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景帝施行推恩令我覺得是不能夠成功的。其實在景帝時期也有關於推恩令的雛形即賈誼所提供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個方案也跟推恩令差不多,也是把諸侯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然後爛在自己的鍋里,只不過推恩令是提除了更為具體的操作方案。這個方案要是長期堅持,諸侯問題遲早會解決。但是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預定的計劃,要虎口奪食,這個人就是晁錯。晁錯在景帝當太子時期就頻頻活躍在朝堂,等劉啟登基的時候晁錯就備受青睞,景帝對其也幾乎是言聽計從。但是破壞景帝、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國策方案的也是他。所以要回答問題所立的假設 也必然離不開晁錯這個人。晁錯也知道諸侯問題是帝國的隱患,也建議削藩,不管你削還是不削,早削還是晚削,諸侯遲早會造反。這是他對漢景帝的建議,也不知道漢景帝由於什麼原因,居然採取了這種沒有具體操作方案的建議,當然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吳楚之亂,也使自己「衣朝衣斬於市」。

不管漢景帝施行的是推恩令還是其他的削藩政策,討論削藩問題的主體(人)都不會改變,這些人當中也必然有晁錯的存在。景帝選擇他來完成削藩使命大概就是一個錯誤,因為他不適合做一個政治家,因為從晁錯的提案中可以看出他的建議一直在說削藩,但是他沒有說具體要怎麼削、什麼時候削、削藩時機是否成熟,這些他都沒有考慮。所以晁錯的被殺,景帝削藩的失敗都是必然的 。等到漢武帝時期時機已經成熟,歷史註定要讓劉徹來唱削藩這一出大戲。


首先,賈誼早就提出過推恩令,但沒被採用。所以,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漢景帝幾乎不會採用推恩令這種看起來慢條斯理的政策。

漢景帝在前157年繼位,公元前154年就是七國之亂。可見,漢景帝繼位之後,是想急於求成的。晁錯建議削藩那是符合一個剛登基就想有所為的皇帝的心理的。從這點來看,漢景帝在沒有碰壁的情況下,幾乎是不可能採取推恩令的。

七國之亂雖然對中央的損耗很大,但也壓制了強大的諸侯國,使他們短時間之內沒有能力與中央對抗。在這種大環境下,主父偃恰當的提出了推恩令,才能夠順利的實施。

可見,漢景帝時期,是沒有實施推恩令的條件的。

再回到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如果沒有七國之亂,就強退推恩令,在強大的諸侯國那裡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根本就不會成功。


感謝小悟空的邀請。作為一個研究漢史多年的人,我個人認為,漢景帝採取推恩令是不能夠成功的。

《漢武大帝》很多人都看過,在看頭就有這麼一個細節:匈奴來犯,漢景帝劉啟想集結部隊去拚命,被晁錯攔下來了。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也是其心腹大臣。晁錯認為,當下應該首先解決的是內憂,而非外患,也就攘外必先安內。

晁錯的這個建議,穩准狠的擊中了漢景帝的痛點。也就是說,在削藩策還沒有實行之前,漢朝內部就已經十分混亂。

混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經濟

漢朝要抵禦匈奴,就得打仗。打仗打的是什麼?不就是錢糧嗎?而當時的朝廷根本拿不出錢來。漢朝表面上幅員遼闊,並一直在休養生息積蓄實力,但是藩王割據各自為政,國庫卻並不充盈。其他藩王則不然。他們不用出兵打仗,而且經濟都能自助,專心發展,有些諸侯國的實力甚至已經超過的朝廷。

朝廷要打仗,諸侯國個個袖手旁觀。當時的朝廷,形同於諸侯國防禦匈奴進攻的屏障。這種局面如果不改變,朝廷就很難騰出手來抵禦外患。

軍事

漢景帝時期的諸侯國,實力都不容小覷,特別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藩王,經濟實力已經遠遠超越了朝廷,而且和景帝有殺子之仇,一直是蠢蠢欲動;楚王的實力也十分強大,對於朝廷也一直由看法。

漢景帝劉啟心知肚明。匈奴雖然可恨,但是不解決內部問題,還不敢跟匈奴叫板。在內憂解決之前,一旦跟匈奴發生正面衝突,被打敗了,很可能就是內憂外患一起爆發,那就真的是萬劫不復了。

總結以上觀點:諸侯國實力強大,不會任人宰割。不管漢景帝推行的什麼政令,朝廷與諸侯國之間,必有一戰。

接下來再談談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什麼能夠成功。

眾所周知,七國之亂以漢景帝的勝利告終。漢景帝勝利之後,將藩國大部分進行了肢解,包括最強大的梁國,在梁王劉武死後,也被肢解為五個小國。

等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時候,除了淮南王之外,在也沒有哪個藩國有單獨對抗朝廷的實力了,這點對於《推恩令》的順利實施尤為關鍵。

因此,《推恩令》的實行,是建立在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漢景帝對於七國的打擊、肢解,《推恩令》能不能順利實行還很難說。

至於說漢景帝推行《推恩令》就很簡單了,必有一戰,打贏了才談什麼令什麼策。

原創很辛苦,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貓子談歷史


謝謝邀請!

