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4日,蔣介石闡明瞭他對未來抗日戰略路線的設想“對倭應以長江以南與平漢線以西地區爲主要線,以洛陽、襄樊、荊宜、常德爲最後之線,而以川黔陝三省爲核心,甘滇爲後方。” 由此確立了他“向西南求出路”的基本路線。

  圖:蔣介石

  1936年1月,蔣介石再一次對統一西南諸省對未來抗日戰爭的意義作了明確闡述。他說:“國軍才以最大的努力,把江西的匪巢一根本摧毀,赤匪路潰竄,由湘入黔,最後入川。我親自督率軍隊不斷追剿,一面剿匪,一面將向來不統一的川、滇、黔三省統一起來,奠定我們國家生命的根基,以爲復興民族最後之根據地。日本看到這種情形非常不安,以爲這三省如果統一起來,中國便有了復興的根據地,從此不但三年亡不了中國,就是三十年也打不了中國,這就是日本將來的致命傷,所以它無論如何,總要想方法來打破我們統一川滇黔三省以奠定整個國家生存之基礎的計劃。”

  圖:抗日戰爭

  在醞釀設計未來抗日戰略的同時,1935年後,南京政府也比較積極地開始進行實際的抗日準備。

  圖:抗戰前準備

  1935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併改組,成立資源委員會,開始着手開發有關國防的戰略資源以及實施重工業、軍工企業生產建設計劃。爲增強國力,加快重工業之基礎建設,1936年內國民政府給資源委員會撥款1000萬元用於增加冶金、燃料、機械、電氣、化工等重工業生產投資。在農業方面,1935年亦支出3500萬元,用於水利基礎建設。特別是自1935年11月起實行幣制改革,南京政府在英美幫助下成功地一統了全國貨幣,整理了財政稅收,加強了對財政經濟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經濟實力,有力地保證了國防建設計劃的實施。這些措施使得中國的經濟建設在抗戰爆發前段時間內達到了空前的復甦,全國工農商業都出現了增長的勢頭,爲中國抗戰創造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保障條件。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啓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