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李嘉誠旗下TOM集團收購的華娛衛視正式停播。這個成立於1995年,曾向觀眾們放送了《海豚灣戀人》、《浪漫滿屋》、《王子變青蛙》、《大長今》等經典電視劇,包括近兩年爆火的《來自星星的你》《繼承者們》等的二十四小時普通話綜藝娛樂衛星頻道,在營運11年虧損逾六億元之際,將隨同我們兒時的經典一起成為回憶。

營運11年虧損逾六億元

資料顯示,華娛衛視是由資深電視製作人蔡和平在1995年3月11日成立,經營數年。但在2001年,因為經營狀況堪憂,由美國AOL時代華納旗下的特納廣播公司控股,成為時代華納旗下首個中文頻道。而到了2003年9月,TOM集團完成斥資近5400萬港元,收購華娛衛視64.07%股權,期後亦增持股份至99.99%,開啟了一系列本土化改革。

然而,據TOM集團統計,這個過去曾覆蓋廣東超過200萬收費電視用戶的華娛衛視,由2004年開始全年入帳計算,過去11年累計虧損超過6億元,運營艱難。同時,TOM集團電視及娛樂事業業務也是連年錄得虧損;按2016年上半年的年報數據顯示,電視及娛樂事業收入為4468.1萬元,按年跌38.9%。分部虧損雖然較去年同期收窄,但仍錄得1518.8萬元虧損。

因此,管理層表示,TOM集團一直重整成本架構,以配合集團於科技行業的策略性投資項目,包括電子商貿、金融科技和大數據分析。此外,持續在艱難的監管環境下營運,廣告市場的衰退亦妨礙華娛衛視集團的表現,所以選擇終止營運。

香港第一家電視臺遣散所有員工

無獨有偶,早在2016年4月1日,香港第一家電視臺「亞洲電視」亦不敵長期虧損,宣告遣散所有的400多名員工,成為歷史。據悉,亞視於1957年5月開播,為全球華人地區首家電視臺,但後來卻遭遇長期收視率低迷、連連虧損的局面,甚至因為收視率低迷等原因沒有獲得當局續發的無線電視經營牌照,並且,主要投資人王徵因此拒絕更多投資,導致亞視資金遲遲未到位,面臨嚴重財務危機,已經到了積欠員工薪資的窘境,不得不決定吹關燈號。由此,香港只剩下一下無線電視(TVB)一個免費的無線電視臺。

除此之外,目光回到中國內地,我們也可以看到電視臺的死亡名單正在增加,包括深圳法治頻道、九江市廣播電視臺文娛頻道、天津時代頻道等。

新媒體廣告收入超四類傳統媒體之和

實際上,電視臺的生存狀況堪憂早已有跡可循。作為電視臺主要盈利模式之一,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媒體廣告收入,首次超過電視、報紙、電臺和雜誌四類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之和,傳統廣告跌幅達7.2%。

同時,透視2014年及2015年1季度各頻道組收視率及變化,全國四頻道組收視率無一例外同比下滑,電視媒體收視人羣縮水不言而喻;央視衛視均下滑嚴重,分別同比下滑6.3%/6.6%;收視規模的縮水加以經濟形勢的下行、新媒體衝擊,電視廣告投放總量首次下滑,2015年一季度電視廣告刊例同比下滑-5.5%,形勢萎靡。

此外,電視廣告品牌持有量同樣不足,自2013年1季度高點以後,規模以上品牌逐年遞減,2015年一季度刊例花費在500萬以上品牌數量已跌回5年以前水準。

受眾羣體正在逐漸萎縮

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電視臺最多的國家,據廣電總局2010年統計,中國有4000家電視臺,24000多個頻道,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數量只多不少。

但一邊是電視臺數量的逐漸增多,另一邊卻是觀看電視的受眾羣體正在逐漸萎縮。年輕一代熱衷於移動設備、不愛看電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

