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國轟轟烈烈的進行商鞅變法的同時,中原霸主魏國境內正上演著一出同窗兄弟的爭鬥,那就是龐涓和孫臏的故事。兩人師出同門,龐涓卻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將其迫害,致使孫臏投奔齊國,先後演繹了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等家喻戶曉的故事。代表魏國和齊國的龐涓與孫臏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分出了勝負,龐涓自殺,而魏國也徹底由盛轉衰。那麼孫臏是如何一步一步擊敗龐涓的呢,田忌賽馬和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分別是什麼?

毫不誇張的講,這個叫龐涓的小夥子的確是魏國第一名將,甚至無愧於戰神吳起接班人的稱號。雖然歷史上好像沒有交代清楚龐涓啥時候跑來給魏惠王打工的,一般的說法好像是在魏惠王遷都,也就是公元前361年之前,因為有人說魏惠王遷都是龐涓的主意。別管怎麼樣,龐涓這時候已經是魏國不可或缺的將領,多次親自率領魏國軍隊東徵西討,先後擺平了趙國,韓國,衛國等中原國家,將魏國一些沒有連在一起的土地連成一片。龐涓的對外軍事征服和魏惠王的對內改革同時進行,相得益彰,不斷有中原諸侯來朝服魏惠王,並承認他是中原霸主。如果大家問為啥魏國能夠被商鞅帶兵咬了一口,那是因為當時龐涓不在家,正忙著滅趙國呢,咱後面再說這事。總之一句話,在龐涓和魏惠王的一起努力之下,商鞅就算給秦國軍隊插上翅膀,他們向東也飛不過函谷關,還得在西邊老老實實待著。

為啥龐涓這麼牛逼?因為他遇到個好老師王詡。他在一個叫鬼谷的地方建了一所學校,出產了龐涓,孫臏,蘇秦,張儀戰國四大明星,堪稱鬼谷造星工廠,後世就把王詡老爺子叫做鬼谷子。龐涓應該算是大師兄了(也有說孫臏大的,兩千年前的歷史都是大家拼出來的,大夥別太較真),在鬼谷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自我感覺良好,於是早早的就出山,跑到魏惠王這裡拜將,成為一代戰神。

不過龐涓心裡總有一個疙瘩,就是他的師弟孫臏。龐涓心裡清楚,孫臏號稱孫武后代,底子本來就厚實,加上學習更加刻苦用功,將來出道後實力肯定會壓過自己。與其將來有一天被孫臏壓制,不如早點把他控制住。於是龐涓就給孫臏寫信,邀請他來魏國跟龐涓一起共事,使得魏國更加強大。如果魏國有了龐涓和孫臏兩員大將攜手,這個戰鬥力幾乎當世無敵。可是龐涓心裡卻有自己的小九九。

孫臏到了魏國不久,龐涓就捏造了一個故事,說孫臏私通齊國,並且找到了孫臏出賣魏國的證據。孫臏本來就是齊國人,加上剛剛踏上社會不懂得人心險惡,很快就落了個人贓並獲。龐涓畢竟是孫臏的師兄,倆人也沒啥仇恨,只要讓孫臏別在仕途上超過自己就可以了。於是龐涓也沒有殺孫臏,只是給他施以臏刑,讓他的雙腿殘廢,並且在臉上刺字,關進監獄。孫臏後來也明白了故事的來龍去脈,知道了幕後主謀竟然是之前自己敬仰的大師兄龐涓。於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裝瘋。龐涓聽說孫臏瘋了,當然不信,哪裡有這麼巧的事情,就把他扔到豬圈裡看看。沒想到孫臏到了豬圈又哭又笑,甚至把豬糞擱在嘴裡,正常人打死都不會這麼乾的。龐涓心想,這下要是孫臏不瘋,那就是自己瘋了。於是魏國上下都不再理會這個瘋子,就像幾年前沒人理會那個叫商鞅的祕書一樣。孫臏不久也離開了那個豬圈,開始在大梁街頭要飯,沒多久他就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坐上了開往齊國的馬車。

孫臏為啥會有機會逃到齊國呢?其實一開始去齊國的不是他,而是魏惠王。因為他聽說齊國的國君田因齊是個很有意思的人,這個人就是後來著名的齊威王。齊威王接替老爹齊桓公(這個齊桓公叫田午,不是三百年前那個姜小白)即位後,發現齊國也是內憂外患,被三晉欺負欺負也就算了,就連小小的衛國,魯國都敢打齊國。於是齊威王發奮圖強,立志讓齊國再次強盛。他爹在位時創建了著名的稷下學宮,齊威王就讓稷下學宮進一步發展壯大,使得這裡成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基地。同時,齊威王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彈琴的鄒忌,教書的淳于髡等人都成為齊威王的左膀右臂。他還暗中派出使臣去地方考察幹部,提拔了一大批政績優良的官員,歷史上有名的即墨大夫就是齊威王提拔的。

