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綜合症緩了好幾天,今天終於開始正經推送了。工作的前幾天都和同事們有聊不完的話題,胖沒胖啊,去哪玩啦,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啦……

  春節檔的電影也是熱門話題之一,哪部電影的情節印象深刻,哪部電影的梗特別有意思,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哭等等。(確實是淚腺太發達了……)

  的確,電影中引發共鳴的情節,可以讓我們記住它,感受它,甚至有時還會想要重溫它。

  後來看到下面這句話時,覺得特別感同身受:

  這些電影時刻駐紮在我的記憶中,當影片的名字被提及,它們即刻浮現在我腦海的銀幕上。

  這句話出自英國電影評論家、電影史學家大衛·湯姆森。他被《英國病人》作者翁達傑、布克獎得主約翰·班維爾、傑夫·戴爾等衆多當代知名作家一致推薦的“我們時代偉大的電影評論家”。

  大衛·湯姆森

  造就電影的時刻

  1941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他,曾任達特茅斯學院電影專業的負責人和紐約電影節選拔委員會成員,還是美國《新共和週刊》撰稿人,併爲英國《獨立報》《衛報》和美國《電影評論》等媒體供稿,出版過20餘部著作,題材涵蓋電影理論、名人傳記、明星軼事等,其作品受到廣泛的讚譽。

  梳理100年電影史

  遴選74部作品

  268張珍貴劇照

  《造就電影的時刻》

  [英]大衛·湯姆森 著 / 蘭若 譯

  浦睿文化 出品/ 湖南人民出版社

  其中,他的代表作《造就電影的時刻》入選英國《觀察家報》《衛報》等媒體的年度好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先驅報》《出版人週刊》等一致推薦:“不止有趣,簡直叫人興奮!”“洞察敏銳,妙筆生花!”“電影愛好者的摯愛!”……

  這本書從1887年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早期先鋒性的照片開始,選取百年電影史中包括《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M就是兇手》《長眠不醒》《第三個人》《公民凱恩》《火車怪客》《東京物語》《日落大道》《西北偏北》《放大》《教父》《唐人街》《出租車司機》《閃靈》《藍絲絨》《暴力史》《聲名狼藉》等74部電影,一次性領略電影史上傳世作品的魅力,解讀電影銀幕的動人瞬間,一本視角獨特、充滿洞察力的百年電影史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很多照片是由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電影劇照部的負責人瑪麗·科利斯甄選出來的。大衛·湯姆森在書中的致謝中提到:“她擁有關於這些藏品的淵博知識,能夠很快領會到哪些照片是合適刊出的,並能準確地找到它們。這一切讓所有的電影書籍創作者受益匪淺。她是珍寶中的珍寶。”

  以下圖片選自《造就電影的時刻》內頁。

  《造就電影的時刻》74部電影

  點開,放大看,更清楚。

  大衛·湯姆森的電影時刻

  《聖女貞德蒙難記》

  The Passion of Joan ofArc

  1928,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Carl Theodor Dreyer

  眼神的力量 │The Eyes Have It

  對信仰和超然體驗的渴求。

  從1887 年跳到1928 年,似乎是個很大的跳躍,而我應爲自己對這數十年的冷漠與無視接受批評。我承認自己略過了許多傑出的影片(如大衛·格里菲斯爲莉蓮·吉什拍攝的特寫鏡頭,愛森斯坦卡通化的頭部特寫),但你正在讀的這本書選擇性太強了,甚至顯得任性妄爲—我自己從來沒有對默片產生過感情。

  勒妮 法爾科內蒂飾演的貞德。

  然而,在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時(假如你也遵循我的順序閱讀),我腦海中冒出了一個念頭: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毫無疑問是一位銳意創新的先行者和無可爭議的重要歷史人物,但他的創新沒有延伸至特寫鏡頭。時至今日,他對大全景的鐘愛仍然令人耳目一新。他啓發或者說預言了一批電影導演的作品,如讓·雷諾阿、霍華德·霍克斯、溝口健二、馬克斯·奧菲爾斯。但他對人體動作的癡迷從未具體到微笑或皺眉等細節—也許他沒怎麼留意這些。

