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就開始起草的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有望於今年12月面世。這個醞釀多年的方案寄託了民眾太多的期望,但據專家介紹,這可能並非一個解決當前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具體方案,而更有可能是一個原則性、框架式的方案。(12月4日《中國經濟週刊》)

  在經歷了八年磨一劍之後,公眾苦苦等來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只是原則性方案,這個消息或許會讓一些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感到失望。但筆者以為,對於即將面世的方案,我們不應苛責其多麼完美,也不應指望貧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會迎刃而解。萬事開頭難,收入分配改革,能改起來就是好事。

  雖然中國經濟近年來迅速騰飛,但收入分配差距卻日益懸殊,逼近社會容忍線。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發布的2011年《中國薪酬發展報告》顯示,部分行業工資上漲過快,除企業高管與農民工工資收入差距最大達4553倍外,企業內部近5年來高管工資增幅明顯超過普通職工工資增幅。貧富差距不是在逐步縮小而是明顯放大,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收入分配改革宜早不宜遲,方案晚一天出臺,矛盾和糾紛就會多積累一點,改革的阻力和難度也會多增長一分。

  然而,收入分配改革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從宏觀來看,收入分配涉及到財政、稅收、社保等等諸多領域,與個稅改革、養老金改革、國企改革等政策如何釐清界限、銜接配套,考驗頂層設計的大智慧和大魄力;從微觀來講,收入倍增計劃怎樣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中小企業的生存與活力會否受到影響,也需要決策者拿出「庖丁解牛」的本領,抽絲剝繭,理清頭緒。

  同時,任何一項改革,都會遇到既得利益的阻撓。對於收入分配改革來說,「控高」是重點和難點,涉及到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以及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雖然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但現實情況是,民資進入一些壟斷領域仍存在「玻璃門」、「彈簧門」等現象,壟斷行業更是運用自己強大的話語權和決策的影響權,為民間資本的進入層層設阻。另一方面,統計顯示,在國有壟斷企業中,正式在編職工的人數不到8%,工資收入卻佔總額的50%。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同工同酬」,不出所料地遭到了壟斷行業的強烈反對。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對於收入分配改革這座大廈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先把地基打牢,框架打好,而不是討論鋪什麼樣的地磚,刷什麼樣的牆漆。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貧富差距問題不是一天形成的,同樣,收入分配改革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正如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所言,對改革思路中那些很難達成共識的暫放一邊,集中對那些已經達成共識的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對那些逐步能夠達成共識的抓緊加強溝通、交流,爭取形成共識制定措施。

  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許不夠具體,但能夠出臺落地就可喜可賀,一切問題不妨先改起來再說。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重要的是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航線,順利抵達成功彼岸。對此,公眾需要拿出寬容和耐心,一起見證改革的點滴進步。

  張遇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