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医疗困境,也一直是政策的痛点。2018年12月7号,国卫办医函1079号文件发布,市场缺乏关注,少有解读,而招商证券刘泽晶却认为这是一个超预期的政策,会产生长远影响,为此在进门财经专门进行路演解读剖析。

与8月底卫健委发布的2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 作的通知》相比,本次政策除了针对2460家(截至2018年9月底)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规定建设时间点及完善程度以外,同时对8714家(截至2018年9月 底)二级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也做出明确要求——2020年底,达到3级以上,政策覆盖医院数量范围再超预期。

2012-2013年以来,医疗行业开始信息化以来,更多的是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三级医院做信息化的初步建设,而很多的二级医院分布在全国更广的区域。统计数据显示近两三年医疗信息化的订单开始区域下沉,也就说除了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外,越来越多订单来自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医院,这样就会对二级、广大的中西部等一些医疗资源不太发达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提升作用。如果叠加对二级医院电子病历的三级评价要求,会有非常大的短期拉动作用。三级的电子病历要求医院内不同部门间数据交换,四级的电子病历要求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从目前情况来看,三级医院的电子病历建设的等级基本是达不到四级,二级医院的电子病历水平肯定也是在三级以下。所以医疗信息化的新规定使得整个市场的空间有翻倍的增长。对于医疗信息化相关的上市公司,其业绩高速增长具有确定性。

目前已经是2018年的12月份,文件要求2020年底之前完成三级医院四级电子病历以及二级医院的三级电子病历的建设要求。两年的时间需要完成2000多家三级医院和8000多家二级医院的建设,体量巨大。

2019年策略上,寻找逆周期行业或者跟经济周期波动性相关度不高的行业,医疗信息化都是其中最主要的细分行业之一。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

1、 GDP的增长过程当中,增速可能在下滑,但是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每年都有提升,行业增长相对平稳。

2、近十年来,全国卫生总费用在每年增长的过程当中,医疗信息化的支出比例都在稳定提升,并且已经提升了接近一倍。

3、从2018年来看,整个行业的订单增长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体现出逆周期属性。

此外,11月份,卫健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未来三年的考核指标。信息化建设在考核中的比例大幅的提升。2015年版本的情况之下,对于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信息化占考核指标比重在10%-20%之间。在最新的考核指标里面,对于医疗机构,信息化在考核指标的占比超过了五成。综合来说,信息化的建设迎来第二春,而政策的落地在2018年到2020年,时间区段内整个医疗信息化能够快速成长,业绩迎来持续高速增长。

从投入上看,一家三级医院的电子病历从三级升到四级,软体投入在千万级别,二级医院,电子病历从二级升到三级,投入在200-500万之间。相对于8月份的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的通知,12月7日的最新管理办法使得整个行业的市场空间翻倍。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受益的标的是以医院信息化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最典型的就是卫宁健康和创业软体。因为这两家公司的医院信息化占比在医疗信息化公司里面占比最高。东华软体、东软集团的医院信息化的比重也高,电子病历也做挺多,但这两家公司的医疗业务对于整体业务的比重不是特别高,因此估值和业绩弹性就会受到一些影响。从标的的推荐顺序上来说,推荐更加纯正的医疗信息化的核心的标的。

除了电子病历以外,第一代的医院信息化建系统建设完成后,已经过去5-6年,现在也到升级换代的周期。所以部分医院不仅仅做电子病历的升级,也做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政策的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催化作用加上本身行业升级换代周期,会触发整个医疗信息化行业持续的高景气。

从升级换代的第二层逻辑来看,思创医慧可以关注,它是医院内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平台的龙头。医院信息系统升级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一部分的医院采用思创医慧的方式,同时也会间接受益于电子病历的升级所带来的市场空间的增长。

问答:如何看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抗周期性?

整个医疗行业的抗周期性,来源于两个大方面:

第一,从行业本身看,医疗IT占医疗费用的支出比例每年都在逐步稳定的提升,就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它本身又是民生服务和便民工程,偏向IT服务,就是跟GDP的关联度相对较弱。

第二,2018年重要的行业政策密集地快速落地,带来行业的一波投入期,未来这个行业增速会往上走,而且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此外,信息化如果能够上升到依托信息化提供医疗服务,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估值、市值空间就会更加不一样。

问答:怎么看这次电子病历政策升级,二级医院进入要求范围超预期?

