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周恩來:他是中國人的「總管家」(1)2010-07-09 15:46:09 《黨史博覽》 【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周恩來一生的歷史,就是新中國的孕育史,就是新中國的誕生史,就是新中國的成長史。

「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這個題目,我感到很符合周恩來的特點。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可以用來指稱周恩來,也可以用來指稱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但「總管家」不可以用來指稱毛澤東,不可以用來指稱劉少奇,也不可以用來指稱朱德。我寫過一本名為《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的書,1996年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很受讀者歡迎。但我的那本書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即內容不夠全面。寫那本書時,為了避免同其他寫周恩來的書內容上重複,主要是從經濟工作方面去寫的。雖然經濟工作是基礎的和主要的方面,但總管家周恩來的工作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統戰、軍事、文化、衛生、體育、教育、黨建……

總管家稱謂的由來

最早稱周恩來為總管家的是朱德。據薄一波回憶,1948年5月,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薄一波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向劉少奇、朱德彙報經濟工作時,朱德說:「快啦!咱們的周恩來同志快來了,他是個管家的,管這一個家。他會把這個事情辦好。」曾擔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的李琦,在給我寫的《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作序時寫道:「新中國成立前,正在籌建政府機構時,德高望重的朱德同志就曾經說過,周恩來是黨內的總管家。」

毛澤東也曾對周恩來用過這樣的稱謂。他曾對許多人感慨:我們的總理,「上至國家大事,下到服務員的工作都關心到了」!韓素音在她的著作《周恩來與他的世紀》中,描述要在戰爭廢墟上建設新國家時寫道:「當時的中國可謂千瘡百孔。一切要仰仗毛稱之為"大管家"的周恩來修補這條破毯子,並在有朝一日提供新的毯子。」

周恩來認為自己是總理,就得什麼事都要管,其職責就是總管家。他對各省市區和各部委負責人愛講一句話:「你們有什麼事情可以直接找我,直接給我的辦公室打電話。」他對秘書們也愛講一句話:「你們有事一定要報告,不要怕我忙,我不怕忙,我能忙過來。」他認為既然是一國總理,天下大事應該最先知道,第一個知道。周恩來要求秘書們,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情要立即報告給他,不管他是在主持會議,還是在接見外賓,都要立即寫條子遞進去;如果在睡覺,哪怕剛剛吃下安眠藥,也要立即叫醒他。在這樣要求下,往往出現這種情況,發生了重大事件,主管部長還不知道,周恩來已先知道了。1968年9月,周恩來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說:「我是總理,就得什麼事也要管啊!管不好怎麼向黨,向人民交代!」

對中國情況頗有研究的美國記者斯諾說:「周的經歷表明,他正是人們所說的總管一切的人。」周恩來逝世時,包括美國媒體在內的海外媒體評價周恩來「是北京全天候人物」,「是中國總管一切的人」,「是一位偉大的管理家」。這些評價符合實際情況。

從毛澤東與周恩來關係的角度看總管家

總管家的稱謂,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總戰略家、總決策者的稱謂。沒有總管家的具體操作,總戰略家的戰略和決策,就可能被束之高閣,難以付諸實踐。沒有總戰略家的戰略謀劃和決策,總管家的具體操作就會失去依據和方向。這正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係。

郭沫若稱毛澤東與周恩來是「同心、協力、共命」的關係

在群星燦爛的中國歷史大舞台上,毛澤東扮演的是總戰略家、理論家、總決策者的角色,周恩來扮演的是總管家、實幹家、總執行者的角色。就像郭沫若所說,毛、周兩人是「同心、協力、共命」的關係。毛、周兩人的「協力」是和而不同的協力,是差異互補的協力。

儒學大師馬一浮曾在中南海懷仁堂揮筆寫下兩副詩聯,分別贈給毛澤東和周恩來。贈毛澤東的詩聯是:「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為一家。」透過這副詩聯,我們看到的毛澤東是提出理論、原則,繪製新中國發展藍圖的人。贈周恩來的詩聯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體國經野輔世長民。」透過這副詩聯,我們看到的周恩來是將原則具體化、目標步驟化,使設計藍圖進入可行性操作之中的人。馬一浮以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用兩副詩聯表達了對毛、周之間協力合作關係的深刻認識。

遵義會議以後,周恩來為了讓毛澤東集中精力思考戰略性的和理論上的重大問題,常常有意識地使自己主要扮演執行者、管理者的角色。新中國成立後更是如此。周恩來多次對經濟部門的負責同志說,毛主席聽彙報看文件只記幾個大數就夠了,我是辦具體事的,要記一些具體數字。有一次,一位曾在周恩來身邊工作多年的同志問他,為什麼不做些理論工作。周恩來嚴肅地說,你怎麼也講這個話?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有那麼多具體的事,總要有人去管的。我多管些這類事,就可以讓毛主席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一些更大的問題。

點擊查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