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會

  據統計,我國目前年產牙膏逾100億支,如果以每支牙膏外包裝20釐米計算,這些牙膏連起來可繞赤道49圈。誰能想到,這個不過百餘年曆史的低值易耗品每年銷售額可達數十億元。

  1 牙粉纔是潔牙史上的“老大”

  作爲口腔清潔品,牙膏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多年,但這遠遠不能代表人類的牙齒清潔史。

  相反,潔牙品有着悠久的歷史,甚至比牙刷更爲久遠。也許是深諳“牙好,胃口纔好”的道理,古人對牙齒的重視程度絲毫不遜於今人。按照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學家的研究,至少在三千年前,古人就已發明並應用一些牙齒清潔法。在我國西周時期,人們便已形成清晨潔牙的習慣,《禮記·內則》中記載:“雞初鳴,鹹盥漱”——公雞打鳴,人們起牀,然後以鹽水漱口。

  早期的潔牙品,是用生活中廣泛存在且易得的粉末來摩擦牙齒,這也是牙膏的“前輩”——牙粉的雛形,古希臘人、古埃及人的著作中都有使用牙粉的記載。考古人員2003年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的地下室中發現了一張古埃及人寫於公元四世紀的莎草紙,上有各種古怪的象形文字,通過考證,這記錄的是一種可以亮白牙齒的粉末,其配方是巖鹽、鳶尾乾花、薄荷和胡椒。還有一份更早期的古埃及牙粉配方,是燒焦的蛋殼和動物骨粉與浮石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磨料,當時似乎很受歡迎。

  不得不說,當時人們牙齒的清潔程度與貧富等級掛鉤,用料考究的牙粉價格不菲。早期能做牙粉的材料十分多元,從炭灰、動物骨粉到砂礫、貝殼粉等無所不有。在18世紀80年代,歐洲曾有人嘗試用燒焦的麪包屑刷牙。晚清長篇小說《官場現形記》中,還寫到當時人們用毛巾蘸點爐灰來擦淨牙齒。

  鹽作爲牙粉之一,算得上是我國古代歷史最爲悠久的潔牙品。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引用《內解》的一段話中已提到“以鹽末揩齒”;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有“每旦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爲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雖然都是鹽,但貴族用的是青鹽。《紅樓夢》第21回中,“寶玉也不理,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完畢。”青鹽是“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

  隨着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添加物進入口腔,尤其是當原始的牙刷出現後,牙粉開始朝着多樣化、精細化發展,像銅綠石、水果、蜂蜜等都進入“保持牙齒良好狀況”的藥方中。我國有文字記載的複方藥物牙粉晚於古埃及,但對中草藥的使用可能是最完善的。唐代孫思邈收集編著的《華佗神方》中載有《華佗治固齒神方》:青鹽二兩,白鹽四兩,以蜀椒四兩煎汁,拌鹽炒幹。日用擦牙,永無齒疾。唐代著名醫家張文仲也留有“揩齒方”: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搗篩爲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甚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也配置過牙粉,在《東坡志林》中有:松脂以真定者爲良,細布袋盛,漬水一日,沸湯煮。浮水面者以新罩籬掠取,投新水中久煮。不出者皆棄不用。入生白茯苓末,不制。但削去皮,搗羅細末耳,拌勻。每日早取三錢,已着口中,用少熟水攪漱,仍以指如常法熱揩齒畢,更啜少熟水咽之,仍漱吐如常法。能牢齒、駐顏、烏髭也。對於此方,想來蘇東坡十分滿意,特意寫下贈給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米芾。

  我國北宋時期,牙粉製造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多本醫書上所錄的揩齒固齒膏方上百種。與牙刷一樣,牙粉在宋代也有了商業化的跡象,“牙粉行”專門出售由中草藥配置的揩齒粉。據《東京夢華錄》載:出樑門西去,街北建隆觀,觀內東廊於道士賣齒藥,都人用之。

