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胡健 實習記者 吳林桐 每日經濟新聞編輯 陳旭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紛起,二戰後建立起來並支撐國際和平、穩定、繁榮70餘年的全球治理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治理將向何處去?現行全球治理體系需要進行哪些改革,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

  3月28日,圍繞這一議題,一場名爲“全球治理向何處去:思辨與思變”的分論壇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熱烈開辯。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全球治理體系需要建立互信

  會議伊始,聯合國祕書長敘利亞問題前特使普拉希米強調,冷戰的思維方式,就是一個國家可以向其他的國家來施加自身的一些想法,這也就是所謂的單邊主義。他認爲,現在需要建立新的全球治理體系,在今後100年,世界都需要這樣一個治理體系。

  普拉希米強調,當前的國際制度沒有得到尊重,這就使得單邊主義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爲此需要維護多邊主義,同時振興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

  聯合國副祕書長劉振民表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相信聯合國,相信國際制度、國際機構,但他們往往也認爲,這些國際制度並沒有向他們提供全球的公共服務來支持其發展。

  而在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也認爲自己沒有得到聯合國和一些國際機構足夠的支持。過去四五十年來,發達國家在國際制度中佔主導地位,但這個世紀初開始發生了變化。隨着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發達國家開始不信任國際組織。

  劉振民認爲,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爲什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出現不信任。他強調,世界正處在關鍵時刻,需要全球治理,需要讓人們相信多邊貿易是有價值的。多邊貿易和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首先需要建立相互信任。

  “我們要讓所有的人相信,多邊主義全球治理是有價值的,對所有國家都有價值。如果我們要實現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讓每一個國家都不落後,我們需要這種多邊主義,需要全球治理。”

  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金融秩序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表示,國際金融上有三個支柱,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好的金融秩序對全世界都有益處,包括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金立羣表示,現行一些制度其中有的條款依然有效,但有一些確實已經無法再適用於當今的國際關係,需要進行修改和調整。如果發達國家對於現有的國際秩序不滿意,他們有可能會採取一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行爲,但這不是正確的做法。

  金立羣強調,在過去的70年,很多發達國家在某些行業失去了競爭優勢,導致就業率降低,大量就業機會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這是當下一些國家民粹主義盛行的主要原因。但這本身是一個國內政治的問題,只是有些發達國家自身不願意進行改革和調整。

  在談到海外投資等話題時,金立羣表示,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到外國去開展業務都必須要理解所在國的文化、人文、歷史等。到海外投資興業的中國企業要把注意力先放在所在國,一定要遵守該國的法律,不要破壞任何監管規則,要被所在國接受和支持。

  比如,亞投行做基礎設施投資的時候,考慮融資項目會有一些條件,比如要符合當地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亞投行不會製造債務負擔,不會使所在國遭遇困境。

  分論壇結束後,劉振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促進國際投資項目可持續發展有兩個難點:一方面在於如何增強投資者信心,不論是公共投資者還是私人投資者,如何調動他們的投資意願,支持他國建設,這需要更廣泛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於各國政府如何營造良好的投資交流環境。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