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樓上的答案沒有回答關鍵問題,題主的疑問是為什麼非要用航天測量船,而不是用衛星?

這個問題分為幾方面。

一個是為什麼要用船?為了保證對戰略導彈、運載火箭測控目標的全程支持和通信覆蓋,單靠本土上一個或數個測控站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少數像塔拉瓦或當加拉這樣的海外測控站,更主要的還是靠航天測量船隊在全球範圍內根據任務進行布點,以保證完成全程測控任務。

第二,為什麼不用衛星?這個還是和航天測控任務有關。遠望航天測量船隊,或者說世界各國的航天測量船隊,主要擔負著對戰略導彈、運載火箭、衛星、飛船等航天器進行跟蹤、遙測、遙控、天地通信中繼、數據傳輸分析等的任務。衛星本身就是工作對象,如果脫離地面測控站的範圍,也無法完成工作任務。而且,為了實現上述測控任務,特別是對多個目標的測控任務,航天測量船上設置有數個巨大的拋物面天線,以及完備的通信、導航系統,具備強大的測控能力,這些都是單個衛星所不具備的。

第三,其他航天強國一樣也是保有一定規模的航天測量船隊,例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尤里加加林號測量船,就是蘇聯上世紀七十年代下水的。即便像美國這樣基地遍全球的國家,一樣擁有各種形式的測量船,其1.3萬噸級、裝備大型S波段和X波段雷達的霍華德洛倫岑號就是2014年新下水的導彈測量船。


測量船是全球航天大國的標配。據說最初設計測量船的人是蘇聯的火箭大神科羅廖夫,具體工作由蘇聯國防部第四研究所來完成。當年在設計R-7時發現該彈的射程已經達到8000千米,突破了蘇聯勘察加地面測控站的覆蓋範圍。因此蘇聯在1959年開始設計相關艦艇,最初是準備利用「斯維爾德洛夫」型巡洋艦來改裝。但後來第一批代號1128項目的蘇聯測控船是波蘭建造的礦石貨船。

蘇聯方面在改造貨船時,在其上增加了測控相關設備以及部分來自於「斯維爾德洛夫」級的加強部件,船隻進行了破冰改造,以滿足北極航線使用需要。整個測試是從芬蘭灣開始,最終在太平洋完成。為了保證隱蔽性,船隻上的測控設備天線被設計成可拆裝式,能夠在摩爾曼斯克的特殊船廠中進行。

1961年5月,美國的第一艘測控船「距離測量員」T-AGM-1正式通過測試,9月份開始執行最初的海上測控任務,該船是在勝利輪基礎上改造而成的。T-AGM-1最著名的任務是為美國首位航天庫珀保駕護航。但1970年但美國軍方裝備了更新的測控船時,它很快遭到拆毀。

法國的第一艘測控船「龐架萊」號原本是一艘義大利油輪,1964年開始服役,1992年「蒙日」號服役後才正式退役(蘇聯船是以宇航員命名的,美國人基本是什麼名字都用。只有法國人最有「文化」——船名來自知名數學家)然後被印度給拆掉了。


我國陸地上測控從新疆到山東,從北京到海南都有測控站,但這滿足不了對飛船或火箭的全程測控,特別是要繞地球一周才得,我國在南美洲好象也建有陸地測控站,其他點上就只能靠遠洋航天測量船事先布置在任務路經上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