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年在家裡看了好幾部劇,其中便有部韓劇天空之城

看這部劇,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它真心戳中了我。中產家庭的苦楚,應試教育的重壓,在這部非偶像劇里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舞台的背景換成了韓國,但是讓人唏噓的父母之間的學業戰爭,卻同樣戰火連綿不斷。

01

什麼是《天空之城》?劇里指的是全韓國只有0.1%的人能入住的高檔小區,裡面的居住不需要錢,但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得是社會上層精英。

而能夠讓社會上層精英持續住在那一個小區里的唯一條件,是孩子也必須得是精英,比如最核心的條件,得被最頂尖學府「成功錄取」。

正因為「出人頭地」的想法根深蒂固,所以孩子從小學開始被逼著學習到深夜。

在別的孩子撒歡奔跑的時候,天空之城的每周讀書會已經開始在涉獵《自私的基因》、《法的精神》,在每一場參會之前,孩子們都得接受父母們的戰略指導,父母提供爭贏對手的策略,孩子本身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根本不重要。

可無一例外,《天空之城》里的孩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瘋狂」。即便最後大家都考上了父母心中的高等學府、頂尖專業,但孩子們輕則選擇遠離家庭,重則輕生崩潰。表面上看起來溫和的孩子們,實際上早已經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對父母失望透頂。

即便面對這樣子的情況,家長在痛苦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的難以置信,比如劇中媽媽看到自己孩子崩潰的時候,說了一句讓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你以為媽媽願意這樣嗎?那都是為了你好。」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我為你好」就好像一個免死金牌,一片真心去為孩子付出,到頭來卻換來你的恩斷義絕,劇中的父母們始終沒辦法想明白的是,為什麼為孩子做了那麼多,一生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卻只能換來這種結局呢?

02

反觀我們的生活,現實中想不明白的家長,其實並不少。如《天空之城》這樣子的生活場景,在以孝道為內核的東方文化里,總是反覆出現。我前兩天除夕才剛收到粉絲朋友的留言,她說過年帶孩子回家,還真的像是一場「噩夢」:

@沫沫:過年就是聽話盡孝道的時候,所以我們聽著爸媽一整天的嘮叨。

和我老公說應該要換一個工作,有好的職稱才能給孩子更多的保障,跟我說不要去當全職媽媽了,待在家裡不幹活就跟保姆沒區別,老公不是喜歡設計這份工作嘛,在爸媽眼中就是窮逼的藝術家,理想不能當飯吃,總說都是為我們好。

唉還有孩子,覺得我們養孩子開銷太高,小時候都這麼和著過來都很好,為什麼非得這麼折騰。真不知道爸媽心中的「為我們好」,是不是為了他們自己好,來作為他們控制欲的表現。

某種程度上,「我為你好」這些話更像是道德綁架。孩子不懂,也不願意懂,原因在於這樣子的人生,並不是孩子想要的。就好像孩子喜歡蘋果,父母卻給了一車子的香蕉,當孩子說不喜歡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埋怨不理解當父母的苦心,可是孩子僅僅只是不喜歡香蕉而已。

我們太容易把不喜歡香蕉,當成不喜歡全部來否定一切,以及把我是為你好,當成是別人必須得全盤接受的強制要求。

@Lana Zorina,來源:Inspirationgrid

可在我看來,為你好是一種善意,必須要聽話則是一種強制。表達善意並沒有任何的問題,只要它不成為強制執行的合法理由。真正的愛,從來不是把自認為好的給對方,而是幫助對方獲得他自己想要的。哪怕過程再崎嶇,最起碼是孩子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路。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選擇的權利,有些路,雖然在別人眼中看來不屑,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如果連理解都做不到,「我這是為你好」是不可能真正跟真誠沾邊的。

03

真正的理解,有時候只是需要一個暫停鍵,多問問孩子,「你想怎麼做呢?」不要去試圖定義孩子的人生,讓孩子來告訴你他們的世界。

這是對父母身份的暫停,讓我們可以緩口氣去看看到底除了犧牲式的救火之外,我們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什麼事情。就如同稚鳥學會飛翔得經歷萬般的嘗試和挑戰,練習獨立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些從來都不是父母為了孩子好,就可以讓孩子跳過這部分的思考和歷練。

只有暫停了這份想要代勞的念頭,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看到孩子的思考。看到孩子可能笨拙地去想那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麼,也許最開始的時候孩子只是迷茫地看著你,需要你的幫助,甚至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才能積攢起勇氣去努力。

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當然可以出現給到孩子善意的幫助,我們最好的方式,是跟孩子一起去打開更多的思維空間,去跟孩子抽絲剝繭地討論我們思考的過程。

真正的「為你好」,並不是給孩子一條指定好的路,而是跟孩子一起去探索合適的路。哪怕年紀再小的孩子,都有參與的地方,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來試試你剛提出來的方案」、「為什麼這個方案不能實現呢?我們一起想一想」。

嗯想像一下,就如同做團隊項目一樣,我們組合在一起,並且願意去分享自己的思考,以及嘗試去理解團隊成員的想法,因為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發揮協作的力量,讓每個人在團隊中都有價值,不可或缺。

@Lana Zorina,來源:Inspirationgrid

無論是再小的孩子,還是年長的我們,我們最終尋找的,還是如何成為一個獨立而自由的人,這份對人生對自己的掌控權,是我們最堅實的地基。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展示給孩子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獨立思考的方式。

讓孩子明白誰也不是誰的投射,父母可以本能地希望孩子好,這是父母的愛與美好的祝福,但是我們也同樣尊重孩子的做法,願意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哪怕再笨拙再忐忑,我們不會帶著有色眼鏡去下定論,而是願意打開心扉,把孩子當成是團隊的一員,讓孩子的想法有存在的空間,也讓孩子有願意探索的勇氣。

這才是真正聰明的父母啊,嘮叨的話少一點,真誠的行動多一些。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