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關注我們!


  


圖:www.realestate.com.au


在澳洲有這樣一類民居,房屋的年份有60-70年(建於1940-1950年代前後約二十年),不在保護建築清單內(Heritage List),土地面積爲600-1000平米,單層,原始建築面積不超過150平米。在澳洲對於這一類民居風格,本地人通常稱爲Austere style。


本文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歷史背景



Austere在英文中有嚴峻的,嚴格的意思,也表示無裝飾的,不豪華的。其名詞Austerity則表示通貨緊縮,物資缺乏。所以在這裏Austere style的中文直譯即是簡樸風格。(這跟北歐的簡約風格(Minimalism)還不一樣)這一風格的出現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


當時關於澳大利亞戰爭形勢的海報宣傳

(來源:https://www.awm.gov.au/)


當時報紙關於達爾文轟炸的報道

(來源:https://claudiahumphries.weebly.com)

從歷史的結果看,雖然澳大利亞不像中國和歐洲,本土似乎並未捲入到那場長期的世界大戰中,但是歷史的發生是無法根據結果來判斷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美國遭到日本的偷襲,之後日本的南進戰略佔領了新加坡,印尼和別的幾乎所有西太平洋島鏈。這實際上已經打到了澳大利亞的家門口。而且日本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就是切斷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聯繫,佔領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報宣傳說明澳大利亞實際上是被包圍了(事實上日本已經在1941年開始了對澳大利亞的攻擊,這包括達爾文大轟炸和潛艇對悉尼港的攻擊)。

在這種危機壓力下,澳大利亞當局自然要對長期的戰爭作充分準備。這也造成當時和之後很長時間,本地建築業發展的緩慢和停滯,其中包括:


物價的控制


聯邦政府推行戰時經濟制度,包括在1941年開始實施的嚴格戰時物資控制,除了對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制外,還對建築材料等關鍵物資進行限價,限價直到1955年才完全取消。限價在戰時打擊了投機行爲,但是也傷害了經濟的活力,利潤少了投資也就減少了,市場走向了通貨緊縮。


建築材料與人工的短缺


許多原有的建築製造業都因各種原因而停滯。例如爲了應對長期可能的戰爭,聯邦政府選址在阿德萊德北面的Smithfield建造一個大型軍火庫,該工程前後有8000多人蔘與建設,這中間包括了大量的技術工人,而當時整個阿德萊德的人口也纔不到10萬。這座南澳州歷史上最大的磚建築還消耗大量的磚和木材,對於市場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圖:南澳Smithfield軍火庫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該項目被稱爲20世紀南澳州最大的磚木結構工程。(來源http://www.abc.net.au)

又例如當時的海軍部,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徵用大型磚窯(可能比較容易改造,且安全),並將它們改成彈藥庫。這使建築材料:磚的短缺加劇。


建築行業的限制


例如1942年6月開始,凡是造價高於25澳鎊(25澳鎊等於當時的25英鎊,在之前這個門檻是5000澳鎊。注:1966年以前澳洲發行澳鎊而非澳元,1澳鎊=1英鎊)的項目,這意味着除了新建和改擴建,甚至房屋的一般性維修都需要跟政府申請批准,並且支付一筆不低的申請費。

這一規定使當時悉尼的房屋建成量從1940年的8138套急劇下降到1943年的583套。



長達四年的戰爭狀態使住宅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收穫了勝利的喜悅之後,人們發現:房子不夠住了!事實上,在1946年,當時的戰時情報部門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承認,澳洲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住房問題,當時報紙有持續大量關於“住房危機”的報道。而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除了多年的建築限制,建築材料緊缺和建築技術工人的不足外,與戰後新組建家庭的井噴與嬰兒潮還有1947年開始的大量海外移民也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根據澳大利亞聯邦統計局的數據,整個大墨爾本地區從1910年開始,平均每套已入住房屋數量(occupied dwellings)的人口數量是一直在下降的,從1911年的約5人/套到1954年的3.608人/套,但是在1961年這個數字卻出現了增長,爲3.644人/套。這就反應出這段時間新房的建成速度是大大慢於人口的增長的。(這一數據到2016年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數據爲2.849)


  



建築結構與材料



在這樣一種住房危機的大環境下,住宅的工業化成了發展的趨勢除了傳統的雙磚牆外,Brick Veneer結構系統開始推廣應用。這一系統的特點是結構木框架在內側,外側是單層的磚牆。這樣比做雙磚牆節省磚,且施工速度快,並且不影響建築性能,標準木框架又有利於促進住宅的工業化。這一結構牆體系統目前已經成爲今天的澳洲住宅的主流。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某住宅項目的brick veneer牆。圖:作者自攝

在建築維護材料方面,開始使用更適合機械化快速生產的新型材料Fibro(fibre cement sheet,或者叫asbestos cement sheet的簡稱,中文譯作水泥纖維板或者是水泥石棉板),以替代傳統的牆體材料磚和水泥砌塊。

圖:當時澳洲最大的水泥石棉材料供應商James Hardie提供的房屋設計廣告。(來源:www.sydneylivingmuseums.com.au)

這種材料除了用於內外牆材料外,也應用於屋頂瓦,檐口板,天花板等幾乎所有建築用的板材。雖然這種材料廉價且具有不錯的耐火,防水和保溫性能,但是該材料因爲含有石棉,會被吸入肺部並導致肺癌,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已經在澳洲全面禁用。

