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類比能說明它們的關係,說的都是一回事:象與騎象人,狗與狗尾巴,自動駕駛或自動操作模式與人工模式。大象、狗、自動駕駛(操作)模式對應情感模式,騎象人、狗尾巴、人工模式對應理智。意思是說,情感是屬於快速反應模式管理的,理性則屬於慢速分析模式管理的,總是情感在先、理性在後的,是情感帶動了理性,情感不經過人的思考,但有自動化、快速化的優勢,理性經過思考,但有反應慢的缺點。

說明這個關係的,最典型的實驗是一個心智實驗,或者叫假想實驗。

現在有一輛火車正在開過來,火車將要行駛的鐵軌上綁著五個人,而另外一條鐵軌上綁著一個人,你拉下開關可以讓火車改道,救下這五個人,但要犧牲那一個人,你會怎麼選擇呢,要不要拉下開關?

好了,你做出選擇後再看這個問題:還是那個火車,但是沒有另外一條鐵軌,但是你面前有一個大胖子,只要你把這個大胖子推倒在鐵軌上,火車就會被迫停下來,你會為了救下那五個人去推這個大胖子嗎?

多數人第一種場景下會選擇拉下開關,第二種場景下則不會推那個胖子。同樣是犧牲一個救下五個,為什麼第一次選擇救,第二次選擇不救?因為第一種場景下,你只需要拉開關,拉開關可以救人,儘管也會犧牲掉一個人,但你不會對此產生情感反應,你的情感反應主要集中在救人,結果當然是救人;第二次呢,不一樣了,你必須要親自對一個人動手,你的情感系統同樣被激活,卻是用來判斷「要不要殺人」,結果當然是不殺。


這兩種情感並不是矛盾關係,它們可以同時存在,只不過有強弱之分,然後就出現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他是一個理性的人,或者他是一個感性的人。那麼問題來了,肯又有人會問,理性的人好還是感性的人好?就像我們的大腦,左腦負責理性,包括邏輯,計算,分類等,右腦負責圖像,音樂等等。你能說哪個大腦好嗎?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這兩種情感不能說好不好,只能說各有優勢。

先來講理性,理性思維強的人,通常來說能成大事。這時候感性的人可能不服了,但事實確實是如此。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用到理性思維是比較多的,講一個經典的,把大象放進冰箱里需要幾步?打開冰箱,放進大象,關閉冰箱共三步。這就是理性思維,理性思維強的人會把複雜的事情拆分(也可以稱之為分析)成簡單的組成部分,確保前後邏輯的可行性,為了更加精準的達到自己的目的,再把組成部分進行更加精細的拆分,直至不能拆分為止,就像老生常談的思維導圖一樣,從最原本的問題,不斷細化分析,有助於對問題整體性的把握和細節上的處理。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下,日常生活不就是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組成的嗎?理性思維強的人,能更加清楚地快速地看清問題的本質,就如同教父電影中說的,一分鐘看清本質和一輩子都看不清一件事的本質的,命運自然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理性的人,比較注重現實。

再來說感性這種情感,感性這個東西有點虛,虛並不是說它不好,虛是相對理性來說的,感性的人比較注重自我的內心世界,在「我是誰」這個終極哲學問題上他們比理性的人有更好的發言權,因為他們常與自己對話,更能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句名言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性的人適用於後三條,偏實踐,感性的人適用於第一條,修身。這裡要強調的是,沒有修身,就沒有後面的三條,不清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就不可能清楚地給自己定位。大凡史冊上留名之人,最開始都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正是這段經歷,使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而是思想的變化,最終導致行為上的變化。凡天降大任於斯者,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理性是人區別與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它包括正常大腦思維能力,和正常的思維能力下所指導的行為。並對事情有遇見性,判斷性,還有對可行性的執行能力,和後果的承擔力。

而感情是生物自帶的本能,如花草樹木,昆蟲,動物等都是有感情的,有人研究甚至連一滴水,它都是有感情的。

所以理性與感情對於人來說,它們的關係應該是引導與被引導,控制與被控制,從屬與被從屬的關係。


情感是人的潛意識作用的,而理性是人社會實踐總結的經驗和明確的意識形成的,潛意識由許多人不能發現的因素構成,其產生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象氣體一樣出現在身體里,這從經驗中鍛煉篩選出的理性會象這氣體的筏門調節器一樣控制情感的自由釋放。理性調控著情感的釋放。這只是我的感性回答,不專業。


個人感覺只是相關類比不是直接類比


可以控制的是理性,情感是不由自主,理性帶主動性,情感是被動性,一動一靜,一陽一陰,理性為陽,情感為陰,相輔相成。情感需要理性去維護,理性需要情感來激發,純粹的理性容不下情感,同樣,好的情感也不需太多理性。


「憩息於理智之內,行動於熱情之中」

——紀伯倫


不清楚。回答不上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