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國民教育課本,出少不少同志內容,曾任國小教師的潘紫燕認為,這對性健康而言,殊為不妥,她認為臺灣的性平教育,不應過度著墨在同志教育上,因為青少年有同性性行為,比異性戀性行為,還要更危險,質疑教科書性傾向浪漫化,並鼓勵實驗同性親密行為,對青少年來說很危險。

關於女女性行為方面,潘紫燕舉澳洲Alice Springs醫院的Katherine Fethers博士,歷時八年的研究為例,在約14,000名14歲到78歲的女性中,其中有1,408名(約10%)婦女與女性發生性行為。結果發現雙性戀女性與異性戀女性,更容易注射毒品,與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發生性關係,並且在其一生中有超過50名男性性伴侶。 他們也更可能為了錢而進行性交易;雙性戀女性易感染B型肝炎和C型肝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存在於三分之一的女同性戀中,比異性戀女性高。

在男男性行為性病方面,潘紫燕表示男男性行為是一個性病高危險的羣體,除了某些同志的亂性,性伴侶多,還有一部分是因特殊的性愛方式,以及男性直腸壁結構與女性陰道的巨大差異,導致同志性愛傳染疾病的機率,遠遠高於異性性愛。包含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的愛滋病、梅毒、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尖銳濕疣,都有傳染風險。

潘紫燕指出學者認為同性戀並非天生、性傾向可以轉變。Diamond博士的研究,女性的性傾向變動是可以「觸發」(triggered)的,對女孩子來說,之所以會意識到同性吸引力,不是因為先發現到自己受同性朋友吸引,進而對自己的性傾向產生懷疑;而是因為先懷疑自己的性傾向,才刻意感到受到同性朋友的吸引。所有的女孩子(男孩也是)都會經過一段時期,不喜歡異性,這段期間許多女孩都會有特別親密的同性友誼,甚至產生女同性戀情。

男同性戀方面,潘紫燕舉同性戀者貝利(Dean Bailey)為例,他從國小三年級發現自己是同志後,開始面對掙扎,和妻子結婚後,對渴望同性的慾望也從沒減少,他認知自己也許患上了「性強迫症」(Sexual obsessions),「到頭來你在尋找什麼,不知道,這是一個無底洞。」貝利把同性性行為當成止痛藥,能舒緩不安全感的症狀,但無法切除病竈還會上癮,長期的性混亂,帶來消極的自我價值感,同性戀者不是要解決性傾向的問題,而是性成癮。

(江呈亨/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