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5G會變成大魚喫小魚,小魚喫蝦米的遊戲。

  因爲大魚還是那幾條。

  BAT之外,就是三大通信運營商、華爲等硬件巨無霸,以及一票雲服務商。

  小魚也不同凡響。

  AI、車聯網、全屋智能、手機、直播、短視頻等領域都有迷你巨頭。

  蝦米就太多了。

  不少實體企業,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當了背景牆,甚至是技術革命的犧牲品,這次拼了命也不會錯過撿漏的機會。

  今年1月任正非有個判斷:

  “實際上5G沒有那麼大的作用,人類的社會也沒有那麼需要5G,5G的需求到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是浪潮式的,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

  很遺憾,大部分人沒能準確解讀這話的含義。

  對消費者來說,5G的感知有一個過程,第一階段的衝擊主要釋放在產業層面,5G的熱,熱在呼應了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升級的大趨勢。

  5G的關鍵能力是大帶寬、大連接、低時延,背後對應着四個能力,高速度、高密度、低功耗、泛在網,能把這些能力整合到極致的是什麼?

  答案是邊緣計算。

  所謂邊緣計算是指以往集中在雲端的算力(或者你可以理解爲數據處理能力)向產生數據的終端沉降,好處是極大提升了線下場景的響應。

  華爲在一篇科普文中將邊緣計算比做章魚,觸角擁有比大腦更多的神經元,每根觸角都可以獨立思考,獨立運作,這對終端硬件和服務行業的確是天大的好消息。

  四肢發達,頭腦真的可以簡單!

  邊緣計算的優勢體現在四個方面。

  1、場景關聯,邊緣計算與信息源、數據產生的場景以及設備終端的關聯度很高,提煉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能要強於傳統的集中式雲服務。

  2、低時延,因爲算力本身沉降到了終端設備,即使5G時代這個速度優勢仍不可忽視。

  3、高帶寬,這使得邊緣計算產生的數據可以與集中式雲服務進行交互。

  4、位置認知,作爲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應用的融合,支持每個設備的位置判斷。

  所以,邊緣計算帶來的第一個重要變化是角色互換。

  舉個例子,傳統的電化教育學校需要配備很多電腦,所做的事情其實高度同質化,如果有了邊緣計算所有設備只保留屏幕即可;比如安防廠商,以前KPI都在硬件層面,提升攝像頭清晰度,讓雲臺更好用等等,但今天的很多能力是基於算力產生的,比如人臉識別等,全用硬件解決不可取,因爲成本非常不合理,如果將算力提到雲端,實時傳輸的壓力又很大;再比如工業互聯網,生產型企業的設備會產生故障、報警等信息,如果及時在終端決策處理,有助於提升整個系統的冗餘和彈性。

  這些問題反映了兩個現實困擾。

  其一,以上情況雲服務都有解決方案,但成本不低,而且大企業或規模化企業園區對於數據和信息安全特別敏感,因此算力下沉的需求很迫切。

  其二,像移動、電信、聯通這樣的運營商過去只能被動成爲流量管道,雲服務的支配權掌握在微軟、谷歌、亞馬遜、阿里、騰訊等科技互聯網巨頭手中。

  中國移動就表示將在今年評估100個部署邊緣計算的試驗節點,引入100個合作伙伴,聯通聯合華爲承諾投入數十億元資金用於邊緣計算全網規模部署。

  5G和邊緣計算提供了一個破局機會,大連接支持海量設備,低時延意味着數據傳輸突破瓶頸,隨之而來的是所有參與者的角色重構。

  1988年成立的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提出了邊緣計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簡稱MEC)架構,尋求利用5G的關鍵能力在網絡邊緣形成IT環境。

  這既有可能讓擁有大量基站的通訊運營商成爲邊緣計算的天然終端,也有可能給一些大型實體企業帶來自主權。

  很多擁有線下場景的企業將因此受益,比如自動駕駛,一天要產生4TB的數據,自行存儲和處理無疑是最佳方案,對於智能家居、共享單車、遊戲等行業都可以降低成本,當然更能加強滴滴順風車等產品的風險控制。

  這並不意味着雲服務巨頭的能力受到削弱,雲計算擅長全局性、非實時、長週期的大數據處理分析,與邊緣計算的效率、成本優勢正好互補。

  第二個變化是從技術驅動轉向需求驅動。

  過去的幾次技術革命大多是科技互聯網巨頭主導,傳統企業和實體經濟被動參與,導致一些信息代差,邊緣計算有可能第一次改變這種局面。

  今年2月的MWC上,除了摺疊手機、AR、VR設備、高通的SoC移動平臺以及5G基帶芯片等不斷亮相,最熱的就是關於邊緣計算的技術和設備,英特爾去年已經發布過芯片、板卡和軟件工具組成的邊緣計算全棧式解決方案,浪潮、中興首發了邊緣計算服務器,邊緣雲等概念更是盛極一時。

  整個行業呈現出投資加速、提前佈局、預熱概念,搶跑落地的態勢。另一方面,終端需求再次成爲刺激邊緣計算的核心動力。

  其中,時延敏感場景是主力軍。

  直播短視頻、雲遊戲、智能車聯、自動駕駛等應用方向,對用戶體驗的改善最爲直觀,場景也趨於成熟,有可能是邊緣計算最先爆發的產品。

  同時,邊緣計算也會帶動產業鏈的整體進化。

  邊緣計算本質上是一種與場景密切相關的下沉雲服務,標準路徑與集中式雲服務相同,都是先有基礎設施,再有軟件平臺,最後落地應用服務。

  隨着5G商用,邊緣計算雖然會讓終端智能化的門檻變低,但在應用和安全層面還有不少技術難點等待克服。

  首先,邊緣計算的典型玩法應該是先由終端設備過濾和處理簡單信息,然後將重要數據上傳雲端,因爲下沉算力很難運行大型的數據處理軟件。

  所以邊緣計算實質上是一種基礎算力的遷移,並不是代替傳統的雲服務,這也意味着在某些情況下大量應用的成本值得考量。

  另一方面,大量終端設備來自不同廠家,運行不同的系統,兼容性存在差異,邊緣計算的統一部署並不容易,涉及輕量級函數庫和內核的支持。

  同時,傳統雲服務大多支持用戶在目標平臺上編寫和編譯程序,然後運行到雲服務器,亞馬遜就有Lambda,方便性和透明性不言而喻,而在邊緣計算模型下部署用戶應用程序的時候,碼農就面臨極大挑戰,至少現有的編程模型都不合適。

  再就是算力調度問題。雲計算會將超負荷任務轉移到閒置節點,邊緣計算只能根據任務類型和設備本身的計算能力進行動態調度,這並不容易。

  最後也最大的難題是與終端企業的合作。

  對於傳統的雲計算來說,專業人員通過供訪問接口處理數據,不需要深入業務場景,邊緣計算正相反,設備和算力都在生產端,系統在設計時就需要與服務的行業密切合作。

  在這場全民狂歡中,技術不再天馬行空,邊緣計算有可能打破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藩籬,最後促成產業互聯網的大融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