  法爾科內蒂扮演聖女貞德。

  而卡爾·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蒙難記》則特別強調特寫鏡頭,尤其是臉部特寫。本書還選擇了許多電影來讚美這樣的鏡頭,如《重生》《盜火線》《街角的商店》。雖然我的確想強調魯道夫·馬泰用晨曦般的單調光拍攝她的手法(利用全色膠片,演員不帶妝,營造出毫無粉飾的嚴苛的真實效果),但我並不願在勒妮·法爾科內蒂所飾演的貞德身上特別挑選某個特寫鏡頭。同樣,任何人都必須承認這位女演員在面對鏡頭、面對審訊或曰電影拍攝時所表現出的強烈的開放性。法爾科內蒂不會不知道自己在拍電影,在那個年代拍這種鏡頭,攝影機必須離她非常近,而德萊葉又喜歡跟演員大量說戲以幫助其醞釀情緒(在默片時代,這樣的指導很普遍;而在有聲片時代,大多數情況下演員不得不獨處,向內探索)。也絕不能說在20 世紀爵士時代鼎盛期,貞德這個角色容易演。我欣賞珍·茜寶和桑德里娜·博奈爾在其後兩個版本中的表演(分別由奧託·普雷明格和雅克·裏維特執導),但我認爲她們不似法爾科內蒂這般全情投入,後來的導演也沒有一位擁有德萊葉那樣虔誠的信仰。法爾科內蒂唯一的對手是羅伯特·佈列鬆版聖女貞德電影中的那位女演員—她的名字我甚至得查查才知道:《聖女貞德的審判》中的弗洛朗絲·加雷;然後才能談及英格麗·褒曼表現平平的版本,別忘了還有海蒂·拉瑪在《人類的故事》中扮演的貞德。

  肉體處於驚懼狀態。表達精神的電影通常都會有恐懼情緒的暗示。

  觀察德萊葉的這部電影,有一個關鍵問題值得注意:貞德的特寫鏡頭只有一個,卻貫穿整部影片,穿插以其他臉部或動作鏡頭。這就好比我們持續而穩定地凝視着貞德,直到我們變成了她,或者說浸入了她的思想,感同身受地推測她的反應。用“激情”(Passion)這個詞,德萊葉想表達的是一種超凡入聖的精神體驗,即靠近上帝和神性的莊嚴情感。但關於“激情”還有另一層更受歷代電影青睞或曰更易被接受的意思,即在銀幕上出現臉部特寫這一手法本身。是的,這一手法往往具有幻想意味或是純粹的情色氣氛。因此該手法也可能遭遇巨大的挫折。然而這是最具想象力的一次飛越。這樣的鏡頭在電影歷史上一再出現,只是沒有人超越德萊葉和法爾科內蒂,只有安娜·卡琳娜在讓-呂克·戈達爾的《隨心所欲》(1962)中看電影的那個鏡頭可與之比肩。

  但願我的說法沒有任何不敬,但貞德可能不是你會迷上的那類年輕女孩,反正不是我中意的類型。即便如此,觀看電影—尤其是佈列鬆的影片—能夠使人更容易理解宗教經驗,效果勝於在教堂裏耗費數小時光陰,勝於閱讀宗教文學作品,也超越觀看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受難的油畫。我想,那是因爲電影中曾經存在對信仰和超然體驗的渴求。“曾經?”你會問。恐怕是的。雖然我希望你不認同這一點。

  《M就是兇手》

  M

  1931,弗裏茨·朗

  Fritz Lang

  無法抗拒的衝動 │Irresistible Impulse

  “叔叔,你的衣服髒了。”

  在這部德國電影裏,一座地名不詳、被舞臺化了的城市,陽光很少露面,殺童事件頻頻發生。父母們焦慮不安。警察盡己所能。黑社會也被警告:殺童罪行很容易影響他們的地下活動。連在街上遊手好閒的混混都在留意可疑人員,孩子們則在弗裏茨·朗的電影裏唱着毛骨悚然的歌曲:

  你只要稍微地等一等呀,

  穿黑衣服的壞人就要來。

  他會拿着小小的斧頭喲,

  把你剁成碎碎的肉醬菜。

  實際上,作案分子就像一個胖乎乎、瞪着大眼睛的小孩。電影開機時,彼得·洛只有27歲。他是匈牙利籍猶太人,真名叫拉斯洛·洛文施泰因,憑藉一系列大膽的表現主義作品,早已在德國戲劇舞臺上享有盛名。據說弗裏茨·朗在構思《M就是兇手》這部電影之前,已和他有多年交情。他讓彼得做好準備,給他演一回。這是影史上最偉大的表演之一,但奇怪的是,它也“殺死”或者說侷限了彼得·洛的演藝生涯。