圖:當時報紙上關於水泥石棉板的廣告(來源:www.pinterest.com.au)



  



建造方式



由於戰爭的原因,在1950年代有大約30%的新建住房爲自建房,即主人自己組建臨時的施工隊(很多時候就是主人家夫妻雙方兩個人,男方負責蓋房子,女方負責聯繫及後勤)。由於建築材料的緊缺,現場自行製作水泥磚塊頗爲流行,相比於澳洲目前高度發達的建築業,這的確很難想象。

以下是一段1950年代當時關於自建房主人的採訪記錄:

“我們不得不自己製作磚和水泥磚。因爲根本就沒有地方賣…然後俱樂部可以租製作磚的機器。但是這些材料在製作完成後的很多天都一直保持溼潤,因此我就需要每天走很遠的路過來給它們澆水。鄰居柯林斯看到了,故意問我:你難道不知道有限水令嗎?我說:那是針對園藝的規定,對建築業無效!”

除了現場建造的房屋之外,也有一部分工廠預製的房屋被使用,例如在南澳州,1950年-1954年有3832套預製房屋從英國和德國進口,它們被建造在阿德萊德的Clearview。



  




設計與特徵



在當時市面上有不少戶型書出售,特別受歡迎。因爲大部分人是僱不起一個建築師的。

這類住房的面積都非常有限,通常只有兩個臥室,客廳,餐廳和廚房。廁所和洗衣房通常會設計在房屋主體結構以外。在當時,只有非常富有的人家纔能有壁爐,陽臺和兩層樓。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當時的戶型設計除了在書店可以買到外,在報紙,傢俱銷售商,建築材料商那裏都可以獲得。圖:www.sydneylivingmuseums.com.au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圖:www.sydneylivingmuseums.com.au

另外由於汽車當時在澳大利亞並未普及,因此原始的設計通常是沒有車庫的。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房子會進行擴建,第三間臥室和車庫才加入。

爲了節省材料會設計較小的出檐,這樣的設計通常被認爲不利於遮陽和通風



  



住宅市場案例分析


1


傳統雙坡式

CONVENTIONAL GABLE ROOF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主立面與後期擴建部分室內 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圖:平面圖,加黑部分爲房屋的最初區域。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這套位於阿德萊德北面Blair Athol 的住宅建於1951年。從平面佈局看,房子在建成之初大約只有不到80平米,這包括兩個臥室,一個衛生間和一個客廳,廚房很可能位於主屋之外。後期加建後,客廳被移到後側,原有客廳改爲臥室。

該住宅主要採用磚作爲牆體材料,並在磚的外表面做了白色粉刷。從加建的部分看,有石棉瓦應用的痕跡。



2



流水簡約式

WATERFALL AUSTERITY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主立面與室內部分 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圖:平面圖,加黑部分爲房屋的最初區域。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這套位於阿德萊德Strathalbyn的房子從面積來講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豪宅。房屋的面積超過了300多平米。從平面上看,比較顯著的特點是才用了曲面轉角,這一設計元素頗有一些現代特色,也正式其風格名稱waterfall的由來。Waterfall取名自美國由弗蘭克L賴特設計著名的流水別墅,其具有非常經典的現代意義

在當時,這種風格的房屋通常都是房主根據自己的喜愛自行建造,因爲當時這一風格並沒有固定的式樣。在建築材料和結構上,其仍然延續了傳統的雙磚牆結構+外部的白色粉刷。儘管後期有部分加建,但是基本仍然保持了原有的佈局。屋面瓦爲黑色磚瓦



3



傳統前雙坡式

CONVENTIONAL GABLE FRONTED

圖:主立面與室內部分,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圖:平面圖,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該房型最大的特點是前立面有一個朝兩側坡的山牆面佔據了主立面,與房屋主體的屋面垂直呈90度連接,這種樣式頗有一些傳統風格。而主立面上原生石塊的裝飾也顯示出當時屋主的相對富有。屋面瓦爲紅色磚瓦。平面佈局比較簡單,是兩個臥室加餐廳與客廳的配置,後期有進行加建,這包括活動中心,廚房和洗衣房。




4


傳統四面坡式

CONVENTIONAL HIPPED ROOF

圖:主立面與室內部分,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圖:平面圖,來源:www.realestate.com.au

這一風格樣式的普及率在當時是最高的,面積被控制在了110平米。當時許鐸這一風格的房屋都屬於政府的公益性住房被提供給了二戰歸來的退伍軍人。政府爲了減少成本,這些房屋通常會選址在平地上(山地多鼓勵私人建造,可能因爲富人比較不差錢?),因此今天如果在澳大利亞看這一風格的房屋,通常都不屬於富人區

該房屋結構採用雙磚結構,外立面保持了磚塊原有的紅色。建築的出檐較小,從而使屋頂看起來比較高。


如果您對澳洲這一樸素風格的民居感興趣,歡迎從後臺留言賜教!


Reference:

www.brickworks.com.au/about-us-history

www.awm.gov.au/wartime

www.diggerhistory.info

www.abs.gov.au

www.sydneylivingmuseums.com.au

Saul Eslake: Australian housing policy: 50 years of failure, submission to the Senate Economics References Committee, 21st December 2013

Susan Marsden: Twentieth-century heritage survey stage 1: post-second world war(1946–1959) overview, Adelaide April 2003



往期文章請點這裏:

傳統與輝煌-澳大利亞都鐸風格民居建築解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