫面,Vlog 信息量更大,內容濃度更高,可以看做個人生活的簡短的連續劇。另外,從人格化來看,也很難實現。以「手指舞」為例,大家更多是對於某種內容形式的認知,而非表演的具體的人。

對於剛註冊的抖音新用戶,視頻時長被限制在15秒,經過一段時間升級後才被放寬到60秒。快手的拍攝時長也被限制於7秒、17秒和57秒三擋。

如果更進一步區分,從內容屬性來看,Vlog 是基於生活的,內容可以更多元,從用戶端來說,他們消費的是內容。但抖音、快手側重社交屬性更多,他們更多提供了一種「參與性」;

時間限制了內容信息濃度,使得抖音或快手的內容產品都不能稱之為 Vlog,那麼,時長會是定義 Vlog 的維度麼?

並不是,例如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 Casey Neistat ,他的視頻從時長上來看,短的有3分鐘,5分鐘,10分鐘甚至更長的視頻,而 @dodolook 的視頻大多在 4 分鐘左右,再更早的時候,她記錄生活的視頻主題為 「60秒的每日日常」。

所以,相比於短視頻,Vlog不應該受限於時長的限制,並且在內容上應該具有人格化和故事性的特點。

「平民化」的Vlog,其實並不那麼人人友好

「生活化的內容」似乎讓所有人都很興奮:是不是到了人人都是 Vlogger 的時代了?

但如果按照上文提到的連續畫面並不代表vlog,那麼做出 Vlog 的門檻其實遠高於用戶們的想像。從體驗角度,作者也試驗了一閃以及 VUE,嘗試將 5 分鐘長的素材剪到了 3 分鐘,但流程和操作上遠比想像中的複雜。

對標來看,在 YouTube 上,頭部的 Vlogger 們強調產出頻率、視頻清晰度(聲音和畫面)以及故事性(這裡的故事性是一個完整的事件)。

總結來看,有三大門檻:

  • 即便不是帶著獵奇角度,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千篇一律的,不管上班族、學生族亦或是其他,生活的內容色彩總是平淡的;
  • 內容創作能力都是稀缺的,Vlog 也不例外。一閃和 VUE 想要通過傻瓜化的工具降低編輯難度,但如何組織內容保證節奏緊湊和內容吸引人也相當重要;
  • 一個 Vlogger 的標配是:攝影機、麥克風。大疆新推出的 OSMO 想要主打的就是 Vlog 場景,希望提供一體化的設備,但也有產品測評反饋中提出,OSMO 在收音上仍有待加強。

Vlog 就像「每個人都值得被記錄」、「記錄世界記錄你」更洋氣的表達,在價值認知層面刺激用戶們是時候再多發發視頻了,但比快手、抖音門檻高太多的 Vlog 本質上對於用戶意願沒有質的改變。

那麼 Vlog 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機會?

基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門檻,稀缺的優質內容生產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Vlog 平臺的增長空間。對於巨頭們來說,Vlog 更像是一個新的增長點,畢竟誰都想跟上年輕人的腳步。

  • 愛奇藝、優酷以及芒果TV等主流視頻平臺來說,其對標的Netflix的路線,以自制內容為主,Vlog 對於傳統視頻平臺只是內容上的補充。
  • 抖音的推薦邏輯上重頭部用戶,大部分的用戶只是內容消費者。流量是通過這極少一部分的機構賬號、網紅的產出去覆蓋到整個平臺。抖音貼出了「#Vlog玩出抖音範兒」,其實本質仍然只是一個運營的模板,一個新的刺激點。
  • B 站推出「Vlog 30天挑戰」,並且已經採用了點擊量補貼的商業模式,鼓勵優質創作者留在平臺上。從形式上來看,B站的up主聚集、用戶粘性都比較貼合Youtube。Vlog在內容上可能會起到幫助B站弱化二次元、遊戲屬性的作用,同時與大眾建立更親和的形象。

那麼,對於最近剛從剪輯工具以及圖片社交轉型的一閃和 VUE,Vlog 紅利能讓他們成長為新的內容分發平臺嗎?畢竟 VUE 和一閃的產品界面都已經改成了內容社區的形式。

或許不那麼樂觀。

我們所設想的一個新的 Vlog 平臺理應該是 UGC 平臺,用戶們被 Vlog 這一概念吸引來到平臺,頭部開始產出優質內容,進而泛化至所有的用戶。

但事實是,VUE、一閃對於創作者們來說更像是一個「圈地自萌」的地方。

就像我們會看到抖音的用戶會畫像是一二線城市的大學生、上班族,而快手的用戶來自是三、四線城市、農村為主。

通過調性,內容生產者們也會分層,基於地域、職業、年齡等不同標籤的內容生產者會對應其最適合的短視頻平臺。圍繞著 Vlog 這種新形態內容的生產者所出現的新的流量,可能會被引流到 VUE 和一閃們,並且不排除已經被教育好的抖音和快手用戶也會被分流。

但對於流量導向的內容生產者來說,即便自己在 VUE 、一閃等小眾平臺上製作了並發布內容,但最終會到微博這類更大的流量平臺做內容分發、獲取並經營粉絲。

這一點和 Vlogger 的變現形式相關。

廣告是我們目前看到的 Vlogger 們普遍走的路線,本質上也是粉絲變現。因此他們需要到更大的平臺分發內容、建立更廣泛的影響力、獲取更多的互動,畢竟對於廣告商來說,轉化率是一個重要指標。

Vue和一閃的產品界面圖

代表了互聯網視頻內容新徵程的 Vlog 無法催生一個新的平臺型機會,但好消息是,在段子手、公眾號博主、直播之後,成為 Vlogger 也許會成為素人們一個新的「走紅」機會,畢竟第一批 Vlogger 已經開始商業變現了,例如一閃創始人@flypig、@大概是井越、@你好_竹子 等已經以 Vlog 的形式和一些商業品牌形成了合作。

基於Vlog這一新的內容形式會鼓勵新的優質內容生產者的誕生,圍繞著這批新的內容生產者,也許會出現MCN、自媒體等的投資機會。

而對於之前的MCN公司來說,旗下網紅們、美妝博主們也常常會記錄自己的生活,Vlog 幫助加強了與粉絲們的互動,建立更親和的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流量。這個邏輯也同樣適用歐陽娜娜和王源們。

作者 | 可欣、思齊

編輯 | 思齊

(36氪夢悅、苑伶對本文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