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通信巨頭和媒體的無限包裝和吹捧,5G已然成為搶佔科技制高點的代名詞,不論技術是否有革命性進步,5G已經成為政治正確。因而不論是否真的有實際客觀需要,也必須把5G網絡盡快建立起來。

在此背景下,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都開始搞5G網絡建設。也許是因為美國運營商對5G不太感冒,美國總統川普的團隊甚至策劃由政府主導5G網絡建設(但隨即被堅持市場決定的無線電委員會給否定了)。類似的,中國的運營商對5G也不太感冒,很多來自運營商及設備商的真正瞭解技術的朋友就對5G嗤之以鼻。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5G自身的原因。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張

一、5G技術供給是虛假

鐵流以往的文章裏已經介紹了,現在熱炒的5G技術,很多都是疲軟的,虛假的,或非常不成熟的。

雖然很多媒體熱炒編碼,把聯想投票的事情大書特書,並把LDPC和Polar(5G編碼技術)等同於5G標準。但實際上,編碼只是5G關鍵技術之一,而且在提升傳輸效率上還稱不上最關鍵的技術。因為它的空間已經挖掘的很充分了。

那麼,5G關鍵技術有哪些呢?請看下圖,該圖借用自中國頂級通信研究者。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2張

就調制、編碼、多址、組網、多天線等方面看,不是繼續沿用老技術,就是新技術不成熟、不可用,或者傳輸增益微乎其微。

業內人士指出,LDPC和Polar對系統效率的提升不會超過3%。業內人士指出,Polar的這點效率提升沒啥意義,尤其是提升指令傳輸的,多一點少一點沒啥用處,只是因為它實現了一個理論極限(可以達到香濃限制)代表了人類對自然界探索的里程碑。

再看多址接入方面,多址是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領域,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動通信分別採用了FDMA、TDMA、CDMA和OFDM技術。現在5G多址技術的主流看法是NOMA(國內外設備商的各種五花八門命名的技術都是NOMA的修改版本)。

據業內人士介紹:

NOMA是NTT Docomo於2014年9月首先倡導的。其思想是發射端不同的用戶分配非正交的通信資源。在正交方案當中,如果一塊資源平均分配給N個用戶,那麼受正交性的約束,每個用戶只能夠分配到1/N的資源。NOMA擺脫了正交的限制,因此每個用戶分配到的資源可以大於1/N。在極限情況下,每個用戶都可以分配到所有的資源,實現多個用戶的資源共享。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3張

雖然理想很豐滿,很多商家都在吹捧NOMA,但經數學證明,NOMA路線的頻譜效率增益嚴格為零。

既然NOMA增益嚴格為0,為何全球通信巨頭都鼓吹呢?因為如果用OFDM(4G時代的用OFDM把CDMA換掉,高通的看家法寶CDMA被廢,跌落神壇),很多專利過期了,大家都可以用,而5G換成NOMA,這樣通信巨頭又可以收專利費了。

據估算,圍繞NOMA,幾家通信寡頭每年就可以收8億美元專利費。

也就是說,這些通信寡頭試圖用一個零增益的技術,甚至負增益(降低效率)收取巨額的專利費。

其實,類似的事情非常多,企業為了增加話語權和收專利費,工程師為了完成KPI,都拚命往標準中注水,比如在4G標準制定中,愛立信主推的SC-FDMA作為LTE的上行多址方案,該方案是OFDM的一種變體,愛立信宣稱該方案能夠降低峯均比,降低對終端功放的要求。然而,之後的研究和實踐表明,SC-FDMA所帶來的對導頻設計的負面影響,要超過它的帶來的好處,其性能還不如OFDMA 簡單的削波方案。但即便如此,愛立信通過自身影響力,將SC-FDMA納入了4G通信標準專利。這種做法雖然增加了愛立信公司在4G標準的話語權,能夠收到更多專利費,但卻拉低了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4張

再看多天線技術。5G宣傳的是超多天線技術(mass MIMO)。MIMO(多天線技術)被炒得很火,這是最近20多年特別熱的東西,確實是有潛力的,確實是提高通信能力的一個方向,但研究了20年,還是屬於那種"看論文看數字都沒問題,但一做出來都是問題"的東西,實驗室擺拍可以,一實戰就不行了,商業應用始終不行。

