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華永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勇指出,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爲全球化修路,“修的是一條‘連接’的路,修的是一條‘互通有無’的路,修的是一條‘心與心相通’的路。”李勇直言: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都是行不通的,當下整個世界都要互通有無。

  “我幾乎每年都來海南參加博整亞洲論壇年會。我對參加博整亞洲論壇向來有着很高的積極性,因爲我從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樂趣與收穫。”華永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博鰲亞洲論壇帶給自己很多印象深刻的經歷。

  “從我第一次參會至今,博鰲亞洲論壇的發展明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不僅有各國的代表參會,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家和媒體也被吸引前來。”李勇表示,博整亞洲論壇爲各方人士提供了一個共商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等問題的高層次對話平臺,反映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亞洲各國希望加強對話、尋求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時代要求。

  人類正進入“新全球化時代”

  隨着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每年博鰲亞洲論壇關注的主題皆有不同,談及對今年年會主題“共同命運,共同行動,共同發展”的理解,李勇表示,這一主題很契合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當今人類正進入一個“新全球化時代”,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相比,國際社會發展理論的變革以及歷史和制度性實踐,比任何時候都更爲緊密地與全人類根本的、長遠的利益相關。

  李勇指出,“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中國政府所倡導並率先身體力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實踐,可以不斷增強世界各國人民的發展能力。“既可以理解爲是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可以理解爲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同的人在(這三句話中)可以找到不同的定位。”

  從不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李勇,對記者直言,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博鰲亞洲論壇已經發展成亞洲各國對話的平臺,成爲來自各國各界人士溝通的重要渠道,爲了論壇未來更好地發展,李勇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論壇的話題設置可以更國際化;第二,進一步完善論壇信息的發佈和獲取系統;第三,增加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溝通環節,增強互動。

  李勇表示,很多外國人員前來參會,不僅希望藉助博鰲亞洲論壇的平臺進一步瞭解中國,也希望結交中國的朋友,國內的參會嘉賓也有同樣的想法,“希望增加國內外參會人士的互動,在這個環節上可能還得下點功夫,有待於提高。”

  兩岸產業融合應有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李勇幾乎參加了博鰲亞洲論壇歷屆年會中所有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臺灣的朋友和我們都很熟悉,每年在會上我們兩岸企業家都會進行交流。”李勇說。

  李勇表示,在兩岸產業合作方面,兩岸產業融合應該有新模式。在目前的狀況下,如果能夠透過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模式,會對兩岸的產業融合產生很大的激勵效果,也會對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產生正面的作用。

  李勇認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應該由以成本導向和以生產產品爲主的思維,轉變爲以價值創造與系統開發爲主的策略爲導向,特別是應該秉持以人爲本,致力於解決雙方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問題,提升兩岸民衆的幸福感。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應該有明確的共同願景與規劃。除了簽訂產業協議外,應該同步規劃市場發展策略,共同攜手進軍全球。兩岸產業的融合應該由供貨的關係轉變爲構建產業鏈。特別是在5G時代,物聯網與通信聯繫將會更爲方便,兩岸智慧城市的生態鏈能夠融合技術,創新服務生態系統。

  另外,李勇提出,臺灣品牌很善於製造,也善於挖掘“在地”的故事,但是到了大陸市場,語境變了,市場和人都變了,“在地化”成了一個難題,華永集團非常希望能夠與臺灣優秀的製造業一起,生產出更多優質商品,滿足市場需要。

  所謂“在地化”,就是指在一個地區或國家中的任何一種經濟或商品流動,必須適應地方需求,纔有可能加速發展。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對於企業來說,“在地化”此類的挑戰難免出現,但這並不能阻擋全球化的發展。

  李勇指出,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爲全球化修路,“修的是一條‘連接’的路,修的是一條‘互通有無’的路,修的是一條‘心與心相通’的路。”李勇直言: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都是行不通的,當下整個世界都要互通有無。

  本文來源:博鰲亞洲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