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刨家庭見人性,解刨社會見衆生。

當下,無論是出生率腰斬,還是2018年上海結婚率跟紐約接軌,亦或者是老齡化社會着急忙慌的趕來,總之鈔票催人幹活兒,親情、愛情、友情也都終成俘虜。

你菌爺的好友村口大爺說:幾百年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從“月心說”到“日心說”,最後卻都抱緊了“鈔票說”,天天滿嘴都是“俗事”"錢錢錢"。

世界觀穹頂下,大傢伙都是硬核流浪者!

最近的電視劇《都挺好》是一部現實劇,也是一部金錢劇,關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關於兩代人價值觀的衝突與妥協,社會編織的殘酷蛛網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節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所應當,家人之間對錯並不重要,都挺好纔是最好的結局。

對錯,產生失衡;家人,講究平衡。

一個鍋裏喫飯,對錯不重要,求同存異,都填飽肚子纔是硬道理。

小家,大家,皆如此。

1

人永遠無法和世界談和,因爲思維境界截然不同,一個在塵埃裏喫土,一個在哲學段位裏思想,關注點千差萬別,達成共識爲零。

情緒,關乎屁股,不關真相。

大時代的改革變局亦是一樣的矛盾,一邊是全球性產能過剩危機襲來,留給我們進行產業升級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一邊卻是村口老王氣的跺腳:“環保什麼環保,老子三個月沒活兒幹了,你說咋辦吧?”

於是,當家的在環保的同時,還招呼積極的財政政策專項債大基建一季度火速救駕!

進退平衡,要長遠的同時,也得讓大家當下“都挺好”。

就像44集蘇大強宣佈遺囑的結果,將大部分遺產分給了最沒出息的老二蘇明成一樣,一個鍋裏喫飯長大,必然有高有低,市場的邏輯是勝者爲王,中國的哲學是平衡對衝,畢竟都得有口飯喫。

當前,世界面對着同樣的難題,新的產業革命前夜,都在惦記着自己能夠更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分更多蛋糕,這個時候拼的就是內部達成一致的效率了。

大國的快,一種高階競爭。

當世道的車輪在哲學段位的指導思想下,碾壓向前,有衝破荊棘的豪情,當然也有泥漿四濺的誤傷。

個人,說什麼無用。

車要轉向,輪子要打滑,你是躺在車輪下,還是在車兜裏抓緊了鐵皮,位置對於普通人接受時代的賦能真的很重要。

請記住,永遠在車上的是司機,而車上的乘客,每到一站就會換掉一批,保證活力,亦是歷史火車的遊戲規則。

就像蘇家的二公子劇終展現的:“幹別人不想幹的,越努力,越幸運,別人拋錨就是自己的機會。”

後來者,也有翻身仗。

2

有個現象,大家都知道。

中國的大地上有很多古都,西邊有西安和成都;東邊有蘇杭;北邊有北京;中間還有開封和洛陽,都曾有頭有臉過,也都千年輪迴過,就像洛陽,歷史上是何等的輝煌,當年可以說是世界的中心,還有開封,所謂汴京繁華甲天下,現在如何呢?連個二線城市都夠不上,曾經的雲端不一定是未來的雲端,曾經的下三流也說不一定那一天就牛了。

沒有人,沒有那羣人哪個地方能夠永久的佔有財富,人們只是財富的搬運工罷了,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這個地方再到那個地方,一切周而復始。

洗牌式的流動,是中國哲學“都挺好”的前提,反之,沒有流動,而且還築起了一道道圍牆,翻不過去,看不見希望,那纔是悲劇。

初春,站在這片土地上,村口大爺說:“嘚瑟什麼呀!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大爺我終會有發達的一天的。”

一句雞湯的話,也是特色的自嘲。

蘇家的老三蘇明玉就是突破現實環境桎梏的代表,劣質父母的拖後腿;親哥哥的欺負與打罵;小人的陰險算計,終於把一個姑娘變成了“女漢子”。

看看我們的周圍,應景而又現實。

蘇明玉的貴人是他的師父蒙志遠,他告訴蘇明玉一句話:“賺錢,要靠腦子。”實際上,是在強調從勞動層躍升到資產層、資本層的關鍵要素:認知

資產層在過去20年是搭便車,資本層則是在未來20年充當大國競爭的“御林軍”,每一次大的轉折,都會有一批“新貴”的誕生。

這也是歷史輪迴的鐵律。

無論科創板,還是實幹興邦,亦或是跟老路說拜拜,新的遊戲規則重塑成功的標誌,就是湧現除了一批新的資產新貴。

蘇明玉靠賣中國製造富了起來,她爲人師表跟小蒙總說:“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技術最後一公里創新必將實現,需要你們這些有思想的年輕人。”

新貴階層中,一批賣好中國貨的人?

3

學歷會貶值,國外的學歷亦是一樣。

蘇家大公子蘇明哲留學美國,拼命的勤工儉學,拼命地賺錢工作,拼命地爭取綠卡,把青春撒在了美利堅,期望能收穫超額的收益。

然而,國家落差套利不是永久的。

曾經外面陽光明媚,就連賺來的票子都是會驕傲的,但如今,不得不承認,曾經那個土啦吧唧的中國跟從前有點不一樣了。硅谷的資本後臺經常閃耀着華人的影子,紐約奢侈品店裏的中國大媽們最招店員的喜歡,就連世界頂級的豪車市場,中國都能佔半壁江山了,有錢就是爺,機會跟着錢走。

大水養大魚,個人的命運跟確實水有關係。

年輕的時候,海歸真的是一種神一樣的存在,三兩句話都是你沒聽說過,沒見過的,稀罕又有地位。像我們這羣國內小本科,在人家眼裏是擡不起頭的,總感覺不硬氣。

最近,一個前輩的二姑娘從倫敦留學歸來,學的建築設計,6個月愣是沒有找到工作。

北京這些大的設計院,面試官都是見過世面的,對這種海歸似乎也沒有了曾經的那種高人一等的感覺了。大家都是見過世面的,而且近十年建築界的標杆作品有衆多是在國內的,所以面試官一舉例子就是目前中國在建的十幾座摩天大樓怎麼怎麼樣,海歸對國內不清楚,一聽就是暈圈了。

時間長了,國內公司對海歸的評價也就那樣了。

有人說:“你就是個傻多,咱有那麼好嗎?我自己怎麼沒發財?”對比的對象,決定對比的最終結果,是焦慮,還是樂觀。

自己是1,國運是0,有的只能達到10,有的可以達到10000,關於未來的財富新邏輯,關於分配的偏向性,修煉好自己,才能在未來的舞臺上有廣泛的參與權。

《都挺好》這部劇內涵有很多,作爲文化產品的消費者,那些在時代特定歷史時期的土壤上大火的文化作品,必然有她的時代意義,十年之後,連成一串就是以文化爲主線的歷史。我們參與其中,需要有不一樣的認知層次。

爲什麼?

大火的文化作品是一種昂貴的產能,影響着消費端,也推動着供給端,要知道,科技競爭進一步升維是信仰的競爭、文化的競爭。

都挺好是電視劇的名字,也是一種東方信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