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書名挑明了談論自我傷害,
但排除掉自傷後,
仍有個相當有助益的部分,
就是它著重描繪出某種特定類型的情緒特徵,
並提供了有幫助的照應技巧。
 
那種情緒類型的特徵是類似:
情緒易受激活,一但激活便需長時間才能撫平,
對事物感受很深,快速陷入情緒洪流,
擁有威力強大的情緒系統,卻缺乏管理工具,
書上形容就像「接有法拉利的情緒引擎,卻只有豐田的傳動器」~
 
為了結束那恐怖、強大、壓倒性的情緒(overwhelming emotions),
個體會演變出許多安全或危險的因應方式,
這些方式短時間內有效,但多半對長期不利,
就如同自傷這個方式。
 
這種狀態是一種情緒特徵,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
面對這樣的孩子,若父母能用心去提供幫助(帶著憂心與著急),
但卻不理解這種情緒特徵所需要的特殊職能技巧,
很容易就會陷入雙方都挫敗、受傷的處境。
 
書裡面寫得很具體,
舉例許多青少年成長過程的故事
彷彿都是我的曾經。
 
我無法去責怪父母,
因為他們是這麼地好,
為我付出一切,對我無條件地包容,
在我心中近乎完美, 
只是他們少了一小塊對特殊性格的我而言所需要的小技巧。
 
於是我成為了那時的我-自傷、壓抑、不合時宜的情緒暴走、關係操弄,
但又經過種種-努力、歲月痕跡、家人成長、專業協助-我又成為了現在的我。
 
是不是精神分析說,
不需要完美的母親,
只需要「夠好的母親」?
 
只要夠好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