  潔牙劑得以大規模工業化發展,是在18世紀的英國。有商人投資辦廠,所產之物就是一些粉末物——人們將其命名爲“牙粉”。其技術水平並無改觀,牙粉主要成分是廉價的石灰粉,甚至還有奸商用更便宜的木炭粉。但對於廣大平民百姓來說,大批量貨源、相對低廉的價格無疑是保持口腔清潔的福音。

  19世紀中期,洋貨牙粉進入我國,從早期消費對象看,基本是達官貴人所使用的高檔奢侈品。當大量洋貨牙粉輸入我國城鄉各地後,由於它使用方便,並有較好的潔齒效果,很快便被國人所接受。當時國內牙粉市場上,常見的是法、德、美等國的各種進口貨,主要是英國的“固齡玉”牌牙粉。之後,因日本的“金剛石”“獅子”和“燕子”牌牙粉價格低廉,銷售靈活且又在鬧市中心大做廣告,很快日貨牙粉便後來居上,逐步佔領了牙粉銷售市場,一時成爲市場的主角。

  2 從顏料軟管上獲取靈感的牙膏皮

  牙粉成爲商品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世界各地的化學工業家們都在嘗試各種方法來提高潔牙效果。

  在探索的路上,世界各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像粉筆、木炭、磚屑、泥土等都曾被添加入牙粉中。1824年,一位牙醫將當時的奢侈品——肥皂加入牙粉中,以達到清潔效果,於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新型清潔品出現,那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牙膏。直到1873年,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肥皂廠——美國高露潔公司終於開發出最早的牙膏,其主要成分是肥皂粉、石灰粉和甘油,還有少量香精、樹膠粉以及糖精鈉,他們將這種帶着芳香、口感順滑的糊狀物放在玻璃瓶裏出售。它的口感自然比牙粉好得多,但由於成本過高,新上市的牙膏只是貴族的奢侈品,遠無法取代牙粉的市場地位。

  將牙膏放入玻璃瓶中,雖然取用不便,但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因爲美國人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包裝。其實,早在1840年法國人就已經發明瞭金屬軟管,用來包裝繪畫顏料。但在交通、通信等不便的情況下,這項技術幾十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1892年,美國康納提克州的一名牙醫謝菲爾德之子去巴黎旅遊時,看到當地畫家擠壓顏料軟管作畫,由此獲取靈感,回國後與父親開始創造軟管牙膏,並註冊了“謝菲爾德醫生的薄荷牙膏”作爲商標。

  隔行如隔山。牙醫畢竟不是商人,謝菲爾德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產,其發明的軟管牙膏幾乎沒有什麼市場影響力。但這個消息很快傳到高露潔公司老闆塞繆爾的耳朵裏,他立即意識到,這項技術將爲牙膏產業帶來革命性創新。很快,以此爲模板,高露潔製造出一種採用金屬軟管的香味牙膏,市場反響很好。精明的塞繆爾非常看好牙膏市場,隨即將公司主營業務從肥皂轉移到牙膏上,還成立了實驗室,高薪聘請化學家專司牙膏研究。1929年經濟大蕭條摧毀了很多美國企業,依靠着牙膏和肥皂兩個“拳頭產品”,高露潔撐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到了上世紀40年代,它成爲美國清潔用品市場的老大,特別是牙膏,更佔據全美市場的主導,其成分與剛推出時大不相同,採用了新型合成的化學劑取代了肥皂,還增加了一些添加物達到除菌等效果。外包裝也改爲鋁材爲主,成本得以降低。

  3 我國研製成功第一支牙膏

  上世紀初,由於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和嚴重幹擾,我國民族工業發展極爲緩慢。市場上的名牌產品很少,而以國貨名牌一舉戰勝外國品牌的實例,更是少之又少。其中,牙粉牙膏產業就是其中較爲突出的一個。

  19世紀末,國內牙粉市場被各種洋品牌壟斷。中國近代日用化學品行業的開創者方液仙於1916年初首先選用烏賊魚骨做原料,研製成功“三星”牌牙粉後,又自行設計生產牙粉加工設備,並進行小批量生產。