  這部影片將殺人犯塑造成無助的受害者,被無法抗拒的衝動驅使。編劇是弗裏茨·朗當時的妻子特婭·馮·哈堡。影片的大部分鏡頭,即使不都是處於殺人犯的視角,也是以他爲主人公展開的。我們沒有直接看見他殺人(這也許是對觀衆的善意,但也是對殺人犯的仁慈,讓他更易被接受),但我們看見他尋找小孩,跟小孩聊天,從中挑選謀殺對象。他來到一個小女孩身邊,她正和同伴一起凝望商店櫥窗裏的玩具。

  街上的幾個乞丐走到彼得·洛跟前,其中一個拿着一支白粉筆在自己的手掌上寫下大大的“M”,然後“意外地”撞上這個殺人犯,將掌心的“M”印在他黑色外套的後背處。這件跟裹屍布一樣長的外套讓彼得·洛成爲令人印象深刻的壞傢伙。

  街道上有一面鏡子,鏡子裏有個字母“M”,而“M”就印在兇手的衣服上…… 殺人犯( 彼得·洛飾)知道自己被認出來了。

  開始的幾分鐘裏,殺人犯還沒發現這個標示罪惡的記號,但是小女孩看見了,她告訴他:“叔叔,你的衣服髒了。”他很困惑,直到想起去照鏡子並看到字母“M”—影史上一次著名的靜止。這是個中景特寫:盯着鏡子的臉、外套上昭然若揭的字母“M”,還有鏡子裏那張嚇壞了的臉—鏡子裏的眼睛也在盯着鏡子外瞪着自己的人。內外兩人對稱地戴着軟呢帽。極少有導演在構圖能力上超越弗裏茨·朗。在某種程度上,這個簡潔的畫面足以代表整部電影(該片攝影師是弗裏茨·阿爾諾·瓦格納)。

  至此,真兇浮出水面。他知道自己被認出來了,也必然清楚自己會被抓住。但這個畫面還有深刻得多的內涵:正是在這個瞬間,他直面了自己的本性。實際上,這個鏡頭微妙地削弱了劇本所做的“他對自己無能爲力”的預設:他靈魂的一部分看清了自己。另外,鏡子是銀幕內的銀幕,它引申出一個問題:爲什麼在現實中可怕的殺人犯在電影裏卻吸引着我們?在《M就是兇手》之前,沒有電影思考這一點。

  這個長大了的男孩不會傷害哪怕一隻蒼蠅, 他會嗎?即使已經27歲了,彼得·洛仍被看成孩子。

  除此之外,彼得·洛也從中看到自己的未來。《M就是兇手》上映後十分轟動,把這位演員從德國推向了國際舞臺。但由於過於獨特的外形,他也將被永遠地定型在殺手和瘋子的角色上,只有那個怪誕的日本偵探角色“莫託先生”(Mr. Moto),才讓他暫時逃離既定標籤。當然,彼得·洛仍舊聲名遠播,有着獨一無二的嗓音和表演風格的他還出現在《馬耳他之鷹》和《卡薩布蘭卡》等電影中。但這並不符合他對事業的真正期待。他後來沉溺於酒精,在精神上流離失所,去世時只有59歲。演員都想獲得一個可以殺出一條血路的角色,但這樣的角色有時也會傷害他們自己。

  《回來的路》

  TheWay Back

  2010,彼得·威爾

  Peter Weir

  人與自然 │Facesand the Landscape

  ……威爾是被景觀內在的氣質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羣旅行者徒步來到貝加爾湖畔,這裏遠離戰火。他們之前被囚禁在西伯利亞的集中營。他們中有叛共者、麻煩製造者,也有蘇聯想拋棄的一些人。他們逃出集中營,但守衛並不在意,因爲惡劣的天氣和孤絕的環境會殺死任何妄圖脫離集中營的愚蠢傢伙。其中一個逃跑者半夜時在森林裏變成了冰雕,但剩下的人都穿越了漫天大雪,一直到達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至此,他們一共穿越了600公里。

  他們發覺樹林裏有個身影在跟着他們,擔心那是當權者,甚至是野獸。那身影終於現身,原來是一位少女(西爾莎·羅南飾)。她飽受驚嚇,飢寒交迫,但所遭遇最大的威脅還是孤獨。她想加入他們的隊伍。這個集體猶豫要不要這樣做,但他們中間最堅定的人史密斯先生(埃德·哈里斯飾)告訴她,她會拖慢整個隊伍的節奏。他信奉生存爲王,憎恨所有威脅生存的東西。於是他們扔下她走了,但她還是不死心地跟着,終於被集體接納。這個名叫伊連娜的女孩講述了她死去父母的故事。