之前很多的医疗政策都是围绕三级医院展开。2015-2015年之后的医联体就非常典型,发达地区的三级医院扶持非发达地区的二级医院或者非发达地区三级医院的弱势病种科室。原来是围绕三级医院去打造不同的信息化连通平台,8月份也是要求三级医院完成四级的电子病历建设。这次把二级医院纳入电子病历的要求,有利于医疗服务下沉。所谓的下沉一定是资源的匹配,而不是资源分配到一些医院,导致看病依赖于三级。如果8000多家的二级医院,部门科室之间的信息系统能够打通,未来如果能够和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外部的医疗诊所实现数据层次的联动,医疗资源的分配均衡性就会更好。8000多家二级医院,按每一家医院200万投入,整个市场空间也是上百亿。

问答:卫宁健康怎么看?创业软体的「健康中山」和卫宁的卫宁互联网和纳里健康经营情况如何?

卫宁健康毫无疑问是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最纯的龙头公司。从医院的覆盖数量和产品的覆盖数量上都是国内龙头标的,包括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HI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从未来的角度,纳里健康,云医云药主要还是医疗服务的模式,初衷是希望把医院内部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把壁垒打掉,让医院里面的好资源不仅仅局限于院内,而是通过互联网信息能够扩散到更多领域,涉及更多病人。

卫宁健康的云药平台今年以来发展比较快。互联网卖药也已经司空见惯,例如平安好医生、北京上海的一些本地互联网药品平台。这些平台基本上都可以进行非处方药品的互联网卖药。 未来如果处方能够从院内流转出去,云药领域就没有壁垒,未来还是非常有空间。

卫宁健康希望云药等云平台搭建好之后,医院的医生能够上平台面向全国不同的地方的不同患者进行诊断、开药方,这是是面向全国的互联网运营模式。 创业软体的「中山模式」是本地化运营的模式,并不涉及全国的互联网模式。从「中山模式」的角度来说,创业软体希望在中山市打造类似于医疗服务平台,让中山本地的医院、医生上平台,以此在中山市范围内,让一些无法到达的患者能够在平台问诊。初步问诊完之后,可以把病人安排到就近的社区医院或者平台上的合作医疗机构,如果需要动手术或者需要到三级医院做具体检查,在转诊到三级医院去,相当于在本市范围内做类似于分级诊疗的模式。

「中山模式」与卫宁健康的经营模式相比,一个偏向偏轻资产,另一个偏重资产;一个偏向互联网模式,一个偏向本地化运营。这两种模式未来哪一种更能够在中国的市场里落地生根目前还不能完全判断。纯医疗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单单在互联网上简简单单地看个病,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一定要本地化服务,所以这两种模式未来可能有结合的契合点和过程。

问答:监管层对互联网医院的态度未来如何转变,相关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创新点?

监管层对互联网医院的态度,近半年到一年来看,相对于一年之前或者两年之前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需要注意近期的政策落地的最终的目的是医疗资源的均衡化。

近些年整个政策层面,对于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无论是区域医疗平台,还是医联体,亦或者是电子病历,都是很明确的目的导向,只是它实现的路径略微有点不一样。

这次医疗电子病历为什么如此重要,核心在于如果信息化在数据层次不能够在医院内部进行分享、互联互通,谈何把医院的资源向外输出?电子病历也好,HIS系统也好,未来的医疗政策也好,一定是要把医院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和数据打通,把基础夯实之后,再讨论互联网的模式、本地化运营模式、远程诊断等。这是未来互联网医院、未来远程诊断的基石。 相对于监管层,这种方式也更加能够落地化,更加有可操性。

商业模式的创新点围绕几个方面,第一,云的角度,比如卫宁健康的云医、云药,未来买药、诊断需要信息化支撑,需要数据支撑。 在这个过程当中,类似平台公司会有一些医疗服务、附加服务,在诊断的过程当中,病人如果能持续和医院、医生互动,相当于是节省病人的时间成本和差旅成本,或者因去医院而产生的成本。 通过在后续的医疗服务中取得分成、服务费的这种模式在未来是可以预期,而在做诊断的过程当中去收费不是未来的盈利点。比如网上卖药,可以收取类似外卖送餐费形式的送药费。

对于「中山模式「的本地化模式也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现在,患者去三甲医院挂号、看病,各种成本是非常高。如果能够实现在三级医院诊断,后续跟踪的医疗服务在社区医院进行,成本更低,也更方便。

无论是本地化模式,还是云的模式,或者互联网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在后续跟踪服务过程当中持续地为患者提供增值服务,而在节省出来的成本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企业收入,或者医疗服务的分成,而不是直接线上问诊花钱,收平台费用的模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