業內人士介紹:

這個東西最早是從雷達領域過來的。但要用於民用會遇到特別的麻煩——雷達對着的是天空,都是視距,很乾凈。而地面上是多麼復雜的地形,這個事情一下子復雜了無限倍。而且民用不能像軍用那樣不計工本,必須把成本砍下來,這也很難......大家都在搞,就沒弄明白這個很簡單的道理......至於論文上看數學都很對,但是為什麼一做出來就不行的東西。我這麼說:這個領域的理論是有缺陷的。

就組網而言,CoMP相對於4G時代的SFR也是零增益,甚至是負增益。

最後說一下前段時間被熱炒的時分雙工(TDD),前段時間,有文章稱"今天全世界的5G技術都是TDD技術",然而,這種說法容易引起誤會,還是需要說明一下的。

5G的藍圖中,用的並不是時分雙工,而是全雙工。那麼,為何有文章稱"今天全世界的5G技術都是TDD技術"呢?

3G時代,中國的TD-SCDMA比WCDMA和CDMA2000多的一個是上傳的同步信息(時分同步信息),但做的不好。TD-SCDMA和4G時代中國移動採用的LTE-TDD中兩個TD並沒有什麼聯系(一個是時分同步信息,一個是時分雙工)。4G時代,TDD-LTE採用時分雙工,FDD-LTE採用頻分雙工。全雙工簡單的說就是集成了時分雙工和頻分雙工的優點,實現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只不過,現實很骨感,全雙工只能實驗室擺拍不能實戰,無法商用。既然5G藍圖中的全雙工無法商用,那麼通信寡頭只好拿老技術時分或頻分雙工湊合著用。這部分並沒有什麼進步。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5張

另外,還有不少類似4G時代愛立信力推SC-FDMA,為了自身利益在技術上開倒車的例子,比如某通信巨頭力推F-ODMA,這完全就是為了自身利益瞎搞了。

......

可以說,在多址、多天線、編碼等關鍵技術上,不是不可用,就是增益微乎其微,一些專利甚至是負增益,在技術上完全是開倒車。因而現在所謂的5G的技術升級是虛假軟弱的。

正是因此,有人將現在的5G稱之為商用概念,而不是技術迭代,因而將之稱為4.9G,更有甚至非常尖銳的指出,現在所謂的5G其實是偽5G。

二、5G覆蓋差基建成本高

既然5G技術供給是疲軟和虛假的,那麼,是怎麼把網速提上上去的呢?

答案是暴力提升,就是擴大佔用的頻段(國內由工信部劃撥),加大投資基站的密度(這個是運營商的事情),提升芯片數據處理速度(這個得益於半導體技術提升)等手段。

以基站來說,按照現在的情況,5G要想達到4G的覆蓋水平,基站數量至少是4G的5倍。

以頻譜資源來說,GSM(中國移動的2G網絡)整個移動才5M帶寬,3G是20M帶寬,4G是60M帶寬,5G則準備用一個G左右的帶寬。以此前愛立信的極限測試來說,愛立信測出高達20Gbps數據傳輸速率,但用了800Mhz帶寬。這恐怕是國內通信設備大廠在鼓吹測試出18Gbps傳輸速率的同時,卻對使用了多少帶寬,以及其他細節閉口不言的原因。

一位朋友表示:

所以那種不說細節的高速傳輸展示都是耍流氓,我用兩個互相可以看到的天線對着傳,走大帶寬頻譜,那當然很快。

由於低頻點頻譜非常珍貴,因而不可能直接劃撥800Mhz帶寬(低頻),這太奢侈——國內是工信部劃撥,運營商用着不肉痛。但在國外,黃金頻率堪稱天價,運營商對此必須三思而後行。因此,如果要部署現在所謂的5G,就必須用高頻。然而,高頻的覆蓋能力差,換言之,如果用黃金頻率建1個基站,其覆蓋範圍可以媲美用高頻建N個基建。因而對於運營商而言,黃金頻率可以大幅降低基建成本,而高頻則屬於"垃圾頻段",根本不值錢。這裏再說明一下,這種低頻率的頻端和高頻率的垃圾頻段之間的差異會差異到什麼地步,只要頻率上一個數量級,頻段天然的寬度就會多出10倍。但是,衍射性也會差的非常多。所以低頻率(2G使用的頻率段)的頻譜資源非常寶貴,它的衍射能力能夠覆蓋數平方公里,而高頻率(比如Wifi使用的頻率段)的頻譜資源可以隨便使用——因為它的衍射性不會超過一個20平米的房間。

