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金融的人在別人眼裡騙子

遇到很多網友,一說自己是做金融的,就說是騙子,一股銅臭味。

事實上,不是做金融的被人視同騙子,而是有很多騙子自稱自己是搞金融的。

要區分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是指執行業務需要取得金融監管部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授予的金融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具體分為:

銀行:銀行、信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部分財務公司等;

證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

保險:保險公司。

上述金融機構接受一行兩會的監管,比較正規。

類金融機構指經營業務具有金融活動屬性,但是並未獲得金融許可證,非由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直接監管(即非一行兩會監管)的企業,主要包括融資租賃、小額貸款、財務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這些裏,又尤其以P2P、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亂象重重。另外還有搞套路貸、現金貸(校園貸)、原始股、“微盤”、“微交易”、“雲交易”等非法類期貨交易與新型網絡賭博等等各種騙局和套路的,都自稱是搞“金融”的。敗壞了行業名聲。

真正做金融行業得人很低調,所以人們不怎麼熟悉。那些到處告訴別人自己是做金融行業得人往往都是打着金融得幌子在幹騙人得勾當。

說實話,這個行業裏的騙子太多了,而且這個行業太危險。當然,不是人危險,而是行業本身太危險了。本來不是騙子的,可能在大環境變化或者監管政策改變的時候也會被“爆”掉。

普通老百姓的金融知識太缺乏了,除了知道股票,基金,基本上分不清楚,股票之間和其他的區別,更何況現在層出不窮,不斷跳出來的各種金融“新名詞”。

比如最早的原始股騙局,最近幾年的,貴金屬,原油,郵幣卡,P2P,空氣幣等等,一個又一個坑讓人目不暇接,很多圈內人都會被忽悠。更何況普通的老百姓。

年紀輕輕,嘴上沒毛的一幫小年輕卻在談着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生意。張嘴就是分分鐘幾十萬上下。誰聽了都會覺得是騙子。

還有一些正規的公司,很多的事情並不正規,營銷業務或者營銷人員的素質真的是層次不齊,為了業績也算是拼了命了。

自己不爭氣,別人那你當騙子,也算正常。可惜的是,真正願意幹事兒的,也沒辦法好好做事了。

希望普通老百姓擦亮眼睛投資,也希望從業人員摸着良心做事,更希望依法監管,嚴格監管。

我也曾經是從事金融行業中的一員,經紀人,股評,投顧,私募,軟件等都有過接觸,結合這些經驗,我說下為什麼做金融的在別人眼裡都是騙子。

為什麼做金融的人在別人眼裡是騙子? 新聞 第1張

首先是媒體的作用。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獲得外界信息,電視,手機,網絡等都是獲得信息的渠道。渠道的增加人們知道金融方面的東西就會增加,一些媒體誇大其詞賺取眼球是不會少的,電視電影大多數也是虛構的為了提醒世人,這是是大家對從事金融行業的人有偏見的原因之一。我從事金融行業時,和客戶談話時經常會被問道,之前我看到新聞說xx投資公司老闆攜款潛逃了你們會嗎?你們公司是不是像電影華爾街中的那樣的?這也難怪,有關金融方面的電影都是在說錢的事情,人情味很淡,大家只會記得誰賺了錢,誰被騙虧了錢而已。

其次是貪心。貪心是所有人的,從業人員也是人也貪心,投資者更貪心,因為貪心不足蛇吞象所以會導致虧損,甚至是巨虧,虧得太多難免會發牢騷說自己被騙了。我從業時跟客戶介紹服務,說我們公司年平均收益多少多少時經常會被客戶反問:怎麼這麼少,誰誰一年都翻倍了,你們是不是沒實力?貪心是導致被騙的根本原因,那麼為了高工資,一些從業人員就會誇大其詞,為了找到投資者把公司收益說的堪比徐翔。但是結果出來時就會被加上騙子的帽子,金融工作者騙子的印象是投資者和從業者的貪心導致的。

最後說下先入為主。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一但確定了第一印象以後每次看到或者聽到都會想到第一印象。電信詐騙是從90年代電話流行時開始的,那時很多人都接到過詐騙電話,比如你家誰誰出事了,在醫葯需要打錢求治,什麼什麼投資年收益幾十倍等等,最初上當的人很多,導致大家都很機警。到近期金融行業開始出現電話銷售,推薦股票,保險等投資的電話一天不知道會接到多少,那麼因為選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騙子。

大家對做金融的有偏見是很正常的,原因有很多,這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些。金融本身是一個和錢打交道的行業,被認為是騙子也很正常,畢竟只要牽扯到錢的問題都是大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