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

現實問題不要看得太重,這種普遍的現象不是一時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扭轉的,但你可以立足在這個基礎上,憑你自己的能力,看看能做多少,在這個基礎上,你夠不夠盡心,夠不夠負責任。

九疑山完小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城南郊,離縣城30公里,在九嶷山舜帝陵景區的旁邊,依山而建,校門裏立着寫有“德”字的碑石,隔壁是由教育家樂天宇創辦的民辦大學“九嶷山學院”。

這些年,隨着景區建設,九疑山完小交通方便了,但小學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鄉村小學,入讀的孩子來自於周邊的瑤族山寨,四分之三的孩子都是留守學生,父母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了。爲此,小學在全縣建起了第一所“留守兒童之家”,一間不大的活動室裏,設有一部親情電話,還有羽毛球、跳繩一類的運動器械。下課後常有孩子跑去拿來玩。

校長李國新是本地人,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高中畢業當了民辦老師,1999年轉正,2004 年月開始在多所鄉村學校任校長,2011年來到九疑山完小,除了升級改造了學校的硬件,李國新給這個學校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一套公平、合理又嚴格的管理體系。在思考九疑山完小應當有怎樣的校園文化時,他想到了“德”,其中既有舜帝“德孝”,也有樂天宇艱苦辦學的精神與品德。

在公平管理的基礎上,圍繞着“德”,李國新期望通過傳統的德育教育和經典讀誦,打造”德”品牌校園文化,爲留守兒童聘請了“代理家長”,讓這個山區鄉村學校呈現新的面貌。

校長自述:

我父親當過19年的老師,從小我就挺憧憬當老師的,在農村老師也比較受尊重,所以高中畢業後,招考民辦老師,我就去考了,後經過中師培訓、電大函授學習,1999年轉爲公辦教師,2004年8月,開始在農村學校當校長。

可能是我父親把我管得比較嚴,我從小接受的是比較正統的教育,所以我當了老師後,責任心比較強,總覺得做事就要把事情做好,做事很注重細節,包括學校制度的制定、人員分工、對老師、行政人員的要求,都是從細節入手。 我在九疑山完小的辦學思路非常明晰,爲學校確定的辦學宗旨是“爲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基,爲教師的專業成長引路”。

如果分數少,那隻能怪自己

2011年8月,我來到九疑山完小當校長,一來就覺得,學校硬件都是次要的,首先要統一老師的思想,讓大家把心放在一起。那時,我每天早晨都是最早到校,我們學校有個斜坡,校長辦公室剛好對着斜坡,老師們走上來都會經過這條路,他們就會看到我坐在那裏。

當然,改變觀念,首先要有制度,沒有評價體系,很多事情都不好做,我們不是有績效工資嗎,教育局一直要求我們在發放績效工資時拉開檔次,不能平均分,那究竟要怎麼拉開檔次。還有評職稱,你有什麼依據,哪個該評,哪個不該評。要是有一個系統性的制度和評分,很公平,具體分數擺在面前了,大家都沒話說了。

評價項目採取1000分制,其中出勤200分、教育教學常規200分、教育教學質量500分、升學和抽考100分。每天實行各環節查崗、實名登記、公示統計,公示結果貼在黑板上,也會發到工作微信羣裏,所有人可進行監督。這些評價每期一小結,每年一大結,根據統計結算出每位教師的績效得分,以此作爲年終獎勵性績效工資、評優、評先、評職、晉級等工作的主要依據,行政人員也要上課,一律以普通教師身份參與評價。

這個評價體系就是要讓你多做事,證明自己的能力,你確實比別人做得多,做得好。當然,這些分也有一定的標準,比如說教育的指標是百分之多少合格,但我們就根據學校的實際稍微降一點,讓老師們覺得有希望,努力的話,能達到更高分。代課老師也是一樣的,他們跟我們有合同,日常出勤、備課、教學的評價都是一樣的。

當然,這套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落實和執行,它不是我校長一個人想出來的,實際上是經過行政多次討論,擬出了初稿,然後請老師代表,老中青三代來討論,討論後再召開教代會,大家認可了,老師們都簽了字纔可以。2014年開始實施後,又經過幾次修改,都和行政商量好,教代會通過。所以,這套制度是大家的智慧定下來的,只有大家都支持,才能真正推行,如果我是我一個人定,那肯定落實不了。

實施後,老師們的積極性還是提高了,跟校長鬧、鬥氣的事情沒有了,大家也都意識到分數是靠自己去努力的,如果分數少,那隻能怪自己。所以,後來我們學校的績效工資,首尾差可以達到六千多塊,別的學校想都不敢想,如果差距這麼大,老師們肯定有意見,但我們學校老師都沒意見,彼此大概多少分,大家都是同步的。

某一天突然明白那個道理

現在回頭看,當好一個校長,在思想上要有一定管理思想,對學校有責任心,沒有責任心是不行的,畢竟學校的工作都很細緻,當然還有科學方法。這些思想、方法都需要加強學習,光靠自己的一點經驗也不行,不僅要自學,也要多去別的地方看看,參加培訓。

我去長沙蔘加培訓,課程從早晨8點講到12點,中午只休息十分鐘,很辛苦,但老師講得非常好,讓我收穫很大。以前我們學校的大課間就是做操,我去學習後,就改了我們大課間的做法。

現在我們學校每天早晨有一節課,20分鐘,專門用來讀誦經典,全校都讀,課本每個班自己開發,可以從《三字經》讀起,高年級讀《論語》。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讀誦經典的夾本,我們也會在大課間一起讀。一年級的學生可能讀不了什麼,但他們可以感受這個氣氛。我也不要求他們讀一遍就明白意思了,但我想,反覆地讀,某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那個道理,也許一年兩年,也許要十年二十年。

現在提到鄉村教育,就會談到兩件事,一是沒錢,教育經費有限。二是缺人。這些確實是現實問題,但是不要看得太重,因爲這種普遍的現象不是一時,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扭轉的,但你可以立足在這個基礎上,憑你自己的能力,看看能做多少。在這個基礎上,你夠不夠盡心,夠不夠負責任,你能不能把現有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讓資金和老師充分發揮作用。如果大家都這麼做,每個學校都這麼做,我相信會很快提高。如果每個人都放棄了,那情況只能更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