我覺得可以成功。

大家想想七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削藩,而削藩直接後果就是收回權利,藩王的權利被奪走,實力小的不敢反抗中央也就罷了,而實力大的會乖乖的把權利交出去嗎?我覺得不可能,歷史上的一些實例就可以證明我說的話吧。比如七國之亂、靖難之役、康熙削藩這些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那麼問題來了,在景帝時期如果實行推恩令,那麼能不能成功?我覺得有百分之六十的可能會成功,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諸王造反是因為土地被收回而為了自保才造反。那麼如果實行推恩令,土地雖然封給了子孫,但畢竟是自己的子孫,於情於法還是歸自己管轄,這樣就能削弱諸王的逆反心理,即便心理不願意,但是為了避免與中央政府直接對抗的風險,我覺得會有很大可能接受。

第二,實行推恩令在諸王國內會被很多人鼎力支持。每個王國內只有一個王子,那麼總會有很多人不能直接受諸王重用,或者被埋沒不被重視,那麼這些人就會聚集在各公子旗下,而推恩令是給各公子分封地,這涉及到他們往後的利益,自己追隨的公子有封地,自己才有前途,所以這些人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鼎力相助推恩令的實施。

第三,推恩令會被諸王國內的王位繼承人支持,如果一個王國內部確立王位繼承人,那這個人會不會有這樣的顧慮:一、哪天國王不高興自己被廢;二、自己萬一有什麼不測的過失被廢;第三,萬一哪位兄弟實力做大把自己搞下去;而推恩令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各公子一經受封,那必須立刻前往封地,這樣就解決了時刻威脅自己的問題。

第四,推恩令會被王國內部目前最有實力競爭繼承人的人支持。如果一個王國內部沒有確立王位繼承人,但是卻有幾位都有實力或者各有優勢的人競爭。那麼如果推恩令實施了,那些目前希望不大的競選人就會被直接驅往封地,這樣自己就會被迅速確立為繼承人,而那些人即便有實力,但被分了封地也不可能翻身了。

由以上四點原因,我得出可以成功的結論。

創作不易,喜歡的老鐵幫忙點贊關注,您的好評才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大家!


我覺得成功的可能比較大。

漢景帝時,地方藩王已經尾大不掉,各諸侯擁有自己的官吏、軍隊、財政……久而久之,隨著實力的壯大,必然開始不受朝廷的節制。景帝削藩與武帝的推恩令,本質上是一樣的,造成七王之亂,主要是因為策略不當所造成。

第一,景帝削藩操之過急。漢景帝聽從晁錯建議,直接剝奪藩王封地。赤裸裸地削藩就好比直接公開「搶劫」,勢必造成藩王的抵制與反抗。削藩理由不充分,名不正言不順。同時削弱多個諸侯王,面對的阻力更大,也會把諸侯推向聯合反抗漢朝中央的局面。

第二,推恩令更加懷柔腹黑。推恩令是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子孫,諸侯只會越分越小,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才會明顯,更像溫水煮青蛙。推恩令的實行,分化了諸侯內部力量,之前是長子繼承,改為長子、次子和三子共同繼承,諸侯王內部也會出現支持推恩令的力量。

如果說直接削藩是快刀斬亂麻,那麼推恩令就是潤物細無聲,在不知不覺中收到應有的效果。


應該很難成功,其實文帝時期賈誼提出的《治安策》中是有推恩令的雛形的,只是由於諸侯勢大沒有全面實行而已。推恩令的成功實施是在特定環境下成功的,景帝時期的諸侯實力顯然要比漢武帝時期強大,正是由於七國之亂,使得諸侯實力大為縮水,這才給推恩令的成功實施奠定了一定基礎。

諸侯勢大,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現象其實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暴露了,尤其是淮南王、濟北王的先後叛亂使得文帝已經注意到了形勢的嚴峻,賈誼曾經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這已經可以看做是推恩令的雛形了,只是由於文帝的身份問題和諸侯實力依然強大,這項政令沒有全面實行,只是借淮南王、濟北王的叛亂將齊國分為六國,將淮南國分為三國。

漢景帝時期,吳楚之地的諸侯實力依然很強大,尤其是以吳王劉濞實力最強,而之前在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又因下棋砸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兩人原本就有仇。如果景帝劉啟實行推恩令,我想或許參與叛亂的諸侯不會那麼多,但吳王劉濞起兵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不過也正是由於「七國之亂」的發生,導致參與叛亂的七王全部身死,而參加叛亂的七個諸侯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這令諸侯國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削弱。

到了漢武帝時期,正是由於景帝削藩奠定了基礎,導致各諸侯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各諸侯國已經無法對中央產生大的威脅,也正是這種情況下,推恩令才得以成功實施。否則,推恩令雖然是一種比較委婉的削藩策略,但諸侯並非看不出其中的貓膩,如果諸侯國實力依舊強勁,很難說是否會造成劇烈反彈。


很難成功!

