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人們心中,蜀漢後主劉禪都是低智商的代名詞,在民間更是被稱爲“扶不起的阿斗”。而另一位,三代宰輔諸葛亮,卻是“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高智商羣體。大多數人都會有這麼一個固定觀點:劉禪是昏君,諸葛亮是明相。

  關羽被孫吳殺害以後,劉備大怒,報仇心切的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告,出兵攻打孫吳,卻被陸遜大敗於夷陵之戰。自此劉備一病不起,終於在白帝城一命嗚呼。臨終前劉備託孤諸葛亮:能扶則扶,不能扶彼可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其中我們不得不交代一個事實:劉禪生於207年,而劉備死於223年。也就是說,在白帝城託孤劉禪即位之時,只有16歲。

  此時的蜀漢面臨着巨大的困境:曹魏一直是棘手的敵人,眼前正對自己虎視眈眈。孫吳剛剛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二叔,此外,不久前還喫了一場大敗仗。自己明明身爲大漢天子,手下益州集團,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全是權高位重的老臣。我想,繼位的劉禪,是明白自己的處境的。此時的劉禪,放到現在還沒有成年,卻一下接過了父親的重擔,他是迷茫而又絕望的。

  然而這時,這個人出現了,他接過了快要壓垮劉禪的重擔——隱忍後發,先與孫吳達成和解,同時逼退曹魏來勢洶洶的幾路大軍。內處政務,井井有條,無人不服。劉禪曾想,那個人,或許就像曹操董卓之於漢獻帝,而自己或許只能是一個傀儡。但漸漸的他卻發現,這位丞相雖掌握實權卻從不對自己無禮,更多的是循循善誘,給自己教誨。

  在整個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所有歷史中,這樣的忠臣,都是極其難得的。可以說,諸葛亮給了劉禪極大的安全感,劉禪明白,這位先生是一個能夠處理所有問題,卻絕對不會對自己不利的臣子。他甚至可以成天在宮裏鬥蛐蛐,拿太監當馬騎,只要有那位先生在,這個國家和自己的皇位一定可以穩若泰山。我想或許在年幼的劉禪心中,諸葛亮比劉備,更像他的父親。

  諸葛亮給劉禪的《出師表》中寫道:“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像一位長輩那樣對晚輩尊尊教導,而不是臣子對皇上勸諫的口吻。

  後來,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積勞成疾,諸葛亮死後,劉禪廢丞相職,大力提拔諸葛瞻。最終也同意爲諸葛亮立廟,臣子立廟,在大漢四百多年的歷史中,絕無僅有。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爲,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禁止奔喪。這其中就表明劉禪對諸葛亮是懷恨在心的。對於此我認爲,諸葛亮在死前曾囑咐,死後不許發喪,怕亂了蜀漢軍心,給曹魏以可乘之機。而對於相父一向言聽計從的劉禪,是沒有理由拒絕的。同時,劉禪殺李邈,也表明劉禪不會允許任何人詆譭相父。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我想,在曹魏之中“樂不思蜀”的劉禪,在獨自一人之時也是在默默懷念着那個相父還在的蜀漢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