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 儒風君原創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修行。

  時時存一顆善心,處處爲他人着想。

  施恩不求回報,纔是最高級的善良。

  1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最高級的善良,是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

  一味追求回報,往往會忽略對方的感受,

  即使是善行,也有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

  《禮記》中記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天災人禍不斷。

  有一年,齊國鬧起了饑荒。

  老百姓喫不上飯,很多人被餓死。

  有個名叫黔敖的人,爲了博得好名聲,就去路上分發食物給災民。

  黔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對着行人大聲叫嚷:“不要錢的食物啊!快來喫吧!”

  不出所料,路上沒有一個人願意搭理他。

  好不容易有位災民經過,黔敖一把將人攔住,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氣,對那個災民說:“喂,叫你呢!過來喫!”

  他本以爲災民會對他感恩戴德,磕頭拜謝,誰知災民瞪了他一眼,說:“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喫!”

  《朱子家訓》中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發自內心的善良,應如一場春雨,于于無聲處滋潤萬物。

  相反,如果幫助別人是爲了得到回報,那麼善行不過是一場虛僞的表演。

  這樣的虛假“佈施”,於人於己,都算不得一件好事。

  2

  爲善樂在不求人知

  曾國藩曾說:“爲善最樂,在於不求人知。”

  古人主張行善積德,講究的是低調地做好事。

  雖然不去聲張,但只要你做了,功德和福德就會在那裏積累着,庇佑你的後世子孫。

  但如果做善事就是爲了得到福報或讚揚,沾染了功利心,就算做再多善事,也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戰國策 魏策》有言:“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意思是,別人對我有恩惠,不能不放在心上;而我對別人有恩惠,不能總放在心上。

  這反映了古人推崇的一種與人交往的原則——

  俗話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這是站在受助者的角度看問題,鼓勵人們學會感恩,知恩要圖報。

  而要是站在佈施者的角度來看,則需牢記另一句俗話:“施恩莫圖報”。

  真正的善良,不貪圖回報,不計較得失。

  否則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當做交易。

  他怨你功利心強,你恨他不知感恩。

  好心反而辦壞事,到頭來兩敗俱傷。

  其實,最該忘記過往功德的,正是我們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付出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成就了自己。

  善良是一束陽光,善良是一種力量。

  願你歷盡滄桑,依然選擇善良。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不經意間種下的善因,終有一天會結出善果。

  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