實際上,美國就5G頻譜選的就是高頻——在11月15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召開美國首次5G頻譜拍賣會,開啟28GHz毫米波5G頻譜(27.5-28.35GHz頻段,共計850MHz)拍賣。此前愛立信的測試也是在15Ghz這個點上前後開闢800M的寬度,即14.6到15.4Ghz之間的寬度。這些頻段資源超過了過去無線通信已經使用過的頻段的總和——當然,過去是在中低頻率頻段,而5G只能動用高頻率頻段。

用高頻就會有一個問題,那就覆蓋會很差,現在5G毫米波小基站的發展路線將使最終覆蓋結構非常"感人",5G按照現在忽悠的傳輸速率的標準,要覆蓋目前全球4G覆蓋的區域,要4G基站至少乘以5倍。

由於羊毛出在羊身上,將來5G網絡建設的高昂成本最後都要全國消費者買單。

我們想想,用戶會為5G支付5倍——或者至少3倍的月通信費嗎?事實上,最近推出5G試驗套餐的一個芬蘭運營商就是按照5倍的價格去定用戶月費用的!

正是如此高昂的基建成本,使運營商對於5G不熱衷。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6張

三、現在鼓吹的5G市場需求都是偽需求

不僅僅5G在技術供給上是虛假的,疲弱的。就市場需求而言,也是虛假的,是人為創造出的概念。

前面提到了正常人用戶是不會為5G而付出3-5倍的月租費的,那麼就有說法聲稱5G主要不是給人用的,而是給"物"用的,也就是5G將大大超出過去20年無線通信發展史中以大眾公共通信網絡為主業的範疇。的確,目前全球鼓吹5G的政治正確理由,都是所謂萬物相連或稱為物物連接。這裡面的問題在於,所謂物物連接的所有場景,要麼不需要5G,要麼不敢信賴公眾性的無線通信。

雖然很多媒體在報道中將物聯網和5G捆綁,把物聯網混同於5G。但首先,實際上物聯網並非必須用5G——現有物聯網主要是追求長壽命,放一個物聯網節點在那邊肯定不希望1-2天內就去更換一次,且大量應用都是低速、小數據量的通信連接。這樣的需求根本不需要5G,用2G、3G、4G就行了。

以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案例,ofo自行車智能鎖為例,其使用的NB-IOT其實就是華為和中國電信北京公司一起搞出來的簡化版、刪減版的4G,也就是各種信令的規定大大簡化,物理基礎上就用4G,而且只需要用很小的通信容量。根本就用不到5G。無獨有偶,不久前,國內運營商進行了物聯網芯片招標,中標斬獲大單的物聯網芯片用的就是2G。所以物聯網,至少當前的物聯網和所謂萬物互聯,和5G沒有必然聯系。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7張

就無人駕駛來說,我們先不提無人駕駛技術本身就不成熟,即便是谷歌搞的無人車,搞的也是"胖終端"的無人駕駛,接受信號而做出反應的過程是放在車上,而把5G和無人駕駛聯系在一起的那種模式是"瘦終端"模式,做出決策是在遙遠的服務器,這種做法是存在極大隱患的。用5G網絡來搞無人駕駛,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人為創造了黑客頃刻間把現代社會徹底打亂的空間,後果可以參照電影《速8》。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8張

再來看無人工廠。所有工廠,尤其是高端工廠,都必須用專線來控制,內外網隔離纔是普遍的做法。就很多機牀的遠程操縱加工來說,機牀一刀下去,多工作一毫秒,就可能報廢工件,怎麼可能用不在自己控制的公眾網絡?