一方面,根據PwC數據顯示,北美訂閱電視的滲透率預計將由2012年的79.8%下降至2016年的78.1%。從CSM公佈的全國收視總量來看,2012年1-5月觀眾平均到達率為68.2%,2016年1-5月下降至62%。

另一方面,網民數量則開始大幅增長,截止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Netflix CEO裏德·哈斯廷斯曾在發表演講時表示:網路電視將在未來數十年內全面取代廣播電視。而目前來看,不用數十年,電視臺的生存環境就已經產生巨大變化。

「喫政府飯」多而不精

而具體到我國的電視媒體情況。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重要的宣傳喉舌,我國電視業的本質特徵是公有國營制,無論是頻道資源還是資產所有權,都屬於國有資產,電視業是作為行政事業單位進行領導和管理,電視臺實質擁有的國家賦予的播放權利和頻道網路。中國電視事業的最高機構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我國電視實行的是「四級電視、混合覆蓋」的分層次按行政區域劃分的結構體系,中央、省、市三級均開辦有電視機構,其覆蓋網路還延伸到鄉鎮、村級,但各電視臺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在我國,禁止設立外資、中外合資和中外合資經營的電視臺。

如此,靠「喫政府飯」的電視臺既無內憂亦無外患,多而不精導致的結果就是,重複製作、重複播出、重複覆蓋、重複投入,造成了很大的社會資源的浪費,而電視臺的營收也只是勉強維持生存罷了。

近年來,廣電總局推行的頻道專業化和電視臺「製播分離」的制度,為電視節目製作市場創造出了巨大的商機,但我們也注意到,在內容為王的電視媒體市場中,電視臺自製內容的能力顯然不足。

原創不足 人才出走

目前電視臺辦臺有三種模式:自辦欄目、合辦欄目、購買的節目。由於電視媒體承載了國家重要的宣傳任務,在某些新聞類、教育類等重要意識形態電視欄目中,電視臺實行自辦方式,實行嚴格的審核限制。對於其他娛樂性較強的生活娛樂節目,電視臺可利用社會力量合辦欄目。而對於電視劇、電影節目一般採取購買播放權的方式。

有趣的是,電視臺原創能力不足的同時,廣電總局的禁限令似乎總是好心辦壞事的居多,詳細請見《廣電總局16年禁限令一覽》。以「一劇兩星」政策來說,一線電視臺花大價錢購買得不償失,二三線的電視臺又買不起,收視率下降,吸引不來廣告主,來年繼續惡性循環。

更嚴重的是,由於電視臺經濟效益不好,導致很多體制內的人才紛紛出走,創業、經商或者進入互聯網公司等等的消息早已屢見不鮮。

小頻道或先被放棄

隨著電視臺收視率下降、廣告收入銳減、人才流失嚴重,在近兩年全球經濟低迷、投放廣告的實體企業經營艱難,以及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外債累累的情況下,再面對網路媒體的衝擊,日漸式微的電視臺,尤其是觀看人數更少的三四線城市的小頻道,被逐漸放棄一部分的情況將難以避免。

不過,儘管如此,媒體領域的演變從來不是相互取代,更多的是呈現一種相互補充、輔助的發展。新媒體的優勢已經不用多說,但傳統媒體的優勢也沒有全部失去,其用戶優勢、內容優勢、服務優勢、體制優勢等也應該得到一定的認可。

在此基礎之上,電視臺可以先從內容下手,這是吸引用戶的最關鍵因素之一,也是互聯網各大視頻網站、媒介應用等生命力如此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電視臺太過陳舊的內容和無法隨時隨地觀看的模式都難以適應現代青年的需求。

同時,社交屬性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隨著80、90、00等成為消費主力,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也逐漸明顯,對自我表現的渴望和可選擇表達方式的多樣化,互動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此外,可以與境外機構展開合作關係,藉助境外機構的海外渠道,將國內的產品推向海外市場;同時,還可以藉助數字電視熱潮、佔領電視頻道資源,適當地根據電視媒體的產業格局的變化來尋求發展空間,而靈活的利用各方資源,積累市場經驗、培育自身的市場品牌是得以在電視媒體市場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