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上隨手點了這部的預告片,鮮艷卻又昏暗的臺北,李英宏的配樂,節奏明快地切換著邱澤和謝盈萱的互罵,當下立刻就決定這部片得看。

 

 

之前也看過一些臺灣同志題材的電影,像是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女朋友男朋友,不過這些片子的主題是情感的摸索和確認,帶著一點青澀,對世間所謂的不正常的疑惑,對既有關係的恐懼和痛苦等等。誰先愛上他的雖然也是以同志為題材,重點卻不是放在同志認同本身,反而藉由同志伴侶和同妻這個現實無比的困境,帶出他們真正要說的,其實是一個關於修復的故事。

 

事件的緣由從劉三蓮去保險公司開始,她赫然發現亡夫宋正遠的人壽保險金,受益人居然不是兒子宋呈希也不是自己,那肯定就是那個死同性戀阿傑......

 

全片主要的敘述角度以宋呈希出發,正處於中二的年紀,對世界和大人充滿敵意。他討厭拋下家庭的爸爸,他討厭歇斯底里的媽媽,他討厭搶走他爸爸的那個小王,但是在他最討厭的媽媽丟了他最討厭的爸爸留給他的東西,於是憤而離家出走跑去他最討厭的小王那裡住時,這段大約一個禮拜因為矛盾且沒有邏輯的原因脫出舒適圈的旅程中,他察覺到了他對這些人的情感不是恨,居然是無能為力,領悟到這一點的宋呈希立刻就長大了,而能夠去憐憫這些無能為力的大人,原諒在這個保險金漩渦中無能為力的自己。

 

謝盈萱飾演的劉三蓮和邱澤飾演的阿傑,氣場非常強大。兩個人對外都張牙舞爪地武裝自己,深怕被對手看到一絲一毫的脆弱,被發現他們都是深深愛著宋正遠的,彷彿這樣的自己就會一敗塗地。

 

阿傑的深情遍佈在劇中每一個自然無比展開的回憶之中,伸過來幫忙點菸的手、看到一半的小說、帶著小籠包衝進病房的習慣,他是愛著宋正遠的,即使隔了好幾十個一萬年纔回來的宋正遠已經又病又窮,阿傑只是揍他一拳,仍然努力照護著他直到最後一刻。他可能是全劇裡面最透徹也最成熟的人,他完全能理解全部角色的無能為力,他甚至應該是最能切身感受劉三蓮對保險金受益人執著的人,因為他也是堅持一定得在宋正遠百日這天,上演當初讓他們相遇的那齣假期愉快,他一開始就知道,這一且都是源自於愛。

 

而劉三蓮則是把全世界都欠他那種怨婦的瘋和恨一股腦的傾倒在螢幕上,觀眾會和宋呈希一樣覺得煩躁,這女人總是猙獰,用著自以為是的態度傷害身邊所有的人,直到劉三蓮坐在諮商室裡霹靂啪啦地罵了一輪,才很小心地、裝作很不在意地問著「我只有一個小問題喔,很小很小的問題,也不是很重要......我只是想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嗎?連一點愛都沒有嗎?」最後哽咽痛哭的場景,終於發現她也是愛的,她如果不表現的如此憤恨如此不甘心,她就會被這個「很小很小」的問題擊潰,這一段我在電影院也跟著哭到咬住手背努力控制不想吵到旁邊的觀眾。

 

整體而言劇本很精巧,沒有刻意想要去探討很深的問題,但是把每個角色的情感很好地拋出來讓觀眾自行咀嚼,然後能像宋呈希那樣,從「我爸爸離家了,小三和小王一定有一方是壞人」的思考模式,轉換為「這個悲劇裡每個人都是受傷的,而我們該怎麼努力好好活著」。電影後段同時要說的事太多了,敘事變得有點斷裂,不過整體而言還是很不錯。李英宏的配樂和很多臺北的景都擷取得很棒,臺北那種華麗首都圈後面破敗卻充滿現實生活感的街道(臺味),臺北也漸漸樹立起自己的城市影像了。

 

也許會覺得這個大圓滿的結局太美好,什麼媽媽毫無保留地愛著身為同志的兒子、什麼同妻居然願意把除戶證明(包含有機的草)送給小王,什麼叛逆期的兒子和更年期的媽媽突然之間能夠友好相處了,童話般的美好結局,但是世界既然已經有這麼多的灰暗和傷心,我們缺少的應該就是愛了吧,多一點愛不也很好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