高端製造業使用公用通信網簡直就是自尋死路。前不久,臺積電就因為安裝新機臺的時候出了岔子,結果導致工控系統被病毒入侵,數個廠區停產的慘劇。如果讓臺積電的電腦和機臺全部連上5G,恐怕張忠謀整夜會睡不着覺吧。

遠程手術也是同理,你躺在手術臺上,就是一塊砧板上的肉,你敢讓十萬八千里外的醫生給你遠程動手術?一旦出現延遲或掉線,保不齊就是醫療事故了。你的仇敵買通黑客,或熊孩子黑客的一次惡作劇,就可以導致一起謀殺案,而且黑客技術水平足夠高的話,十有八九會變成無頭兇案。誠然,手術可以演變成手術機器人,但操縱的信息媒介一定是近程的,專門的,不能用公用通信網。

至於最近一些人鼓吹的5G 電視看4K/8k視頻的說法就更加奇葩了。

事實上,雖然無線通信被吹的神乎其神,但光纖通信纔是信息傳輸的大動脈,無線再怎麼神奇,都不能與光纖比。而如今中國的基建水平已經實現了光纖入戶,5G電視的鼓吹者,要求大家把已經安裝好的光纖拔掉,花幾十萬換成5G微基站,這種做法從用戶體驗和成本上來說都劃不來。

從用戶體驗上說,光纖顯然比5G微基站強。

從建設成本上來說,光纖是已經建好了的,已經完成投資了,而5G微基站是要額外投入的,何況5G微基站的價格不菲。就使用成本來說,大家原本為了手機和電腦上網,已經支付了寬帶月租,因而用寬帶看電視是零成本。而5G電視流量是計費的,而且還用的是4K/8K視頻資源,流量消耗極大,而且按照運營商的做法,流量超過20G就限速,屆時看不了幾部電影,5G網絡就卡成2G網絡了。

因此,鼓吹5G電視純粹是不顧實際情況強行上5G。

總之,一些商家和媒體鼓吹的5G需求,其實都是偽需求。

其實,RZF早就表示:

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象的程度,投入的意義就沒有那麼大。我不認為現在5G有這麼大的市場空間,5G可能被炒作過熱,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如果說無人駕駛需要5G,現在能有幾臺汽車實現了無人駕駛?輪船、飛機如果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但是飛行員不上飛機,乘客敢上飛機嗎?

社會如果需要更高的帶寬,4G就能做到,日本和韓國不就做得很好嗎?現在的設備沒有發揮出很好的作用來,如果期望用技術來代替,不現實,系統工程不是有一個"喇叭口"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是我的個人意見,業務部門倒是希望5G更快商用,這樣他們可以多賣一些產品。

當然,RZF在2018年4月的這番表態,後面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悄然被淡化了,我們看到的是全球通信廠商大力推動5G,還配合輿論把5G說成是國家和企業命運的制高點。背後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四、5G面對4G和WIFI競爭力有限

談到這一點,先要講清楚為什麼Wifi傳輸速度這麼高(遠遠高於5G宣稱的速度)但無線電信運營商仍然能夠生存下來的根本原因。

在WIFI免費的情況下,4G網絡沒有死掉,反而具有很強活力,原因就在於用戶對於普遍覆蓋(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接入)的網絡是剛需。用戶在離開WIFI的情況下,必須也要有通信網絡。也就是說,在任何生活角落(在中國是整個國土,在美國是大部分城市區域),都能保持信息連接,因為在最緊要的時候這個信息連接是能救命的。而Wifi或者此前存在的WiMax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只能覆蓋很小的領域或者試圖覆蓋整個城市但覆蓋效果是千瘡百孔。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9張

為什麼漁民出海要花幾萬塊享受能發送幾個字節的海事衛星的服務,只是為了保命,這和移動通信能存在能商業經營下去的根本理由是類似的。

然而,按照現在5G往毫米波小基站的方向發展下去,是去追求傳輸速率,這不是剛需,因為其技術特點決定了其覆蓋率不可能達到2G、4G的水平,或者要付出非常昂貴的覆蓋成本。

而追求極值傳輸速率,就是走向了歧途目標,因為WIFI已經解決了極高速率的問題,而Wifi是不需要任何核心技術的,是非常簡單的,Wifi路由器也非常便宜,一兩百塊錢就一個。反觀現在5G路線的毫米波小基站能做到10美元一個站嗎?如果做不到,那麼就無法打敗WIFI。

何況現在大家的WIFI都是已經安裝好的,你怎麼說服別人把WIFI那條線拔下來,再掏一筆錢(很可能價值是幾十萬)換上你這個5G微基站?

