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在鲁迅先生那篇著名散文《秋夜》中写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里所说的后园,就是这间四合院的后园,但是实际在后园看,其实很难看到两株枣树,只有在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处,的确有两株枣树,有兴趣的听众也可以实地去看看。

在这座四合院内,鲁迅先生留下了自己最忙碌也是最精华的两年。而这座故居并不算大,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都可以在这座大房子里略读一遍,他的「弃医从文」,他的文学之外的才华、他和家人的故事,甚至是在弥留之际的真实细节。不知屋里是否还会有犀利清冷的味道呢?

▲鲁迅故居

李大钊的故居

房子听上去很大,可是,这可不仅是李大钊自己的住处,当年为了宣传和组织社会主义活动,很多早期的共产党人,如邓中夏、瞿秋白、陈乔年、赵世炎、高君宇、张太雷、刘仁静、邓培等,也都在李大钊家东厢房的客房中住过。所以党史专家一致认为,这座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的见证之地。

在这间故居居住的这4年时间,可以说是李大钊事业最黄金的年代,据统计,李大钊在此期间创作和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拜访各界人士和发表讲演60余次。当我们看到房子的550平方米时,眼前更应该浮现出以上这些数字吧,这革命的「客房」不是才该越大越好吗?

▲李大钊故居

蔡元培的故居

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仅在北京,就搬过三四次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居所,便是东堂子胡同75号。它既见证了蔡元培振兴北大时的春风得意,也经历了蔡校长被迫离职时的伤心落寞,更酝酿了五四运动的起承转合。不过,蔡元培的故居和其他人不同,别人的故居比如鲁迅、梅兰芳都有自己的房子,但蔡元培一生未置产业。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陆也并没有一处他自己的房产。

很难想像,这位出身望族、科举时代中过进士、入过翰林、执掌北大时受聘薪金高达800大洋的大教育家,居然终身过著「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在北京蔡元培先后租住过的几处住宅中,这所四合院之所以能够被定位故居,也主要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期间租住在此。「五四运动」正是在这里策源。

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吸引人,当时北大不少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成了蔡元培的粉丝。东堂子胡同蔡家宅院,社会名流来往不绝,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今天的这座小院,灰色的粉墙,红色木门格外显眼。睹物思人,这座院子曾是蔡先生任职北大校长期间租用的住宅,谁是院子原先的主人?院子现在的产权属于何人?我们都不想理会。我们却都知道:让院子永驻历史的,是「无恒产」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故居

结语

刘禹锡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名人故居之前虽然都是非常普通的住所,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名人的入住,他们的精神和思想让这些「陋室」焕发了光辉,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坐标上留下了痕迹,那么,今天的你我呢?我们不是名人也做不了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但至少,我们可以想想你要在自己的房子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我希望那是一个书香环绕、茶香弥漫、丝竹悦耳干净阳光的地方。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风雅民国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