一個政策的出台和實施要從多方面考量,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才有把握成功。變法成功的少,失敗的多,就在於他一定損害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

"七國之亂"以前,地方諸侯聯合還是有與中央政府一戰的實力。而「七國之亂」以後,地方諸侯已經失去了與中央政府抗衡的能力。對於地方諸侯來說,既然自己及子孫已經沒有做皇帝的可能,那麼將封地分給一個兒子和許多個兒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了。實力,就是推恩令能實施的關鍵。

景帝時期也沒有條件實行類似「推恩令」的政策。 參與「七國之亂」的諸侯王分別為吳王、趙王、楚王以及齊國分出來的四王。 吳王劉濞的太子是漢景帝殺死的,與景帝有殺子之仇, 趙王劉遂是趙幽王劉友的兒子,劉友只有兩個兒子,劉遂的弟弟劉辟彊已經被漢文帝割趙國的河間郡分為河間王,無法再次推恩下去; 楚王劉戌其父只在位四年就死了,劉戌的兄弟應該不多,兒子又小,也無往下推恩的可能; 齊國剛剛施行分封,齊悼惠王的七個兒子都被分封為王,很難推恩下去。 而且推恩只是被動的等待,所以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就只能採用削藩的政策。


削藩與推恩令是一脈相傳,相輔相成!

當我們提起漢景帝時,你會想到什麼呢?是文景之治,或者是七國之亂,又或者是平定藩王。漢景帝的一生是富有傳奇的一生,有人說漢景帝最大的失敗就是實施了削藩政策,從而導致了七國之亂,嚴重損耗了漢朝的國力,所以這時就有人認為如果漢景帝推行推恩令這樣的政策,就不會發生七國之亂這樣的政治動蕩,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首先歷史是不可能重來的,歷史所發生的一切就是就是最好的安排。所以這就意味著漢景帝是不可能實行推恩令的,即便實行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漢景帝名字叫作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嫡長子,也是竇太后所生,是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16年。劉啟繼位後,推行「削藩政策」,削諸侯的封地,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其實削藩政策的實施是出於當時統治的需要所採用的必然手段,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然需要,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削藩政策後來引起了「七國之亂」這樣的政治動亂,但是這樣的動亂是在當時的漢朝朝廷的承受範圍之內的。七國之亂髮生後,漢景帝劉啟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前去平叛。漢朝著名將領周亞夫採用了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糧道不讓叛軍出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叛軍,用三個月將叛亂徹底平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漢朝後來的政治穩定。

雖然漢景帝實施了削藩政策,限制了諸侯的發展,但是諸侯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和問題並未得到徹底解決,從而導致了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推恩令的方式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漢景帝削藩政策的實施為後來推恩令的實施和成功奠定了基礎和保證。

通過以上的講述和分析,我們知道了漢景帝採取削藩政策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然選擇,所以漢景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是不可能實施推恩令的,這是由歷史規律所決定的!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交流!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他可以成功。首先文景二帝沒有施行推恩令,但是他們的做法就是給了主父偃啟示。七國之亂以前,漢文帝把國土最大的齊國分給了齊悼惠王的幾個兒子,把因罪廢除的淮南國一分為三。七國之亂以後諸侯勢力大損,漢景帝為了安撫竇太后,在梁孝王死後,實力最大的梁國一分為五。

這種做法給了主父偃啟示,推恩令雖然是在諸侯國實力大損的時候推行的,但是要是在景帝時代推行,依然可以成功。

七國之亂的原因是削蕃操之過急,推恩令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問題就解決了。名為推恩,實為削蕃,諸侯如果不滿,也沒有理由造反,即使造反,恐怕也只有吳王了,因為他和景帝有殺子之仇。其餘諸王只要不著急削蕃,就會老實很多,再說推恩令一下,諸王的子孫為了成為王侯,肯定不願意陪父輩造反,從而失去擁有的一切。

最後,周亞夫等大將也算是名將,如果有變也不用怕。所以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景帝如果施行推恩令也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成功可能性不大,景帝時皇威不足,諸侯實力相對較大,如果推恩,全部諸侯都會作亂,那就不是七國了。中央不足以應對,就算是七國之亂景帝還是失去方村殺了晁錯。

正是有了景帝平定七國之亂,逐步削弱了諸侯實力,才給劉徹推恩削藩創造了寄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