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俄戰略合作的標誌性項目之一,兩國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向來是外界關注的熱點,近日俄羅斯媒體還傳出該項目進展不順的消息。在9日開幕的第三屆天津直升機博覽會上,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首次露出真容,掃清了傳聞中的霧霾。中航工業直升機副總工程師黃傳躍8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就眾多網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回應。

相關專家介紹說,中國已經基本掌握第三代直升機技術,包括先進的旋翼設計,複合材料機體、綜合航電設備,在發動機領域也達到第二代或二代半的水平。整體上講,在13噸級以下的直升機,我們都能做到。俄羅斯也承認,中國在複合材料和航電方面已經超過他們,例如米-26的槳葉還是全金屬製造的,駕駛艙的設備也很落後。

但中國在重型直升機總體設計方面還缺乏經驗。重型直升機有三大關鍵技術:大尺寸、大載荷、強幹擾(氣動幹擾),這也是它與中小型直升機的最大區別。例如中國研製的最大AC313中型直升機的旋翼長度為19米,而中俄重型直升機的旋翼可能將長達30米。這不是簡單地放大,而涉及到加工、材料和設計等諸多問題,還需要專門攻關。因此我們希望藉助俄羅斯在總體設計方面的豐富經驗,盡量減少彎路,並學習俄羅斯在使用壽命和重量控制等方面的經驗,通過合作逐步瞭解和掌握相關技術。至於動力系統,新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將採用烏克蘭的D136渦軸發動機,目前我們還沒有符合要求的發動機型號,且差距甚大。(馬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