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臉,我的爵爺,正像一本書,人們可以從上面讀到奇怪的事情。」

~馬克白第一幕第五場~


sodagreen

在這四面八方智慧版本以周、月、季,不斷升級或正在準備升級的今日,「一秒幾十萬上下」甚至不足以形容網路再革命、風起雲湧爆炸的程度。話說「2年前…」的種種猶如考古,這股「不可逆」的時代演進,不由得令我憶起剛升上青少年的理化課,老師費力解釋物理和化學的差別就在於物理可還原、化學不可逆,人生就像化學,每一步驟都要注意啊!現在說起「不可逆」倒成了鄉民慣用表徵臺南腔的文字,父執輩親戚們那語末特有的奇異口氣大肆流行,這是身為臺南人之女從小到大從沒想過的趨勢。 



2年前感嘆msn已是一種老學校的執著,隔年便走入歷史,然而還是有替代方案,所以連回憶都嫌累,直到無名小站部落格收攤,硬生生脫離了某個世代情感,此時才默認,自己確實什麼都快跟不上了並且逐步失去,愈來愈多陌生應用程式夾雜社羣面貌進軍,對於孤僻者來說(譬如我),無疑成為考驗。

臉書還是大宗,上癮難戒,病徵被列為發文類型,愈令人討厭發病者愈佔多數,中外皆然,如果害怕一個讚也沒有,無法在江湖生存,但我想註解,人們不就是想分享/炫耀/偶爾真誠地感嘆生活細節?

確認所有發佈都代表「立場」之後,事情變得複雜,多了詩人、政治家、評論者、作家、心理醫師、牧道者、影評人、美食家…潮流是這樣,選擇順流逆流是方向,但從太陽花學運分野,成了選邊站的黑白邏輯:「我不同意你的立場,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於是一封封公開信寫不完,我常說就像妳說喜歡海洋的繽紛亮麗,但確實還有暗不見光的深海潛藏吞噬,這並存的現有或者還有第三種可能,因為我們對地球還是如此不熟悉,我始終無法確定那信仰是否只是部分事實,而已。

而我很單純承受青少年的焦慮,例如一旦父母般的勢力開始介入,環境就變得拘謹不有趣,我的公關面具因為偵測狀態又自動開啟,想想何必,臉書確實是最後防線,滿滿的立場與赤裸無異,而我怎麼可以盲然交付給你/妳,俗稱的陌生人,就在按下,或是被臉書陰了之後,一個確認指令就完成我們的朋友關係,公開了我自己?就算費事地多了加「摯友」功能,或如G+設立交友圈也一樣,這些之於我實在太冰冷。

寂寞寂寞就好,寂寞畢竟還有溫度,於是多數時候,我無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