  在荒野中,父親與孩子相遇了。

  這個場景出自彼得·威爾的《回來的路》,它是近年來真正名副其實的“史詩電影”之一,卻遭遇票房滑鐵盧。最後,這羣倖存者一路從集中營走到印度的綠茶園,完成了一趟約6400公里的旅程(電影是在保加利亞、摩洛哥和印度拍攝的)。但並非所有人都活下來了。史密斯和伊連娜走在一起,仔細地盤問她,發現她在說謊,於是在森林裏有了一段交叉剪輯的特寫鏡頭。伊連娜的臉上寫滿對過去的悔恨,以及被迫說謊的無奈。電影在此處出現轉折。二人做了一個約定。她承認自己說了假話,他則變得溫和。他要她別再說謊了。集體重新接納了她,爲了活下去,他們誰不曾幹過難以啓齒的事呢?這些男人從來沒想過在身體上佔伊連娜的便宜,也許他們對生存的渴求已經遠超過對性的需求。但她的存在仍然讓他們體驗到一絲樂趣。

  他們一路從雪國跋涉到戈壁沙漠。如果說伊連娜的臉龐與雪景相映成趣,那麼史密斯溝壑縱橫的臉便和戈壁景色交相輝映。但小女孩越來越虛弱,最後死在沙漠裏,史密斯在她身邊,像父親一樣照顧她。她死亡的時刻非常動人,但威爾並未過多地煽情。在整部電影中,導演對待人與自然、人們心中的信念與路途的艱險,都是一視同仁的。這是一次朝聖之旅。他們所抵達的靈性開悟或許會給所有無須跋山涉水喫樹皮的人以啓迪。

  如果我說這部電影以及伊連娜的死讓人聯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這並非意味着它過分文學化或太像寓言。攝影師拉塞爾·博伊德(他與威爾合作了6部電影)創造出這個時刻的魅力,它的魅力也得益於西爾莎·羅南與埃德·哈里斯兩位演員的化學反應。埃德·哈里斯已經4次被提名奧斯卡獎,卻一無所獲。他扮演的史密斯曾是一位心懷信仰的青年,爲了理想來到俄羅斯,最後卻變得憤世嫉俗、心灰意冷。他既是影片的發動機,亦是信念標準。

  有些喜歡《回來的路》的影迷聯想到了大衛·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利恩對風景的熱愛純粹從景觀的角度出發,而威爾是被景觀內在的氣質吸引。他過去的作品《懸崖上的野餐》和《怒海爭鋒》亦是如此看待風景的。正是這股力量造就了《回來的路》在大銀幕上的美。大概當代的觀衆需要經歷過絕望的生存危機,方能欣賞《回來的路》這樣的電影。當然,我們不一定能熬過那樣的危機。

  每個人心中的電影時刻

  這本書裏承載瞭如此之多的時刻,要知道究竟收錄了多少還得數上一陣子;但它們又如此之少,就整個電影歷史而言,我可以輕易地將剛剛得到的數字乘以2,甚至乘以10。一旦開始看見這些時刻,你便會像剪輯師或者導演那樣接近電影中那些奇異的、夢幻般的現實。不用擔心那些被遺漏的時刻,因爲我的選擇自然是個人化的。如果我問你“昨天的晚餐喫得好嗎”,你不會回答“唉,沒有煎蛋卷、比目魚,沒有野雞肉、牛肉、意麪,也沒有無花果塞雜碎,更是連柿子布丁的影子都沒看見,更別提像樣的咖喱肉和紅石榴雪葩了”,你會說“我們點了一份羔羊肉配土豆泥,還有水煮菠菜,烘烤的歐洲蘿蔔上灑了百里香和迷迭香,最後上了新鮮桃子—喫得不錯哦”。這本書提供的就是桌上的這些菜,餐桌已爲您擺好,可別讓你腦海中浩瀚無邊的菜譜給擾了興致。

  我猜想,這份關於電影時刻的菜單,以及屬於你自己的那些時刻,會把你帶回童年,包括在現實中經歷的童年和曾經憧憬的童年,它源自那些偉大而耀眼的夢境,以及襯託了這些夢境的黑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