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的幼兒園同班同學,從小班就報名上了識字班,現在已經認識一千多字了,早就不看繪本了,自己捧著字書看。

相比之下果果呢,斗大的字裝不滿一籮筐。我家老人自我安慰道:」提前識字影響孩子的想像力和專註力呢!咱不學那麼多!」

有人覺得早識字好,有人覺得晚點好,哪種對呢?

這些年,我和果果一直在和慢成長的讀者寶寶們一起成長,最近不少媽媽問我「識字」的問題。包括給孩子用什麼卡片、什麼書?怎麼開始?是不是報課外班了等等。今天就和大家說說。

提前識字影響孩子想像力、專註力?

有種說法是,提前識字影響孩子的想像力、專註力。是不是真的?

影響專註力的說法是來源於,家長擔心孩子會認字以後,進入小學不認真聽講;影響想像力的說法,我想了想,應該是來源於擔心孩子識字以後,看繪本的時候更關注識字,而不是故事本身,發散思維減少。

關於專註力,我在《孩子才上幼兒園,為什麼我開始發愁幼小銜接了?》里寫過,其實要確保孩子「會了還能聽講」,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識字是兩回事,並不影響。

關於想像力,識字並不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完全看我們怎麼引導孩子學習和讀書。這一點在後面咱們還會詳細說。

大家知道嗎?世界上大多數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屬於「單腦文字」,音碼是調動大腦左半球的功能。

而我們的漢字,是一種音、形、意高度融合的文字,是「復腦文字」,由音碼、形碼、意碼在大腦左、右半球共同起作用。所以接觸和學習漢字其實有利於智力開發。

有時我想,這可能是中國孩子普遍比歐美孩子「聰明」的原因之一?不管怎麼說,現在有許多外國孩子學習中文,可能是出於開發智力或未來就業的考慮吧。

孩子多大開始識字呢?應該認識多少字呢?

說到這裡,就要探討一個問題,所謂「提前識字」,多大算「提前」呢?上小學以前,就算提前嗎?還是更早呢?學漢字也有敏感期嗎?

有的哦!大家知道,漢字有「形」,是一種包含圖形表達的文字,而3~5歲正是孩子的圖形敏感期,這時的形狀知覺非常敏感,記憶和識別能力也比較突出。在這個階段識字,都不算「提前」。

具體什麼時候開始學,就看孩子的興趣、接受程度,以及家長的考慮了。認識多少字也沒有定論,看孩子的情況。通常幼小銜接班會讓孩子在入學前掌握200多字,足夠第一年第一學期使用。

孩子特小就有興趣,不能教嗎?

那如果孩子3歲前學識字,會對孩子不好嗎?倒也沒有這個說法。我聽過最早開始認字的年齡是1歲半~2歲,因為孩子對繪本中的漢字感興趣,一直問,爸爸媽媽就「有問必答,從此開始了識字之路。

但一開始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只是不去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每個孩子的識字敏感期來臨早晚不同,我們只要順興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就好。

拿果果來說,是四歲以後開始認字的,起初只是指認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漢字。孩子很有興趣,去動物園的時候會指著裝飾花牌里的「中國人民」喊:「媽媽,那個字我認識!是人!」小傢伙特別有成就感。

於是我又慢慢增加了遊戲、故事、親子閱讀,以及識字書,其實都是在玩的過程中學,學的時候就像玩。我始終覺得,在學齡前階段,保護好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是最重要的,學到的知識不足,上學後都可以補,但興趣喪失、學習習慣不好,卻可能影響一輩子。

怎樣在玩中學,做好漢字啟蒙?

下面就是大家最關心的方法問題了。我現在也在摸索的道路上,所以說不上多「權威」,分享一些覺得不錯的方法吧。以後有了好點子,咱們再補充,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01 識字卡片遊戲

識字卡片(或識字書)是孩子漢字啟蒙的必備,通常大家都會給孩子準備一份。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經驗:如果準備的是卡片,不要象形文字演變的,而且圖和字分開,例如正面文字,反面是圖。

為什麼呢?前面說了,孩子在3~5歲是圖形敏感期,也就是說,孩子是靠認識圖像來學習文字的。那種象形文字演變的卡片,是成年人的邏輯思路,對孩子來說,反而增加了記憶負擔,容易引起混亂——三個圖形,到底哪個是字?而孩子一旦先入為主,記錯了字,還有可能不容易糾正。

而圖片和文字分開(例如正反面)的好處是,能夠幫助孩子聯想記憶,也能考察孩子是否真的學會了,而不是在看著圖喊「字」,其實只記住了圖。

識字卡片可以怎麼玩呢?

