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共約300萬字,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鑑》精華10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1. 物不極而不返,惡不極則不亡。

  出自《資治通鑑·唐昭宗天覆二年》。事物不達到幾點,就不會朝着反方向發展。壞人不窮兇極惡,就不會滅亡。

  2. 失此二策,羌人致敢爲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出自《資治通鑑·漢紀》。在這兩件事上做錯了,才導致羌人敢於叛逆。所謂很小的差錯,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就是這樣啊。

  3. 天地無私,故能覆載;王者無私,故能容養。

  出自《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天地沒有私心,因此能夠覆蓋、承載天下萬物。帝王沒有私心,因此能夠養育百姓。

  4. 人不學則不知道,此悖逆禍亂所由生也。

  出自《資治通鑑·齊高帝建元元年》。人們不去學習,就不能夠明白道理,這便是禍亂產生的根源所在。

  5.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勢必相和。

  出自《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三年》。事物是以類別向聚集在一起,事物也是按羣體區分的。君子同小人志趣相同,便會相互結合。

  6. 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出自《資治通鑑·漢武帝建元元年》。繼承一個強盛的王朝,就去實行和原來王朝相同的國策。繼承一個混亂的王朝,就去改變其治國之道。

  7.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爲而明,何爲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唐太宗詢問魏徵:“做皇帝怎樣纔會變得明智,怎樣才導致昏聵?”魏徵回答說:“聽取多方面得意見就會明智,偏聽一方面的意見就會昏聵。”

  8. 刑罰所以止惡,仁者不得已而用之。

  出自《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元年》。刑罰是用來阻止犯罪的,仁者只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9. 罪止一身,家屬不問。

  出自《資治通鑑·陳紀》。犯有罪行只懲罰一個人,並不追究他家人的過失。

  10. 汝知稼穡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出自《資治通鑑·唐紀》。當你知道農民耕種的辛苦,便要去經常思考飯食的來之不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