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微博開始,到泛娛樂化的微信、直播、短視頻百花齊放,無數的意見領袖和網紅如過眼雲煙一般出現在我們眼前。和PC時代的KOL們不同的是,這一世代的網紅們的觸角往往延伸至電商、社交、秀場、遊戲等多個領域,使盡渾身解數展現自身娛樂至死的一面,一切目的只爲粉絲增加和打賞、帶貨、廣告合作的快速變現。

過去幾年,社交紅利和網紅電商的發展讓網紅產業走出單打獨鬥的小作坊模式,隨着大量資本的不斷介入,UGC向PGC演進,單兵作戰的網紅們轉向MCN機構專業運營,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了張大奕們和如涵的誕生。

如涵控股上市失利,網紅第一股的風光與落寞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如涵控股一直號稱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也是阿里巴巴集團唯一入股的MCN機構。作爲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與營銷基地,從2014年成功孵化出張大奕之後,它已經發展成爲覆蓋100+網紅矩陣和1.4億粉絲、業務範圍囊括紅人經紀、營銷推廣及電商的綜合性網紅電商企業。

在如涵控股的三大主營業務中,紅人經紀包括挖掘、培養、孵化新媒體意見領袖;營銷推廣包括從廣告代言到品牌營銷全案諮詢,電商業務包括利用紅人形象全方位打造優質店鋪品牌。

2016年,如涵控股獲得阿里巴巴集團3億C輪融資,成爲唯一擁有阿里背書的MCN機構。隨後如涵登陸新三板,估值達到人民幣33億元;2018年4月3日,如涵控股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爲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網紅電商企業,如涵控股迎來發展至今最風光的時刻。

如涵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募集到的資金將主要用於確定其他貨幣化渠道並在網紅電商產業行進行戰略投資;發掘和培養網紅;對技術、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進行投資;以及一般企業用途。

可惜,雖然如涵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但這一次資本市場並未買賬。就在4月3日上市首日,如涵股價低開低走,盤中最大跌幅達到38.2%。至收盤時,如涵股價報收於7.85美元,較12.50美元的發行價下跌37.20%,市值僅爲6.5億美元,與兩年前在新三板上市時的估值相差並不遙遠。

備受關注的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在上市首日便被資本市場狠狠教育了一番。

爲什麼曾經受到資本追捧的如涵並沒有再一次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因爲隨着近年社交紅利的退潮,人們開始發現網紅的培養具備強烈的偶然性,不同平臺、特別是新平臺的頭部網紅無法被可控地培養出來,長期的商業模式上來說只能以較高的價格簽約成名網紅,這點從如涵成立至今也只發掘培養了2、3個頭部網紅賬號就可見一斑,而曾經走紅的樸正義、溫婉等都是如涵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簽約後加入的。

這對於公司化運作的MCN機構來說,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大筆資金去簽約網紅,以形成規模化運作和專業壁壘。因此人們看到如涵的營收雖然每年都在增長,但是淨利潤虧損卻是逐年增加,如涵目前的商業模式只能證明“網紅能賺到錢”,離“機構化運作的公司能賺到錢”還差了老遠。

根據如涵公開財務數據,2017-2019這三個財年的前三個季度,如涵的營收分別爲4.38億元、7.51億元和8.56億元。但從2018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如涵9個月的淨虧損爲5750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額2613萬元擴大1.2倍,可見如涵還不能在商業上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

無數次的經驗證明,一個行業再吸引眼球,但如果不賺錢的話,仍然會被資金果斷摒棄。

網紅電商影響力下降,如涵控股未來堪憂

說到底,隨着國內社交、資訊、媒介環境的快速變化,網紅電商所依託的網紅經濟環境與網紅運作模式已經逐漸去除水分,走到盡頭。傳統行業從紅利期到衰退期可能會經過20年,但在互聯網或電商行業,這個時間再也沒有那麼長,可能是2年,也可能是2個月。

過往的網紅電商離天花板越來越近,就像馬雲說的,電商紅利即將結束,新零售將頂替電商時代。從過去線上的玩法,到現在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玩法,電商越來越注重消費場景和線下體驗。經過這兩年的網紅亂象,消費者再也不是那些傻傻的網紅振臂一呼就乖乖交錢購買的狀態了。

而且隨着網紅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名氣越來越大,網紅們的維護成本不斷攀升。有些網紅帶貨能力確實一流,可是面對高昂的維護費用,加上人工成本,這就造成了如涵目前的營收逐年上漲,但利潤卻不見漲的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大量網紅參差不齊地擁擠在網紅電商的帶貨市場中,人們發現大量網紅推薦的產品並不一定具備很強的價格或質量、設計優勢。很多產品僅僅是網紅們收了廣告費之後爲了推而推。即使是網紅們推薦了不錯的商品,這些優質商品也一般貨量不高,網紅帶貨成功後出現爆品企業纔會加緊生產,消費者在等待貨品的時候,很容易失去耐心,從而導致大量退貨。

網紅商品爆火的偶然性、網紅快餐化、網紅粉絲水分特別高、高質量網紅維繫成本高、網紅變現長期性......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目前雖然網紅經濟依然熱門,但網紅電商的影響力每況愈下的現狀。

如涵控股現在有張大奕,但一旦張大奕們過氣,我們會發現如涵的故事和未來就很難維繫下去,它無法保證每一次都能培養一個具備大量真實粉絲的頭部大號,如涵控股的現有模式並不能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

隨着電商下行,網紅電商影響力下降,可持續的網紅孵化成爲僞命題,如涵控股未來將會面臨更大的問題。張大奕拯救不了如涵控股,未來的如涵只能靠摸索出一條可持續、可複製、可盈利的網紅之路來自我拯救。

【本文由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原創出品,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