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對《九三年》小說的關鍵情節透露。

1793年一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斬。十月,瑪麗王后也失去了頭顱。七月,馬拉在浴缸里被刺身亡。丹東德穆蘭死於次年三月。再過四個月羅伯斯庇爾聖鞠斯特也被送上了斷頭台。

法國大革命達到了高潮也達到了悲劇的頂點,她推翻了舊王朝,取得了對外戰爭的輝煌勝利,卻吞噬了她最優秀的孩子們。

在雨果《九三年》小說的情節里,在三位巨人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激烈的爭吵聲中,我們能了解到法國面對的內憂外患:敵國的軍隊,國內的叛軍,革命家們的派系林立和爭鬥不休。革命家們因相同的愛國心和不同的信念以及權力欲而有著不同的主張,他們在嚴峻的形勢下一邊合作一邊鬥爭,合作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鬥爭卻使他們依次化為歷史浪潮中的塵埃。

人們對革命家們的評價眾說紛紜,很多人強調先驅者的偉大意義,另外很多人批評革命進行中的血腥殺戮,有人看重非常時期里恐怖統治的有效性,有人則哀嘆在暴亂中失去保障的生命自由……道德是多元的,所以人們總是爭論不休。

《九三年》最重要的三個角色也都持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高齡的朗格納特侯爵持有舊貴族的立場,堅定的西穆爾登神父主張對國家的敵人除惡務盡,年輕的郭文子爵則寬大為懷。他們在相互衝突中共同走向了悲劇。年老的侯爵無力回天,年輕的子爵義盡仁至,嚴肅的監軍則在執行了使命後舉槍自盡。

他們無疑都是機智而勇敢的豪傑,鬥智斗勇的故事讓讀者大呼過癮,他們的結局也讓讀者扼腕嘆息,正如在讀到歷史上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等人的悲慘結局時掩卷長嘆一樣。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忠實於自己的理想,不畏犧牲,矢志不渝,但作為先驅者,他們只能在探索中前進,犯下種種讓人惋惜的錯誤。

儘管他們的事業是讓啟蒙精神深入人心的大事件,但他們仍然難以擺脫歷史的局限。他們每個人都對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個人的身上又都沾滿鮮血。他們從這一面看是神聖,另一面看又是惡魔。這也許是肩擔重任的革命者們無法擺脫的宿命:他們必須在道德與道德間做出取捨,每次取捨都意味著巨大的代價。

作為身處驚濤駭浪之中的領導人,他們必須保證執行力和效率,卻因此就必須在公平和正義方面做出犧牲。正確和錯誤之間不難選擇,但正確和另一種正確間的取捨足以讓偉大人物身敗名裂。

他們一方面被道德難題困擾,另一方面又被自身的權力欲與人性弱點驅動,這使得他們每個人都不乏罪惡,但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偉大貢獻不容置疑,他們結束了幾百年的君主制度,讓人權、民主、法治、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儘管舊制度的巨大慣性將帶來震蕩,但時代的進步已不可逆轉。

這是大革命的光明意義,也是《九三年》的光明意義。

除此之外,在文學方面《九三年》也非常精彩,書中描畫的英雄豪傑們彷彿是從大仲馬(他是雨果的好朋友)的傳奇故事中走出的:才智超群,勇武過人,又極具浪漫色彩。同時,雨果作為思想家的的歷史視野和悲憫情懷,見解高妙,引人深思。儘管最後的轉折顯得生硬,有為思想性犧牲了故事合理性的嫌疑,但瑕不掩瑜。

作為雨果一生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故事精彩,思想深刻,值得一讀,但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里,大家好像不太善於閱讀長篇小說了,好在《九三年》篇幅很短,幾個小時就能讀完。

附1:推薦的書和視頻

雨果《九三年》

話劇《九三年》,B站編號24295215

勒菲弗爾《法國革命史》

電影《法國大革命》,B站編號13400880(上集)、13621203(下集)

附2:大革命時間線(1789至1794年)

1789:

5月:三級會議

6月:第三等級成立國民議會,網球場宣言

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後來的國慶日

8月:八月法令,人權宣言

1790:

1791:

6月:國王出逃失敗

7月: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分裂出

10月: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國家

1792:

8月:第二次起義,拘禁國王,吉倫特派掌權

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法國成為共和制國家

1793:

1月:斬首路易十六

5月:第三次起義,雅各賓派專政

6月:頒布憲法(法國的第一部共和制民主憲法)

7月:馬拉被刺身亡

10月:斬首瑪麗王后斬首(吉倫特派的)布里索、羅蘭夫人等

1794:

3月:雅閣賓派內鬥,斬首(雅閣賓派的)丹東、德穆蘭、埃貝爾等

7月:熱月政變,斬首(雅閣賓派的)羅伯斯庇爾、聖鞠斯特等熱月黨掌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