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從兩句詩的字面上看,應該是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看來出題者李先生不僅是個答題能手,還是個出題高手呢,出個題目還要打個埋伏,把「兩」與「一」調個個,是與杜甫老先生商量好了的吧?

說到這兩句詩,詩眼在一個「鳴」字,老杜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兩個黃鸝在翠柳間的鳴叫描寫的生動活潑而又十分傳神,實在是神來之筆,到也符合杜老先生寫詩千錘百鍊,非要弄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個性。

說到用「個」的好處,按道理來說,人可以說一個兩個,黃鸝屬於鳥類動物,從量詞的角度來說應當論「只」,杜老先生為何要用「個」呢,愚見有二:一是從讀音上看,個比只響亮,兩個黃鸝朗朗上口,兩隻黃鸝就有點拗口;二是既然擬人化描寫黃鸝,用「個」字計算就可以前後呼應,活脫脫把兩個黃鸝靈動活潑的形象寫得躍然紙上。

一孔之見,不知李先生以為然否?請多指教。


為什麼要是一個?不是兩個或者一羣?

很簡單,因為一個鳥叫出來的聲音清晰,兩個或者一羣鳥在那叫就會很亂。

大家覺得呢?


謝謝邀請!

此聯出自杜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由兩組對偶句組成,在絕句中非常罕見!全詩對仗工整,聲律和諧。按對仗規則,試論平仄如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平仄,"個"字處當為一個仄聲字。按詞性,"個"字處當為一個量詞(雖然古代沒有量詞的說法)。形容"鳥"的量詞中,"只"是一般用法,現代漢語"只"字是一個多音異義詞,作為量詞,"只"為平聲。但是,在杜甫生活的中古語音時代,"只"是上聲,為仄聲字,在格律上用"只"是沒有問題的。

為什麼用"個"而沒有用"只",用"個"的好處在哪裡?簡而言之,詩人用的擬人手法,描摩神態,寫得很風趣。"一行"是形似,"兩個"是神似,形具而神生。"兩隻黃鸝"顯得直白、淺顯,無有其神韻。

杜甫善鍊字,尤善格律詩。

個人淺見,不妥之處,敬請方家賜正!


謝謝邀請!

首先,此詩是一首七言絕句的表現形式來體現,七絕有著獨特的韻律格式,此格式讓詩歌朗朗上口,有著無比的美感。此詩是一首膾炙人口典型的格律詩,是形式中: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符合它的韻律。「個」所在位置必為仄音,「只」為平音,是不符合,肯定不能用只,不得以只能改為「個」,符合韻格,詩歌更優美。個音高亢有力,詩歌美感油然而生。


這兩句詩應該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作者將前後兩個量詞「兩」和「一」的位置調換了一下,變成了「一個黃鸝鳴翠柳,兩行白鷺上青天」,這樣改動後,使得一「個」黃鸝特別突出,既怡然自得又形單影隻,與後句的兩「行」白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裡也隱含了詩人杜甫矛盾的心理,既因安史之亂接近尾聲能不久歸鄉而感到釋然,又因國家動蕩不安內心孤寂無依的心情。看似樂景,實則悲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