  據有關日用化學品工業史料介紹:方液仙所創建的中國化學工業社(以下簡稱“中化社”)是我國最早生產牙粉的企業,“三星”牌也是國貨牙粉產品中最早使用的商標。自“三星”牙粉問世不久,即在1916年至1917年間,上海家庭工業社的“無敵”牌牙粉與上海永和實業公司的“月裏嫦娥”牌牙粉等一大批優質國貨也相繼問世,且價格遠遠低於洋貨,國人終於擺脫了對洋貨牙粉的依賴。

  但要大批量生產,烏賊魚骨原料畢竟有限,而當時洋貨牙粉已大量使用碳酸鎂爲原料。由於我國尚無人能掌握這項提煉技術,且日方進行了嚴格的技術封鎖,無奈之下,方液仙只能邊生產邊試驗,最終掌握了提煉技術,實現了用國產碳酸鎂原料生產出“三星”牌牙粉的願望。

  上世紀20年代初,國外市場已開始出現牙粉的升級換代產品——牙膏。根據這一發展趨勢,方液仙果斷決定把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牙膏試製中。他以美國牙膏爲主要研究對象,不僅要打破國內牙膏的生產空白狀況,而且還要早日趕超世界名牌產品的質量。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鑽研,1922年間,方液仙和技術人員終於試製成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支牙膏,確定爲“三星”牌商標。1929年《申報》可見“三星”牙膏廣告,有大號、二號兩種規格,“價格僅及市上最流行外貨三分之一。”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質優價廉的國產“三星”牙膏佔據了國內市場的一半以上。1937年,中化社從美國引進了國內第一臺牙膏自動單管灌裝機,實現灌裝和封口自動化,這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設備。上世紀40年代初,“三星”牙膏的產量已高達1300萬支,是所有國產牙膏中產量最大的一家。而且,不僅大量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非洲和東南亞國家。20多年間,中化社從初創時的小作坊發展成爲擁有8個廠的化工聯合企業,成爲我國當時規模最大的一家日用化學品廠。

  4 牙膏巨頭的“貼身肉搏”

  商場風雲變幻。高露潔“老大”的地位沒過多久就遇到勁敵——同樣靠着肥皂起家的寶潔公司,特別是它1946年推出了洗衣粉更讓高露潔“難受”。

  此時,對牙膏市場覬覦已久的寶潔公司終於找到突破口,他們另闢蹊徑,爲牙膏增加預防蛀牙的功能。1950年開始,寶潔公司投入資金資助印第安納大學醫學和化學方面的專家,研究焦點就是將一種氟化物的化學成分添加入牙膏中,達到防蛀牙的目的。氟是自然存在於水中的礦物質,但含量一般較低。1960年,美國牙醫協會對含氟牙膏給予認證:這種牙膏可以有效預防蛀牙,前提是堅持刷牙,同時定期找牙醫做檢查。有了這樣一個權威性的結論,含氟牙膏立刻“翻紅”。在資本市場,只用了兩天時間,寶潔的股價就上漲了15%,一年後含氟牙膏銷量達到全美第一。

  高露潔等競爭對手也急忙推出了含氟牙膏,還特別強調具有美白效果,但要獲得美國牙醫協會的認證至少需要兩年時間,直到1969年才得以認證。

  在全球牙膏工業的版圖上,除了上述兩家美國企業外,英國、荷蘭、德國、日本等國都有頗具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如英荷兩國資本背景的聯合利華,德國漢高,日本獅王、花王等。但不得不說,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佔據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軍事工業,出現戰後經濟的繁榮,牙膏產業尤是如此。雖然日本獅王官方資料顯示,其早在1948年就推出了含氟牙膏,但佔市場主導地位的仍是美國貨。

  很難數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牙膏生產廠家,但是商店中琳琅滿目的牙膏櫃檯告訴我們,口腔保健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商場如戰場,用來形容牙膏企業“大戰”再形象不過。

  像高露潔和寶潔都是知名的全球性消費品企業,產品線相似,激烈的“貼身肉搏”在所難免。首先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廣告戰。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電視逐漸進入美國家庭,“雙潔”從電臺到電視節目,不斷插播各種肥皂、牙膏、洗髮水等內容的廣告。直至今日,廣告大戰仍在繼續。

