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和李鴻章曾經有一次對話:當時在簽訂馬關條約的幾次會談中,伊藤博文和李鴻章數次過招,伊藤博文說:李公知西來大勢,也識得國外文明,效法自強,眼光卓越,手腕敏捷有力。如果你(李鴻章)是我,在日本你一定比我更能勝任我這個職位,如果我是你在大清這個職位,面對大清國這樣的局面和處境,我一定做得不如你。

這段對話充分說明了伊藤博文對於李鴻章的敬重,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結局為什麼如此不同。

年輕人比年長的李中堂思想轉變更快

不論後世對於李鴻章持有什麼評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李鴻章是一個外交奇才,他的眼界和三觀都是超前的。但是同樣,伊藤博文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

我來列舉幾個時間節點:伊藤博文出生於1841年,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到了22歲才憑藉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得到了去英國留學的機會。

在英國留學時間不長,大概7個月左右。此時的李鴻章在大清擔任封疆大吏,是一個很高的官職。但是到了最後,李鴻章沒當上軍機大臣,而伊藤博文卻成為了內閣總理大臣。因此,在官職方面,伊藤博文是後來居上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從主觀因素上來說。伊藤博文和李鴻章都是各自國家開眼看世界的的先列。

但是伊藤博文認識到國家的不足是在22歲留學期間,而李鴻章真正轉變思想認識到甲午戰爭之後。這一時間差距達到了30多年。

時勢造英雄

李鴻章面對的是繁冗老舊的一個泱泱大國。閉關鎖國,沾沾自喜的大國心態麻痹了大清每一個統治階層的神經。

而伊藤博文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政治手段和優秀的英文水平,最重要的是一個享受過維新成果的國民和統治者,他們對於發展和外來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強。

因此,伊藤博文的一將功成離不開他們國家美好的時代。


教育背景不一致。李鴻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中國固有文化比西方強,因此,在洋務運動中重器而輕制度;伊藤博文師從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吉田松陰,而後還留學英國,因此比李鴻章更了解西方制度,更願意接受西方制度,最終影響二人的變法深度。

政治地位不一樣。李鴻章至死都不是軍機大臣,所管轄的北洋艦隊也受到海軍衙門的控制。伊藤則相反,他是政界的領袖,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更是起草憲法。所以伊藤權利比李鴻章大多了,最終決定了伊藤的改革力度比李鴻章強。

僅從你提問的這兩方面就可以說明二人改革變法的結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