1)找相同。最開始我們可以不強調認字,而是讓孩子認圖形。只要能找到相同的字配對成功就算贏。孩子會玩得很開心,贏了還會問是什麼字,不知不覺就學進去了。

2)連句子。把一些字和短語,分別寫在卡片上,講這些卡片分成主語、謂語、賓語或狀語三堆。玩的時候,隨意每堆拿出一張,連起來就是一句話。有的時候是正確的意思,但更多時候是無意義的句子,非常好笑。

例如:孩子在碗里看電視,媽媽在幼兒園睡覺……等等,孩子經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在句子中也記住更多高頻辭彙。

之前還和大家分享過一套雙語棋,也包含識字卡片的功能,可以用鍛煉記憶力的遊戲來認識漢字,也是我們在家經常玩的遊戲。

02 親子閱讀中識字

親子閱讀是我一直在慢成長分享的,在閱讀中識字是非常好的方法。尤其一個繪本故事中,經常會出現高頻辭彙。例如《愛哭公主》中會一直出現「公主」、「哭」這幾個字,《大衛不可以》會一直出現「大衛」、「不可以」,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指認,加強記憶。

有人說,繪本閱讀不應該「指讀」,會傷害想像力,讓孩子不能享受繪本等等……我覺得這是兩碼事,沒必要混為一談。

例如果果,和很多孩子一樣,對喜歡的故事都不會只想聽一遍,每次都要求我反覆講。所以每次共讀,我們一本書至少講3遍,第一遍是完全沉浸在故事中的,第二遍我會帶著孩子仔細觀察畫面,一起尋找一些細節,第三遍再看字。

親子閱讀中那些美好的享受,有趣的故事引發的聯想,還有動人的畫面,以及在閱讀中我們產生的微妙情緒,都沒有錯過。繪本的生動,圖像的誇張和直接的表達,都讓孩子熱愛上閱讀,發散想像。而認字,對孩子來說,只是享受繪本的遊戲方式之一,有什麼不可為呢?

不過,我特別建議的一點是:即使孩子已經識字,也不要讓孩子過早地獨立閱讀。

在「花時間讀」講繪本的時候,我曾和大家分享過一個國外的科學研究成果,通過分析兒童大腦及心理發育過程得出結論,兒童獨立閱讀的年齡不應早於9歲,也就是小學三年級以前,都應該堅持親子共讀。

同為母親,我也深知帶孩子投入的巨大時間和精力,很多時候也想「孩子要是能自己做這些就好了,我就解放了」。

但我一直提醒自己——親子閱讀並不是孩子不認字,我們迫不得已的選擇,而是我們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妙時光、一起歡笑、一起成長的機會。共讀的過程中,孩子收穫的不僅僅是聽到一個故事,而是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交流和情感流動,那種綜合體驗和自己捧著冷冰冰的書本是完全不同的。

我想,即使我們未必做到堅持親子共讀到三年級,但至少在學齡前階段,不要剝奪孩子這份快樂吧。識字,並不代表著「放手不管」了,這樣才能避免所謂「提前識字的危害」啊。

03 兒歌肢體遊戲識字

對學齡前的小孩子來說,坐在那裡長時間盯著書本學認字,是很容易無聊的,所以我們可以開發一些肢體遊戲,來讓孩子動起來。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好動的男孩子。

例如,我們和孩子一起唱兒歌「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一邊唱一邊讓孩子去摸對應的部位。在對面的桌子上,擺好對應身體部位的中文手寫字卡。

等兒歌唱三遍,唱順了,就開始玩暫停遊戲。媽媽在唱到」Head「或者」Knees「的時候,突然暫停,讓孩子去拿對面的卡片,媽媽可以作勢和孩子一起搶,誰拿到對的算贏(媽媽唱,爸爸和孩子搶最好)。

這樣不僅能認識中文字,還能把英文和中文聯繫起來。許多兒歌都可以這樣玩起來,《小星星》也可以做成」星星「、」閃「、」亮晶晶「等卡片,我們可以多發掘。

04 在生活中認字

日常生活中識字的機會很多,例如我們可以讓孩子點菜,認識路邊的招牌,或者等車的時候看站牌。

在生活中識字,會讓孩子覺得識字是特別有用的,更願意學,而且也會留心自己周邊的文字,加強記憶。

有時孩子的觀察和記憶能力會讓我們吃驚。有一天我和果果走在路上,她突然停下來,指著井蓋說:」媽媽這是雨。「我愣了一下,走過去一看,果然排水井蓋上有個」雨「字,我從來都沒注意過。

今天的經驗分享就寫到這裡,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發。孩子認字可能有早晚,但沒有優劣,識字也不是什麼難事。放輕鬆,咱們一起慢慢來。

—End—

作者:花時間。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加個人微信: babyhours00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