據業內人士披露:現在5G基站的成本非常貴,即便通過產量分攤降低成本,長遠目標是控制到4G基站2倍。就成本來說,5G微基站面對WIFI是缺乏競爭力的。

最關鍵的問題是,5G流量能不能免費,如果免費的話,運營商巨額投資成本怎麼收回?如果收費的話,WIFI流量是免費的!5G拿什麼和WIFI爭?

這種情況下,恐怕頭腦清醒的人都不會把WIFI換成5G微基站。

5G面對4G(中高速率+高覆蓋)+WIFI(高速率+家庭環境)的現存產業組合,生存空間到底在哪裡,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五、為何通信寡頭熱衷於炒作5G

我們先來說高通。

高通的創始人中有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家維特比,在1991年一篇論文中用半理論半數字代入的方式證明(On the capacity of a cellular CDMA system,IEEE TVT),走CDMA路線可以把性能提高18倍,全世界通信理論界都驚呆了,當然,事後大家發現被忽悠了。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0張

在他的推動下,產業界相信了CDMA代表了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

然後高通藉助在CDMA上的壟斷肆意收取高通稅(只要用了CDMA技術的整個手機或設備都要把7%最終收入交給高通),把全球通信廠商惡心的不行,犯了眾怒。

因而4G時代,中歐通信廠商試圖聯手把高通排擠出去,在標準制定中一個重要方略就是"去高通化",因而高通在4G時代失去了其在3G時代的地位,相對跌下神壇。但是,高通依靠2004年之後興起的智能手機帶來的新的"手機芯片"業務,繼續維持自己的神話,防止自己在通信領域已經完全喪失根基的真相被人們所察覺。因此,高通在4G時代對一些中國企業只是降低了稅率,但高通稅還是在收的。

由於而4G最關鍵的技術並不在高通手中,高通其實是在利用市場地位的"慣性"徵收高通稅。但"慣性"只能維持一時,不能維持一世,高通非常迫切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話語權。

而最好的做法就是搞一套5G,不管技術是否有革新,不管系統效率是否明顯提升,只要搞更多專利塞進所謂的5G標準中,就可以讓自己重回神壇。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1張

何況,由簡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高通過慣了高通稅吸血的日子。專利授權業務銳減後,日子很不好過,股東意見很大,之前高通各種資本運作都是股東缺乏耐心的表現。因而有很強的動機,很急迫的去搞一套4.9G,並將其包裝為5G。

此前,高通公佈了高通稅的"徵收標準":

使用高通的標準必要專利,並且只支持 5G 的手機,將會收取 2.275%的專利費用;

使用高通標準必要專利,並且支持 3G/4G/5G 的手機,將會收取 3.25% 的專利費用;

使用高通標準必要專利加非標準必要專利,並且只支持 5G 的手機,將會收取4% 的專利費用;

使用高通標準必要專利加非標準必要專利,並且支持 3G/4G/5G 的手機,將會收取5% 的專利費用。

此外,高通還表示,智能手機 5G 許可費的整機銷售價上限為 400 美元。

以智能手機市場如今的規模,大家可以算算,通過搞一套偽5G,高通可以獲得多大的利益。

愛立信、諾基亞,以及國內通信大廠也是類似,都是為了商業利益。在4G網絡建設高峯期過去之後,全球電信設備商都迎來了低谷,大家血拚的結果就是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國內通信巨頭也期盼5G,以某大廠的利潤率來看:2013年,利潤率8.7%,2014年,利潤率9.6%,2015年,利潤率9.3%,2016年,利潤率7.1%,2017年,利潤率7.9%。從中可以看出,當國內4G基建高峯期(2014-2015)過去後,利潤率立馬下跌2個百分點,這個大企業實際上在依靠手機業務的大規模增長來撐起收入增長的門面。

因而大家都有很強的動機,去搞一套所謂的5G網絡,再賣一波所謂的5G設備,撈一筆。

由於技術供給上沒有革命性提高,現在只能靠選擇高頻率頻段的方法來擴充容量,高頻眾所周知傳播能力很差,所以要多布點。雖然這將會大幅提升運營商組網成本,但通信設備商可以大賺特賺。

