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過橋米線和汽鍋雞就是許多外省人對滇菜的全部認知。一直到《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大家才突然發現,原來雲南也有如此眾多原生態和多樣化的美食!

滇菜,也就是雲南菜,它並不屬於中國八大菜系,只歸於小眾。但和川菜、粵菜這些「大菜」相比,它又能不拘泥於傳統烹飪方式,更多強調的是食材本身的新鮮,這其實也是與雲南多樣的地形和氣候緊密相關的。

在雲南,有句諺語口口相傳:「綠的都是菜,會動的都是肉」,與川菜濃艷色彩和對味蕾的刺激不同,注重酸辣,且鮮嫩清香的雲南菜多以野生為主,獨特的本味就成了其特色。

所以,題主問到的「滇菜的代表菜」,壹周君就班門弄斧了,按照滇菜的地理位置和口味,分成的三個子菜系來推薦幾道??

首先是滇南,包括了紅河、文山、玉溪等等這些區域,代表菜是過橋米線,汽鍋雞,雞絲草芽以及石屏燒豆腐。

過橋米線這道世人皆知的美味就不提了,就來說說汽鍋雞。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汽鍋雞就在滇南地區開始流傳,做法是在湯鍋裡面放汽鍋,大湯鍋裡面放滿清水,然後把雞塊放入汽鍋里,單純地通過蒸汽將雞蒸熟,因此食材最後為蒸汽所凝成,原汁原味,嫩香清鮮。

此菜的賣點就是「汽鍋」,而且必須是採用建水出產的土陶蒸鍋才算正宗。

然後就是滇東北,包括了昭通、曲靖,因為靠近四川省,所以口味與川菜接近,代表菜是:宣威火腿,沾益辣子雞,還有燒餌塊。

記得《舌尖上的中國》就出現過諾鄧火腿,它與宣威火腿、鶴慶圓腿一起被稱為「雲南三大火腿」。但實際上,諾鄧火腿都是家庭小作坊的自產自銷,產量極小,你真正能吃到嘴裡的,還是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外形像極了一個琵琶,個頭大骨頭小,瘦肉呈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顯桃紅色,因此常常被稱為「雲腿」,用它做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錢雲腿」。

還有沾益辣子雞,是滇菜代表之一,可謂「不吃辣子雞,白來彩雲南」

最後就是滇西北和滇西南兩地啦,包括保山、麗江、大理,版納等地區,因為靠近緬甸,所以菜品口味多變,代表菜有:傣族菠蘿飯、佤族雞肉爛飯,紅燜竹鼠,夾沙乳扇這些。


我說我知道的吧;麗江粑粑

竹筒雞,雲南哈尼族的傳統名吃。

雲南春卷是一個比較普及的大眾小吃。

騰衝罈子雞


我在雲南四十餘年。雲南省(簡稱滇)兼具寒,溫,熱帶特點。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諺。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造就眾多分繁的民族。同時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及各種野生食用菌等。先說個小故事:1920年箇舊人孫三到昆明開設仁和園,專賣「過橋米線」。以味道香鮮,色彩艷麗,營養豐富,吃法特殊廣受流傳。早在清乾隆年間(約1785年)建水即有揚瀝鍋(由揚瀝創製,用建水土陶鍋)製作「三七汽鍋雞」成為一道雲南風味滋補名菜。

言歸正傳,大家熟悉的就不說了,說點特別的民族菜譜:「三七、蟲草」汽鍋雞、西疇壯族岜湯雞、傣族清撒、宜良烤鴨、清蒸金線魚、九轉肥腸、煳皺肘子、椒鹽竹蛆、西疇人工挂面、如意雞?、雞哈豆腐、火夾清蒸乳餅等等太多就不說了哈。


滇本邊陲,山巒縱橫,大河奔流。氣候多樣。

自古偏居一隅。族群雜多。

所謂滇菜。一位已逝名廚有一句總結,感覺頗得要領。「滇菜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即沒有川菜那麼麻辣。也不像江南那麼清雅。還不像粵菜那麼生猛。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吃過滇菜,你可能不會有深刻的印象,但絕對不會難吃。

古代充軍流放的省外人,來往奔波的商賈。近代避戰遷居的流民。都對滇菜的演進產生了影響。雲南最有特點的,其實是食材眾多。各種食材用合適的方式調理出了相對溫和的口味。滇菜我推薦,野生菌,山毛野菜。


雲南民族眾多,菜品也完全不同,就我五六十年生長在昆明的人認為代表菜是:汽鍋雞、黃燜鱔魚肉皮葉子、碗豆乾粉炸黃條、火夾乳餅、蒸茄子芋頭花、高李肉、十錦涼米線、碗豆尖湯煮豆腐肉圓子、臭豆腐蒸瓦罐淹魚、青蛙跳石板(報玉柱)、粉蒸排骨、套炸茄合、糍粑淑子雞、紅糖木瓜水...


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 蝸居啃豬腳,芝士烤紅薯,金牌沙拉乳扇卷,臨滄酸木瓜雞,大理酸木瓜魚,菠蘿飯,景頗鬼雞,乾巴菌,蛀蟲拼知了,汽鍋雞,雲南烤鴨,素炒野芥藍,諾鄧火腿,過橋米線等,閑時蝸居雲南菜里都可以吃到。地道食材,所以好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