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愛好者對「纏絲勁」並不陌生,尤其是陳式太極拳、洪式太極拳練習者可謂是一動俱為纏絲.可是,細細研究起來,我們又難以講清楚,什麼是「纏絲勁」,它的典型形式是什麼?訓練的要點步驟又怎樣?具體實作時又是怎麼隨機應用呢?諸如此類問題,困擾了不少太極拳愛好者.

一「纏絲勁」的真意

在自然界中,水流的旋渦是螺旋推進的,藤類的植物攀緣樹榦或者籬笆都是把藤條纏繞成螺旋上升狀,這些螺旋線狀,大家早已司空見慣。太極拳運動中,人肢體的立體運轉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定向旋轉產生的勁力都是呈各式螺旋纏絲狀的,我們廣義上都可謂之「纏絲勁」。可以說,「纏絲勁」法是整體輕靈運轉的根本勁法,是高層次太極拳內勁的主體。只是因對其內涵的把握有高低之分,故表現形式有明暗之別.

二 各家武術中的「纏絲勁」

太極拳形意結合定向旋轉動作產生「纏絲勁」,而旋轉是武術動作中普遍存的運動方式。比如,長拳中的沖拳動作路線雖然是直線,但是拳的力量卻也是成螺旋式向前發出的,從力的運行軌跡上來說,這樣的力也是一種「纏絲勁」。形意拳動作翻轉硬上, 產生的勁力也都帶著「纏絲勁」。在八卦掌的拳訣中就明確要求「拳宜滾出滾入」,這種滾出滾入本身就是旋轉,旋轉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稱其為「纏絲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纏絲勁」不是太極拳獨有,「纏絲勁」是普遍存在於武術動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動作中的「纏絲勁」與太極拳的「纏絲勁」在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而把勁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極拳卻是把「纏絲勁」作為核心勁法形式,貫穿始終,講究內外動靜互為其根,更細更嚴,成為十三勢的靈魂。所以不丟不頂,呈太極之相.

三「纏絲勁」訓練的基本形式

太極拳本身的運動方式決定了「纏絲勁」訓練的首要性。太極拳要求動作須沿弧線運動。要想達到這一運動目的,必須通過身體的內外協調旋轉才能實現,也正是因為有了身體的旋轉才產生螺旋式運動,才產生了整體的「纏絲勁」。正常情況下,身體的立體旋轉訓練是練出「纏絲勁」的基本形式。

我們有三層訓練模式,每層又有定步活步兩種訓練形式,這裡介紹的是定步訓練模式,活步就是把定步左右旋轉變作進退步.

第一層:初級纏絲:

口令:抱球提塌

動勢: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雙手左右抱圓,站成渾圓樁,保持相對靜止狀態.隨腰胯左右旋轉,相抱的雙手也左右擺動,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盡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要領:眼神始終平靜地看正前方,胯要松塌,不許浮起,肩肘松墜,不要隨意變形.速度均勻.達到俗語說的「上領下塌中間轉」狀態.

第二層:中級纏絲:

口令:開合提塌

動勢:相當於陳式太極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級纏絲,定步左右旋轉,就是左右手做前後開合運動,手部動作形式又像倒卷肱.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要領:練習過程中,眼神始終平靜注視正前方.保持墜肘狀態,不要隨便撐肘,指掌領勁,螺旋鬆柔開合運動.

第三層:高級纏絲:

口令:定步雲手

動勢:以右向為例,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站成側馬步,左右手隨腰胯左右交替畫圓,動勢有雙正、雙逆和一順一逆三種,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盡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右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兩人擠按試勁,不丟不頂為準.要領:注意松圓慢勻,眼神不要散亂,膝部合而不僵,胯部塌而不死.無人若有人,心意細密.

四「纏絲勁」實用舉例

當我們不斷提高「纏絲勁」訓練水平的同時,模擬實作是提高太極拳功夫的基礎.這裡例舉兩例供大家參考.

例一:對方雙手按我右手臂,我隨勢不停,在保持中正不丟的前提下,順來脈先順纏掤化,後逆纏開手,背勢化解.若與來勢硬頂,非神力難以脫開.不會出現輕鬆玄妙的開手局面.

例二:對方左手擠右手按,進逼我中盤,我隨勢左轉,左手輕搭對方左手腕,右手小臂部應機搭在對方左肘部,先捋後捩,雙手在引盡落空的基礎上,瞬間合力發放,對方跌出.

這兩個應用手法,前提都是中正為前提,順逆纏絲為法器,輕靈順應為緣起,引進落空為契機,隨空隨發,乾淨利落.如只有松轉,無由內到外的飽滿而精細的整體纏絲做前提,要輕靈發放,是不現實的.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差一樣都不是太極拳的放人方法.靈活運用「纏絲勁」,是訓練求真的目的,也是太極拳由技上升為藝的必由之路.太極拳內勁是一種高深的實踐功夫,決非紙上空談能夠得來的,陸遊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更正,才會天天更上層樓.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