六、中美運營商對5G並不熱衷

之前提過,5G按照現在忽悠的標準,要覆蓋目前全球4G覆蓋的區域,要4G基站至少乘以5倍,僅國內就至少要建1500萬個基站。這樣一來,通信設備商又可以迎來一個黃金髮展期。

同時,全國人民的手機更新一輪,且5G手機據傳售價高達5000元一部,這又可以使終端廠商發一筆橫財。

此外,在搞了一大堆注水專利,並把大批過期專利從通信標準中排擠出去後,全球通信大廠又可以收繳大筆專利費。

因而資本和媒體合流,竭力鼓吹5G,綁架政策制定,忽悠了不少人。

業內人士告知:

XX部以為這是對運營商的恩惠,下指令,提要求。運營商內部真正明白情況的人說,去你丫的。一番折騰後,某運營商表態,好吧,補貼5G還不行麼,願意採購一萬部5G手機......

之後,更是流傳出"兩個1萬"的梗,即1萬個5G基站(某通信設備大廠去全球出貨1萬個基站),1萬部5G手機(某運營商採購1萬個手機)。

不僅是中國運營商對5G不熱衷,美國運營商對5G也不熱衷。

不久前,AT&T的競爭對手就指出,AT&T通過玩文字遊戲,把4G+包裝成5G。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本質上還是5G自身的原因。之前已經介紹了,5G是商業概念,而不是技術迭代,現在鼓吹的5G技術,很多都是虛假的、疲軟的,或者不成熟的,只能擺拍不能實戰。而且現在鼓吹的5G應用也是偽需求。

同時,5G用於採用暴力提升的方式,用相對於4G 16—20倍的帶寬和5倍以上的基站把網速提升上去,基建成本會大幅提升。何況5G基站的價格昂貴......這些因素都會使運營商三思而後行。

由於5G已經成為政治正確,拋開技術含金量如何這個話題不談,即便從商業競爭的角度講,你的競爭對手用了5G,那麼必然在輿論上具備宣傳優勢,結果就導致了AT&T玩文字遊戲的情況。因此,AT&T的做法是基於商業邏輯的結果,面對5G這種政治正確遠遠大於實際技術水平的玩意,自然熱情非常有限。

事實上,就連3GPP對5G都不太有信心,搞出來"4G基站為主+5G基站為輔"的組網方式,也就是用4G完成廣域覆蓋,5G基站建在大城市人流密集區域。這其實也是國外運營商選擇的主流組網方式,這個本質上就意義大為退縮了,已經暴露了真實的情況。

現在5G的商業模式是運營商賠錢,設備商試圖吃肉,但這種商業模式不可持續,何況5G相對於中移動推的4G基站密集組網到底有多少優勢還是未知數。運營商的意願自然不高。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2張

七、需要真正的理論創新突破

從1G到4G傳輸能力的提升,既有系統效率的提升因素,也有暴力堆砌的因素——依靠消耗頻譜資源、用性能更強的芯片和高額投資建設基站實現的。

先來看暴力提升。

以頻譜資源來說,GSM整個移動才5M帶寬,3G是20M帶寬,4G是60M帶寬,5G則準備用一個G的頻段。就基站數量來說,中國2G基站的數量是150多萬個,4G基站數量達近400萬個。而5G基站要1500-2000萬個。就芯片性能來說,過去為什麼移動通信只需要用窄帶 180K的傳輸速率,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手機芯片只能處理這麼多信息。後來芯片性能越來越強了,能夠處理更多帶寬的信息了。

再來看系統效率提升。

就係統效率來說,1G到2G提升較大,但3G提升就小了很多很多。雖然當年高通那位大科學家宣傳,CDMA將提升18倍,之後發現沒那麼高,但大家認為CDMA比TDMA高5-6倍有吧,結果最終發現CDMA比TDMA增益高10%。大家都被忽悠了。

所以從提高近20倍到提高10%,多麼大的反差啊!這就是行業遊說吹牛的力量,但高通就靠這次吹牛,通過高通稅賺取了異常龐大的利潤!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3張