  1945年,美國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在世界上率先向城市用水系統中添加氟,因爲科學家發現含氟量高的水可預防齲齒。進入上世紀80年代,包括美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都已經在自來水中添加氟化物,隨着這一做法的普及,美國齲齒發生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寶潔含氟牙膏所宣傳的“預防蛀牙”失去誘惑力,高露潔終於找到反擊機會,畢竟人類的牙病不少。1986年,高露潔推出防治牙石的牙膏,寶潔緊隨其後也推出同療效產品;高露潔又“放大招”,再度推出防蛀牙、防牙結石、防牙齦炎的“三防牙膏”,贏得了不少年輕人的心。幾次失去先機的寶潔在進入21世紀之後終於又找到新賣點,那就是“美白”。雖然這一招並不新鮮,但營銷手段直擊人心——如果每天在清潔口腔的同時,還能“順便”讓牙齒變白,可謂“一舉兩得”。尤其是寶潔還花天價請來明星做代言人,靚麗的明星一張嘴,白得晃眼的牙齒讓人們以爲全是牙膏的功效,立刻刺激了大衆掏錢包。

  時至今日,中草藥、防脫敏、護牙齦、小蘇打……牙膏的“世界”着實不容小覷,難以置信,這個低值易耗品在世界範圍內每年可實現銷售額數十億元。誰也不知道,一管小小的牙膏背後還能找出多少新的賣點。

  延伸閱讀

  爲什麼牙膏“最愛”薄荷?

  酷爽薄荷、強勁薄荷、清新薄荷……看看超市裏的牙膏貨架就會發現,除了兒童牙膏喜歡水果味,其餘絕大多數都選擇薄荷味或含有薄荷。爲什麼薄荷是牙膏的“最愛”呢?

  在口腔衛生的歷史中,薄荷只是一個新來的小弟,但已經“獨霸”江湖百餘年。在19世紀末牙膏發明前,爲了清新口氣,中世紀的歐洲人會把藥草磨碎了加到他們的牙粉中,薄荷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種,其他主要用來增香的是迷迭香、荷蘭芹、鼠尾草,甚至還有人將孜然、豆蔻、茴香等調味品加入其中清潔口腔。

  此後,薄荷爲何能突破“重圍”脫穎而出呢?其實,人們覺得薄荷味帶來的清涼感就等於“乾淨”,這與其說是一個事實,不如說是一種習慣,而它的形成可能要歸結於一些牙膏和漱口水成功的市場營銷。

  事實上,目前並無證據表明,薄荷在維持口氣清新方面比其他香料或香草更出色。薄荷帶來的清涼感覺來自薄荷醇,這種“清涼”不過是“愚弄”了人們的溫度感受,口腔內的實際溫度並沒有降低。即便你已經刷完牙或者吐掉了口香糖,口腔裏殘留的薄荷醇還會繼續作用,吸進一口空氣或者喝水都會讓人感覺冰涼。就像香水不能洗淨身體一樣,牙膏的薄荷味和清涼感只是個幌子,碳酸鈣、磷酸鈣、二氧化硅等摩擦劑纔是清潔口腔的“功臣”。

  當然,薄荷流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成本低廉、容易獲取。除了種植範圍廣泛之外,有些公司早已經通過蒸餾的薄荷油來賺錢了。

  有此一說

  被動吸菸的孩子易蛀牙

  家人吞雲吐霧,很可能會害得小孩出現蛀牙。日本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佈稱,家人吸菸的孩子在3歲前出現蛀牙的風險是家人不吸菸孩子的2倍。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004至2010年出生的7萬多名兒童的數據,其中55.3%的孩子家中有人吸菸。家人吸菸的孩子出現蛀牙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1.46倍。如果家人一直在孩子面前吸菸,孩子蛀牙的風險更是高達其他孩子的2.14倍。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被動吸菸,人們的唾液成分會出現變化,這會促使引發蛀牙的細菌聚集在一起,從而容易出現牙垢和蛀牙。爲了孩子的健康發育,大人也應該注意生活習慣。

  本版圖片/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