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喦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向南韓發動大規模進攻。

沒有斯大林的支持,金日成是既沒膽量也沒有能力發動進攻的。但斯大林原本表示要等中國統一臺灣後,再考慮北朝鮮進攻南韓的問題,而且他還擔心進攻南韓會引發美國幹預,導致美蘇戰爭。

斯大林為什麼突然變卦?

圖、朝鮮戰爭各階段形勢示意圖

據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分析,

1.斯大林顧忌毛澤東成為亞洲的「鐵託」,想通過北朝鮮牽制中國;

2.讓中國與美國衝突,而將中國牢牢地拴在蘇聯陣營內;

3.只要朝鮮半島發生武裝衝突,蘇聯就有理由繼續控制中國的旅順港和中東鐵路,而在北朝鮮獲勝的情況下,蘇聯還可以得到朝鮮半島的仁川、釜山等戰略支撐點,加強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地位;

4.將美國和西方的力量牽制在遠東,乘機在歐洲方向擴張勢力。

另外,據說蘇聯情報機構1949年底截獲並破譯了美軍遠東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給華盛頓的一封電報,主張在朝鮮南北兩方發生軍事衝突時美國不介入。

因此,斯大林打消了美國介入的顧慮,對金日成進攻南韓予以支持,下令滿足北朝鮮對武器裝備的所有要求。發動進攻的時間——6月25日,一個星期天,也是蘇聯軍事顧問選定的。

在完成軍事準備後,在斯大林的要求下,1950年5月金日成才來到北京,告知他進攻南方的決定,並聲稱「他已得到斯大林的完全支持」、「兩三個月解決問題,不需要中國的援助」等(Chen Jian,《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而且在北朝鮮發動進攻後第三天,金日成纔派一名武官向中國通報(《師哲回憶錄》)。

沈志華先生認為:是斯大林和金日成『綁架』了毛澤東,使中國捲入了朝鮮戰爭。

圖、麥克阿瑟指揮美軍仁川登陸

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準備放棄臺灣、承認中國,避免中國向蘇聯一面倒。北朝鮮對南韓發動進攻後,美國政府認為是共產主義陣營的全面出擊,類似軍事進攻還將在東南亞、東南歐等地出現,必須採取堅決的反擊措施。

6月27日,美國政府決定武裝幹預朝鮮,並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國解放臺灣。

由於斯大林指令蘇聯代表不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安理會於6月25日、6月27日、7月7日順利通過美國等提出的3個決議案,1.譴責北朝鮮發動的武裝進攻。2.責成聯合國援助南韓,擊退北朝鮮的進攻。3.組成聯合國軍進行幹預。

在此之前,蘇聯和北朝鮮對使用武力攻佔南韓過於樂觀,並認定美國及西方不會幹預。金日成和斯大林也不願讓中國介入朝鮮半島的衝突來擴大影響,一直拒絕中國援助和參戰。

在『聯合國軍』於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殲滅了北朝鮮軍隊主要力量,並越過三八線北進後,金日成驚惶失措地一次又一次向斯大林求援(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語)。遭到斯大林拒絕後,又在斯大林「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說服中國參戰」的指示下,才於10月1日夜裡向中國求援,並詢問:「一旦出現最壞的情況,中國政府能否允許他在中國東北建立一個流亡政府。」 (大衛·哈伯斯塔姆,《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

這就把中國置於即便不想參戰、出於自身安全考慮、也不得不參戰的境地。

圖、1950年10月19日,中國3志願軍渡過鴨綠江

事實上在北朝鮮和蘇聯盲目樂觀時,中國政府就預見到美軍調動海陸空力量大舉反攻,並且可能在朝鮮半島的蜂腰部登陸,截斷北朝鮮軍後路的危險。

1950年8月底,周恩來的軍事參謀、總參作戰室主任雷英夫向周恩來報告:他們分析認為,美軍可能使用駐紮在日本的戰略預備隊,在朝鮮的仁川登陸。周恩來隨即帶著雷英夫趕到菊香書屋,向毛澤東做了報告。

雷英夫從六個方面,陳述了認為美軍可能在仁川實施登陸作戰的見解,還從海潮情況分析,判斷美軍最有可能實施登陸的日期是9月15日。

毛澤東聽了報告,說了六個字:「有道理,很重要。」

毛澤東又詢問關於『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的一些問題,如麥克阿瑟以往的戰術風格,以及他的性格等。雷英夫回答說,「他以高傲狂妄和剛愎自用而著稱」。

毛澤東連聲說:「好,好。越狂妄越好,越固執越好。」

毛澤東又接著說:「一個自高自大的敵人是最容易被打敗的。」(大衛·哈伯斯塔姆,《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

美軍果然如中國所預計,於9月15日登陸仁川。而北朝鮮對中國關於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的通報不予置信,導致近乎全軍覆沒。當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逼近朝中邊境時(金日成已準備逃亡),中國不得不組成志願軍入朝參戰。

麥克阿瑟得到中國軍隊渡過鴨綠江的情報後仍堅持認為中國不會參戰,又自欺欺人地認為即使中國參戰也是象徵性的。利用麥克阿瑟的固執和狂妄,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精心佈置好一場當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伏擊戰,給予鑽進口袋的美軍和南韓軍以沉重打擊,一舉扭轉了朝鮮戰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