如今5G吹牛和當年高通的大科學家吹牛如出一轍。

事實上,在幾次通信技術升級中,從來沒有像5G這麼極端,系統效率提升微乎其微,完全靠暴力堆砌提升性能。

即便3G的提升有高通的大科學家吹牛的成分,但CDMA相對於TDMA還是有10%的提升,而在4G時代,也有SFR、OFDM、Alamouti等重大改進,其中SFR是中國工程師原創性技術。

軟頻率復用(SFR,Soft Frequency Reuse)被外國人用後改了個名字叫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翻譯過來是蜂窩(基站)間互相作用的協調,但他真實的名字叫軟頻率復用,這在近十年已經成為無線通信一個新增的大領域,現在運營商都有ICIC接口功能。SFR在實驗室條件下性能提升高達100%,即便是商用條件下實戰,最初的性能提升也有10%,相當於從TDMA到CDMA的效率提升,進一步的深化的MLSFR可以提高到30%。

相比之下,全球通信寡頭把一堆3%增益、零增益、負增益的技術往5G標準裏塞,還宣稱這是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這讓人情何以堪!

何況,現在匆匆上馬的5G與當年規劃的藍圖相距甚遠。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4張

5G三大場景:

eMBB:增強移動寬帶,可以通俗理解為超快網速;

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針對無人駕駛、智能工廠;

mMTC:海量連接,針對大規模物聯網業務;

然而,現在的現狀是:

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URLLC),當下的5G根本做不到,即便能做到,大家也不敢用,不能用,原因之前分析過了。

也許有人會說,暫時做不到慢慢完善麼,這一代不行完善幾年下一代不就行了?但問題是5G即將商用,並大肆鼓吹5G在URLLC場景的無限商業前景,然而即將商用的5G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這種做法已經涉及商業誠信問題了。

那種5G大規模商用後再慢慢完善的邏輯,就如同業主用六個錢包買了套房,收房時候發現和當初開發商宣傳的完全不一樣,宣傳中承諾的泳池、綠化、超市、會所、幼兒園等通通沒有,精裝修變成"驚裝",公攤面積從宣傳的20%變收房時候的40%。

然後開發商說,"本公司會繼續完善的,下一個樓盤即將開盤,當年承諾的泳池、綠化、超市、會所、幼兒園、精裝修就都有了,公攤面積20%,歡迎來買下一個樓盤",你說業主什麼心情。事實上,如今全球運營商就是這種心情,這也是運營商裏真正瞭解情況的人對5G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

這裏鐵流忍不住吐槽一句:賣東西產品和宣傳總規要一致吧,不具備的功能就別瞎吹,說真話就那麼難?不吹牛會死啊!

海量連接(mMTC)根本不需要5G,2G、4G都能做。

eMBB場景的高速率也是堆頻譜資源和海量基站堆出來的。5G並沒有誕生革命性的技術,完全是走暴力堆砌的道路。打個比方就是道路的車速上不去,就建64車道、128車道提升運輸能力。然而,這種做法會大幅增加運營商基建成本。

由於現在的4G已經到運營商能夠負擔的商業極限了,不能再這麼搞下去了。從技術上來說,4G和2G是非常成功的兩代技術,只是4G時代在互聯網企業的鼓吹和慫恿下,運營商開始搞了大規模的流量優惠競賽,使得中國三大運營商沒有一家的4G在結算上是盈利的。而在歷史上,3G是拖垮了西方通信產業的大坑,5G是否會成為拖垮剩下的全球運營商和設備商的大坑,尤其是讓中國的設備商重蹈當年北電、朗訊的覆轍?(姑且不論目前西方政治勢力對中國企業的抵制因素)目前看完全有這個可能。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5張

可怕的是,5G已經讓運營商吃不消了。一幫人又開始鼓吹搞6G,如果6G還是按這種模式,6G相對於5G頻譜資源消耗再增加20倍,基站數量再增加5倍......那場景實在太美。

當下真正需要的不是為上5G而上5G,為搞6G而搞6G。

需要的是少一些商業的喧囂,靜下心來,搞理論創新突破。

什麼意思呢?

