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革命」綜合徵趙華勝【該文章閱讀量:542次】【字型大小:大中小】原蘇聯地區的「顏色革命」過後,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叫做「顏色革命」綜合徵。它的主要癥狀是新政權表現不佳,民主沒有顯著推進,經濟沒有明顯改善,民眾生活依舊貧困,貪污腐敗照樣泛濫。結果是新政權的威望下降,民眾的情緒從希望變成失望。這種現象在發生了「顏色革命」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烏克蘭在「橙色革命」後的一年多里,國內形勢可以說是雜亂無章。新政權的登場成了寡頭重新分配財富的開始,內部爭權奪利越演越烈,以至於發生了政治大清洗,「革命」陣營四分五裂。而經濟景況更讓人沮喪。2004年12的增長率,到了「橙色革命」後的2005年卻只有3左右。貪污腐敗依然嚴重,政治醜聞屢屢發生。有民調顯示,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新政權沒有兌現它的諾言。吉爾吉斯斯坦的情況也不樂觀。在「鬱金香革命」後,新政權陷入激烈的權力鬥爭中,國民經濟毫無起色,2005年的增長率較上年下降了0.6。民生艱難,不滿情緒濃厚。作者最近遇到一些吉爾吉斯斯坦的朋友,其中有的還參加過「革命」,但就是他們也感到失望。喬治亞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一點,但經濟鬱滯,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失業情況嚴重,總統的威信也下降了很多。為什麼會出現「顏色革命」綜合徵?治國無方當然是一個解釋。但這似乎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除了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是初出茅廬外,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都是行政管理老手,有一定的治國經驗。也許,更確切的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治國無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則,「顏色革命」系社會政治的大變動,原有秩序被打亂,而新秩序的重組不能不引起矛盾和混亂。二則,同患難易,共享福難。新政權上臺後,各派立即陷入內訌,實質上是不同利益集團為了分配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爭鬥。如此這般,怎麼能治理好國家?此外,「顏色革命」惡化了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吉爾吉斯斯坦例外)。俄羅斯是它們重要的經濟夥伴,特別是在能源上,與俄羅斯交惡帶來了不少消極後果。去年,烏克蘭和喬治亞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能源緊張或危機。最後,缺乏良策或政策錯誤也確實是一個原因。新政權突然被推上權力寶座,對如何領導國家並沒有系統的想法和認真的準備。而且,為了爭取民眾和奪取政權,它們提出的許多政策,雖打動人心卻不切實際。新政權沒有或者說沒有明顯地推進民主化,這個現象更難以理解。要知道,民主一向是它們炫耀的大旗。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它們並不像它們宣揚的那樣執著於民主,但這也不能解釋全部問題。「顏色革命」並沒有打算改變國家的制度,它號召的實際上是打擊民眾痛恨的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但問題在於,貪污腐敗已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以社會利益集團為基礎的系統性的問題,它已經融化到了國家政治和社會文化的細胞中。在這種情況下,剷除貪污腐敗等於是要對某些社會利益集團開戰,等於是要改變已被腐蝕的社會政治文化。這不僅是極為困難的,而且新政權在某種政治考慮下也可能妥協,不敢或不想去觸動某些利益集團。還有就是,新政權代表的利益集團自身能不能潔身自好也是極大的挑戰。「顏色革命」出現了綜合徵,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對「顏色革命」發生原因的否定呢?恐怕不能。「顏色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民眾對生活的不滿,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因為不滿,他們希望改變。自己無力改變,他們就把希望放在改變國家政權上。新政權可能使他們失望,但這不能否定他們希望改變的要求。作者不久前去了喬治亞,對這一點深有感觸。這個國家在獨立後的10多年裡似乎沒什麼發展,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是破敗景象。柵欄倒塌,牆皮脫落,道路失修,車輛大多破舊不堪。我想,對於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普通人來說,改變是他們唯一的指望,他們不會考慮這對大國關係的影響,不會先評估新政權是不是更好再決定應不應該改變。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正常的邏輯。順便說,這個邏輯對「顏色革命」後的新政權同樣適用。如果它們不能使民眾生活得好,那麼民眾又會希望別人來代替它們。(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來源:東方早報來源日期:2006-3-27 本站發布時間:2006-3-27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