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底,我給一羣中小學老師講各個學科的概覽。那場演講的名字叫《發現科學的眼睛》。結束後,在與其中一位校長簡單交流時,我腦子裡突然閃過一句超棒的介紹語,可惜沒有放進去PPT裏。

那1小時的演講,內容大體上能這麼概括:知識字典的查字法。

那場演講,我本是以「生活中並不缺少科學,缺少的是發現科學的眼睛」為切入點,談論該如何讓孩子們擁有發現科學的眼睛。接下來就開始介紹學科樹形圖,它能把各個學科有機地串聯起來。

但這個樹形圖究竟有什麼用呢?當時我沒有重點強調,到了臺下纔想起,它就是一本厚字典的最開頭幾十頁。

字典最開頭幾十頁,大多是拼音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它能教會人們怎麼使用字典,怎麼在只知道一個字的讀音或寫法的情況下,找到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細緻、權威的界定與介紹。

假定所有的科學知識也組成了一本超厚的字典,那麼這本字典最開頭幾十頁或幾百頁,也是教人如何使用這本「科學知識字典」。不是教人如何記住整本字典,而是教人怎麼使用這本字典最開頭的查字法部分。

我們應該教孩子怎麼將科學知識進行分類?每個大類別還可以分為什麼小類別?這些類別分別叫什麼名字?它們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介紹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其實就是簡單闡釋其中的內容,介紹一些經典的研究成果,讓孩子們對這個學科有個大致的印象。

這些內容要想掌握得比較透徹,嚴格來說,至少要上百個小時的學習和訓練。但沒關係,孩子們可以在閱讀有趣的科普書時,順便就完成了科學知識掃盲的任務。

換句話說,只要採用優質的教學材料,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激發孩子們天生的好奇心,那麼這份科學知識的查字法,學起來就非常有趣,孩子們根本停不下來。有許多行文有趣且充滿彩色插圖的科普書,連我這個不可愛的大人都喜歡讀,更不用提可愛的孩子們了。

孩子們的腦中有十萬個為什麼,其中的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多個,都將隨時間之風而飄散。我猜想,其中的多數是被父母和老師拆散的。當孩子們瞪大好奇的眼睛,喋喋不休地追問為什麼時,大人們只是厭煩地遮住他們的眼睛和嘴。因為大人們自己沒有能力回答那些問題,也沒有膽量承認自己無法回答那些問題。

我現在還記得他們提出的那些古靈精怪的問題:世界上最長壽的鯊魚是什麼?有沒有「胎生植物」?百慕大三角洲的神祕事件如何解釋?病毒的衣殼有多少種類型?胃有多大?霧霾對人體有多大的危害?多重和平行宇宙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某個我不記得名字的高射炮的活塞工作原理是什麼?

在大人眼中,問題分三六九等。好問題值得回答,差問題不值得回答。但在孩子們眼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有趣的。當我聽到這些問題時,不僅想要告訴他們答案,還想鼓勵他們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且,我還想告訴他們找到答案的方法,也就是科學知識的查字法。

以上思路在執行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師資是最大的問題。絕大部分老師只懂自己的那一個學科,自己也不會這套知識檢索法,那自然是無法教會孩子的。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部分老師有著極強的自我挑戰欲,只要有機會,他們很願意自己學會這套查字法,並教給自己的學生們。

光是這樣還不夠,我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培養字典的使用者,還在於培養字典的撰寫者。字典的使用者只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我期待孩子們能成為優質信息的主動創作者。

所以,孩子們還得了解科學知識生產的流程,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做菜也有流程,去什麼地方採購什麼原材料,將原材料經過什麼樣的清洗和粗加工過程,再將其搭配一些調料,放入某種炊具中,經過特定的步驟,就能呈現最終的菜品。菜品的優劣又要經過專家的品鑒,滿意才能通過,不滿意又要經過改進,才能收工。

生產科學知識也有流程。去什麼地方獲取什麼樣的原始材料,將原始材料經過特定的粗加工和精加工,再搭配特定的思維調料,有時還需要特定的儀器和方法,最終和老師與同事們一同合作,經過反覆討論與修改,才能呈現出令人滿意的科學知識。

做不同的菜,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流程。產出數學、物理學、心理學、歷史學、醫學、土木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也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流程。

其中有些方法和流程是共通的。歸納法、演繹法、實驗法、調查法、統計學、邏輯學、非虛構類寫作等等,它們就是通用性較強的方法。我建議從寫作入手,將其他方法串聯起來,效果很不錯。

寫作的前提就是閱讀。為了寫出值得被讀者閱讀的文字,我們必須學習大量的知識,如此才能確保寫出來的東西有含金量。哪怕不是寫知識類的文字,而是寫虛構的故事,那也需要積累大量的知識和經驗,才能吸引人不斷閱讀。

上述說法,並不新鮮。從柏拉圖創辦學園開始,學校裏一直都是這麼教學生的。教育這門技術,其實幾千年來沒有什麼大的改進。它無非就是一個人或一羣人對著另一個人或一羣人說話而已。今天最厲害的老師,也並不見得比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更厲害。

所以,教育之難,不在於形式上的改進,而在於內容上的取捨。網路直播課、錄播課、炫酷的動畫效果等等,都是裝東西的瓶子。而最重要的不是瓶子,是瓶子裏的內容。

什麼樣的內容最重要,最值得裝在最好的瓶子裏?

這個答案,因人而異。有人覺得藝術最重要,有人覺得道德規範最重要,有人覺得物質商品最重要,還有人覺得人的七情六慾最重要。

像我這樣的人,會覺得科學最重要。科學給了我們求真的能力,它是量產知識的工廠,是破譯宇宙源代碼的方法,是人類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最佳渠道。

如此看來,我們可以將教育分為三個層級:

1.記住科學知識字典中的許多字。

2.記住科學知識字典中的許多字;學會科學知識字典的查字法。

3.記住科學知識字典中的許多字;學會科學知識字典的查字法;學會編寫科學字典的方法。

理論上,第一個層級是對所有人的要求,第二個層級是對普通大學生的要求,第三個層級是對博士和專業研究者的要求。

但在實踐中,我們至少可以給所有的孩子都提供三個層級的教育機會和資源。有些孩子更擅長利用這些機會和資源,那就可以重點培養。有些孩子並沒有這個能力和意願,那掌握到第二層級也就夠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