如果沒有近代化學理論突破,人類只能製造黑火藥,無法製造TNT這類黃色炸藥。類似的,如果沒有相對論和質能方程這些理論突破,人類能夠通過暴力堆砌出10萬噸TNT,但是造不出10萬噸當量的原子彈。其實4G已經把過去幾十年的技術儲備用的比較到位了,現在的5G,就是基礎理論沒突破,純粹靠暴力堆砌堆的結果,這種做法只能製造出1萬乃至10噸TNT,但造不出原子彈。

只有理論突破了,才能真正造出原子彈,實現技術迭代。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6張

再強調一下,鐵流從來沒有反對建設5G網絡,只是反對一些廠商打着5G這個無比政治正確的旗幟,把4.9G包裝成5G,忽悠政府、銀行、運營商,為自己謀取暴利。

同時,這種做法無助於通信技術的提升,人民羣眾也無法因此享受更加廉價、優質的電信服務。我們需要真5G,不需要包裝成5G的4.9G。國家投資,應該把錢花在真5G上,而不浪費資源搞包裝成5G的4.9G。

八、5G究竟怎麼樣由實踐來檢驗

目前,5G已經被媒體和資本過度炒作,把泡沫吹得太大,在主流媒體上聽到的幾乎都是"5G秒天秒地秒空氣"、"厲害了,5G"之類的聲音。這完全是資本與媒體合流的結果,一些媒體極力宣稱5G與中國主導標準,或5G是中國偉大創新,力圖通過這種輿論綁架政策制定,綁架民意,並消費國人的愛國熱情,以服務於背後金主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由於涉及的利益過於巨大,利益相關方對5G的真實情況諱莫如深,5G如今的困境和存在的問題把捂得嚴嚴實實,無人知曉。

中國在通信產業上的優勢是舉國體制,強大的國家決策執行力,擁有三大運營商這樣能夠實現"村村通"的國有企業,以及一批優秀的通信設備和終端整機廠。

但短板也很明顯,那就是核心器件受制於人,一旦被卡脖子,整個通信產業都將難以為繼。

另外,在3G時代之後,全球通信廠商對高通一家獨大心有餘悸,因而在之後的標準制定中,大家都在玩平衡,實現決不讓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就5G標準制定而言,中國也遠遠談不上"主導",只是一個重要參與者。

也許有媒體要用中國有多少專利說事,但實際上,通信標準專利有高含金量的,也有注水專利,不能只看數量——愛立信和諾基亞持有的WCDMA標準專利遠勝於高通,但還是老老實實繳納"高通稅"。

如果真如一些媒體人吹噓的,5G由中國主導,為何不是中國全球徵收"5G稅",而是高通來徵收"高通稅"?而且"稅率"比4G時代還要高。

在當下這種局面下,動輒"中國主導5G","中國5G綜合實力最強",未免有些過了,鼓舞民心士氣沒問題,但是脫離實際就是夜郎自大了。特別是中興事件的教訓歷歷在目,革命尚未成功,不可沽名學霸王。

5G技術升級虛假 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新聞 第17張

說一千,道一萬,5G到底咋樣,不看八股文,也不看通信設備商的營銷和廣告,更不看運營商的官話、套話,還是看實踐。

畢竟,因為大家都懂得原因,運營商的公開表態必須迎合政治正確,但具體實踐才體現真實意圖。

4G於2013年12月發牌,運營商對4G的熱情非常高,根據中國移動發布2014年全年業績報告,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移動已經開通72萬4G基站,4G用戶數超過9000萬。如果加上聯通和電信建設的基站,僅在1年內,中國運營商開通的4G基站就超過100萬個。要知道,目前全球4G基站為500多萬個,國內4G基站為近400萬個。中國運營商僅在1年內就建成了現今全球4G基站的20%,國內4G基站的35+%,在2年多的時間裏把4G覆蓋率提升到90%以上。由此可見,只要技術升級是有真材實料的,運營商的熱度是非常高的。

那麼,就讓大家看一看,5G能不能把4G淘汰掉,就如同4G部署後,運營商開始關停3G。

看一看運營商在部署5G後,是5G成為運營商的現金奶牛,能造血,還是成為運營商的負擔。

看一看三大運營商對於5G是否有4G這樣的熱情,還是說侷限於完成政治任務——政府抽一鞭子,運營商走一步,缺乏主動性。

這樣,現有5G的真面目在兩三年內就自然會暴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