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姚啟聖這個絕世猛男,壞的很的糟老頭子。

就說假如當時統治臺灣的是荷蘭人而不是鄭氏,康熙大帝還能有勇氣和動力去“收復臺灣”嗎?

要知道,假如不是當年國姓爺鄭成功力排眾議、固執己見,做出前往臺灣尋求發展的決策並為之付出了艱辛努力,臺灣被荷蘭人已經收入囊中。再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待到姚啟聖、施琅、康熙們反應過來,怕不是黃花菜都已經涼涼了。

在這個前提之上,還會有姚啟聖的奏摺嗎?面對海上馬車夫荷蘭人,還敢於提“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這種說法嗎?

想想幾乎同期的雅克薩之戰後的《尼布楚條約》,康熙帝在領土方面那種寬容忍讓的覺悟。

再想想一以貫之的清朝中後期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對國土的漠然置之和樂天知命的心態。

再想想康熙收回臺灣後差一點把臺灣棄之不理甚至租給荷蘭人搞特區經營的未成功執行的思路。

姚啟聖給康熙帝一份奏摺,說打仗要比談判實在,此觀點誤導很多人 新聞 第1張想完後就會得出結論,談判也好,打仗也好,臺灣這塊土地是否“回歸祖國懷抱”,對清朝統治者實在是一個偽命題。

人家關心的只是那座島嶼上有沒有反抗皇清的“中國人”,他們會不會以這座島嶼作為反攻的跳板,即使沒有力量反攻,那麼他們會不會施加給距離比較近的大陸東南海岸帶來一些不服王化的壞影響。

鄭經死後,面對金、廈陷落的既成事實,即位的小王爺鄭克塽也曾主動遞來橄欖枝,懇請對清王朝納貢稱臣,做一個小藩屬國。但康熙帝堅決不答應,原因只有一個,你是漢人,三藩削平之前,或許還有的商量,但正因為鬧三藩,我才發現你們漢人靠不住。這纔是你們鄭氏家族的原罪。

至於對姚啟聖來說,“談判不如打仗來的實在”更加是偽命題了。

身為福建總督,假如姚啟聖領銜並主導談判,最終以談判的方式收回臺灣,那將是他獨攬的蓋世功勛,對此時已經是正一品大員、官拜兵部尚書的姚啟聖來說,康熙帝該怎麼給他加封還真是一件令康熙頭疼的事情,別看你入了旗籍,你不照樣也是漢人嘛!

結果呢,人家施琅大將軍利用姚啟聖教他的方式和所有前期的鋪墊,成功攻下澎湖並迫使鄭氏投降,而且第一時間向上奏報軍功,反被封侯。

姚啟聖給康熙帝一份奏摺,說打仗要比談判實在,此觀點誤導很多人 新聞 第2張

你靠着戰爭發家的戰爭販子姚啟聖(姚啟聖的一部發家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呢?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倒“實實在在”的落了個一無所獲,鬱悶而死的結局。

施琅的所作所為,倒是驗證了打仗的實在,既報了與鄭氏的私仇,還私人佔據了臺灣大片田產,老施家的田租一直美美的收到日本人來了。

除了能給老姚家或老施家的未來帶來光明的錢途,給康熙皇帝腦袋上扣着的千古一帝的帽子擦的更閃亮,他們給兩岸生活着的人們究竟帶來過什麼精心準備的政策大禮包?強令遷往內陸的拆遷驚喜是否也能算一個?

那些言必稱“打仗實在”的仁人們,一定是忘記了甲午戰爭失敗的恥辱,忘記了丘逢甲們的血性。

姚啟聖給康熙帝一份奏摺,說打仗要比談判實在,此觀點誤導很多人 新聞 第3張想用戰爭方式解決一切紛爭、置同胞或異族生命於死地的勇者們,真該去親身體驗一下一戰二戰那種人命收割的真實戰場,而不是在家裡跟隨神劇的嗨點零星分泌腎上腺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