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面對的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變化,還有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行為規範、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變化,這使得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存在斷層。要做好幼小銜接,首先應該弄清楚兩個學段的斷層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學習環境及人際關係的斷層

孩子升入小學後,首先改變的是熟悉的學習環境和人際關係,他必須離開如母親又如保姆般的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在生活照顧上的角色會逐漸減少,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的依靠失去了,與此同時,孩子的朋友圈發生變化,面對的幾乎是陌生的同學,這使孩子感到有壓力和負擔。這同時也意味著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增強。

二、學習方式的斷層

幼兒園主要是以遊戲化、自由探索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與小學分科目、常規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幼兒園的學習方式更靈活且要求更低,而小學的學習方式相對單一,且在學習的效果方面要求更高。不少孩子會因為40分鐘都坐在座位上而難以忍受,甚至因此抵抗上學。此外,小學生課間活動的範圍變得更窄了。考慮到安全問題,學生課間不允許大聲喧嘩、四處奔跑打鬧。因此,孩子的學習方式上需要做適當的調整以慢慢適應。

三、行為規範的斷層

幼兒園的生活自由,而小學有較多的行為規範,孩子剛從隨意自由的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會感覺較多束縛。

四、學習壓力的斷層

幼兒園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學習壓力,沒有嚴格的考核和評價標準,孩子以遊戲為主。孩子升上小學,每天上午三四節課,下午兩三節課,無論是學習時長還是知識輸入量上都有很大的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會急劇增加。

五、家長期望值的斷層

幼兒園寬鬆的學習環境及較少的學習壓力,使得家長對孩子學習沒有過多的期望。但升上小學後,作業、考試紛至沓來,分數作為衡量孩子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讓家長和孩子有壓力,家長會對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值。


根據以上,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提前從生活點滴著手,讓孩子從身心上慢慢調整,以逐漸適應。根據個人經驗,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每天收拾自己的個人物品,如書本、筆、玩具等。上小學後孩子每天帶來學校的東西很多,每節課上要用到的東西會有變化,且讓孩子收拾的時間很短。加上班裡孩子多,就算四年級的孩子,都還時常出現拿錯作業本、弄丟課本等現象。就拿課前準備來說,每節課間只有十分鐘,有時候老師晚兩三分鐘下課,孩子要去上洗手間、喝水,再玩一下,就馬上要上下一節課,準備下一節課課本的時間非常短。所以,一年級剛開始的一個月,老師會手把手教孩子提前準備課本、作業本,還會要求全班離開教室時,必須收拾好桌面。上小學前,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教會一些收拾的方法,甚至可以和孩子演練。

2.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上小學後,會有很多的條框規矩,時間也會被切割成非常細碎的片段,在每個時間段里,都會有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早上來到要先準備作業本,還有前面提到的下課後要提前準備下一節課的書、離開教室收拾桌面,課堂上聽要求變換學具等。有時候下課了,一些孩子會如衝出牢籠的小鳥,顧著和同學玩,而忘了準備書本等,都需要提前讓孩子明確自己的任務,並按要求完成後再玩耍。在家裡,可以提前給孩子布置任務,每天如此,有規律地規範化,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及行為規範

3. 引導孩子珍惜個人物品。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條件優渥,或者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多孩子對個人物品往往不夠珍惜。在學校里,學生多,事情雜,經常出現丟失物品的現象,有些孩子對此並不心疼,對個人物品不夠珍惜。家長可以在平時點滴灌輸,保管好個人的物品。

4.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亂塗亂畫、不亂扔紙屑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會讓孩子看起來更大方,也會受到同學、老師的歡迎。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

1. 專註力。小學課堂40分鐘,對於大部分的一年級孩子而言,是非常漫長的。前期還會有些孩子課堂上要上洗手間,或者忍不住和同學講話、玩文具、東張西望、畫畫等。專註力的訓練需要平時有意識地引導,會得到慢慢加強。尤其要重視主動注意力而非被動注意力的訓練。所謂主動注意力是指在面對一些難題或者完成某項任務時,需要調動自己各方面感官,全身心投入其中。而被動注意力大多是在一些娛樂活動中,無需我們花費多大力氣就能被吸引進去的。比如在上小學前,可以每天給孩子布置一些任務,如聽故事、畫畫、搭樂高、下棋、練書法,循序漸進,讓孩子在其中不斷約束自己,不斷提高注意力。此外,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哪怕是看電視時,也不要因為好心,如給水果、噓寒問暖等,而打擾。

2. 閱讀。閱讀習慣應該儘早培養,閱讀應該成為孩子的終身興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閱讀可以說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從去年開始統編教材改編,強調了閱讀的重要地位,將課內閱讀課外化,高考語文科分數比重增加,且高考卷子總閱讀數字從七千多變成一萬多字,對閱讀的重視可謂自上而下。要培養閱讀,沒有捷徑,一是家庭環境營造,二是每天陪伴親子閱讀,三是家長以身作則。除此,就是家長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了解孩子的閱讀喜好,並提供孩子營養的書籍,讓孩子從小接觸優質經典書籍,提升閱讀品味。相關的書籍還可以看《書語者》《騎鯨之旅》《幸福的種子》《從小讀到大》《長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書》……

3. 識字。對於學齡前兒童是否該識字的觀點一直以來不盡相同,爭議也比較大。我不贊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不贊同為了滿足家長虛榮心而比拼孩子識字量,但個人感覺孩子還是有必要慢慢識得一些字的。一則孩子有文字敏感期,二則上小學自然是要學字認字,三則閱讀量大的孩子自然地就會認字。識字我認為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不強求為前提的無壓力地讓孩子識得。比如生活中看到的廣告牌、路牌,親子閱讀過程中一些簡單的、常接觸的字可以指認等。

三、人際交往

1. 鼓勵表達。孩子讀幼兒園期間,可以多和孩子聊天,鼓勵其講述幼兒園生活,每天和孩子養成睡前或者放學路上聊天的習慣,孩子會樂於表達。還有其他時候,遇到問題時,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描述表達完整,久而久之孩子描述問題的能力會更清晰。

2. 鼓勵自主解決問題。生活中孩子遇到問題會比較容易依賴大人,到學校後就變成遇到問題愛告狀,或者還沒動口就先動手。所以平時家長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適當教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3. 禮貌用語。生活中隨時隨處引導孩子禮貌用語,家長也以身示範

四、家長是最好的鏡子

1. 家長教育觀念一致,統一戰線。

2. 家長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和孩子堅持。比如親子閱讀、每天任務完成等。

3.適當且具體的鼓勵,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更多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能力,而不停留在知識性的灌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