魏惠王一看,齊國看來是要正兒八經的搞一下,甚至將來要跟魏國扳手腕了。於是他要自己跑一趟,去跟齊威王聊聊天,討論一下治國方略。公元前355年,魏惠王來到臨淄,跟齊威王展開會談。開完會以後,東道主齊威王就留下魏惠王一起打獵。魏惠王指著自己車上的夜明珠問齊威王:「你們齊國有沒有寶物啊?」齊威王說:「我們也有寶物,只是跟你們不太一樣罷了。我有檀子守南城,楚國不敢東向;有盼子守高唐,趙國人不敢過河;黔夫守徐州,燕國和趙國有幾千人來投奔齊國。這些人都是我的寶物啊。」魏惠王羞得滿臉通紅。齊威王重視人才的名聲卻是打的天下皆知,包括當時正在魏國街頭要飯的孫臏。後來齊威王也派使節回訪魏惠王,齊國使節見到這個要飯的氣度非凡,就把他悄悄的藏在了前往齊國的馬車中。

孫臏到了齊國之後,經過介紹來到了齊國大將田忌家中,成為田忌的門客。有一次田忌跟齊威王賽馬,雙方各派出三隻駿馬比賽。大臣的馬匹質量再好,也跟君主的有些差距,於是比賽結果毫無懸念,田忌0:3大敗。估計之前的結果也一直是這樣吧,也不知道田忌為啥這麼死心眼一直跟齊威王玩。但是沒過多久,田忌又提出來要跟齊威王玩賽馬,這次下重金賭注,並且表示還用上次那三匹馬。齊威王心想既然有人來送錢,那就再玩一把好了,於是再次派出上次那三匹馬跟田忌比試一下。第一局,田忌慘敗,而且比上次比賽差距更大。正當現場所有觀眾朋友都在嘆息田忌腦子進水或者變相給領導送禮的時候,田忌的馬匹竟然以微弱優勢連扳兩局,田忌2:1反敗為勝。齊威王大為不解,田忌則為齊威王解開迷惑:「大王派出的第一匹馬是上等馬,我用下等馬去比,自然大敗。大王的第二匹馬是中等馬,我派出上等馬取勝。第三匹大王用的是下等馬,我用中等馬取勝。這個主意是我的門客孫臏告訴我的,此人有大才,大王可以重用。」這就是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而真正的贏家以及背後的謀劃者,則是那個已經不能站立的孫臏。齊威王跟孫臏探討兵法,發現此人才能深不可測,便要重用他為大將。孫臏說自己祕密來到齊國,加上現在形象也不好,還是先在田忌帳下做個軍事吧。他要保持一定的神祕感,至少不能讓龐涓知道。

魏惠王並沒有被齊威王的雄心壯志以及齊國的人才濟濟所嚇倒,而是進一步忙著東徵西討,稱霸諸侯,因為至少當時龐涓還是無法戰勝的。於是魏惠王派龐涓親自率兵進攻趙國,目的很簡單,滅掉趙國,將其併入魏國版圖。魏國大夫季梁聽說這事,跑來跟魏惠王講了一個故事:「我前兩天遇到一個朋友,正在坐車往北走。我問他要去哪裡,他說要去楚國。我就奇怪了,楚國在南方,你往北走幹嘛?他說沒事,我的馬好,我的司機技術也是槓槓的。我說就算你有寶馬和司機,但是走的路不對啊。他說不怕,我有錢,能到楚國的。」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吧,就是著名的「南轅北轍」。季梁繼續跟魏惠王解釋:「方向不對,車馬再好也只會讓自己離楚國越來越遠。如今魏國志在稱霸,我們卻跑去滅趙國,這又如何取信天下諸侯呢?」不過魏惠王沒有理他這一套,還是讓龐涓帶上魏國最強大的八萬軍隊,雄赳赳氣昂昂的向趙國殺去,一路遇神殺神,見佛殺佛,很快就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國實在頂不住了,就派人來齊國求救。說起此時的趙國,也是挺悲催的,想想他們的先祖趙鞅趙無恤父子,先後獨自頂住晉國範氏,中行氏,以及後來強大的智氏,魏氏,韓氏的進攻,並且在晉陽之戰徹底消滅智氏,為三家分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趙國地理位置又好,北臨代國,幾乎是戰國時期戰馬最豐盛的國家。可是後世的趙國國君一個不如一個,也沒啥人才冒出來。此時就連韓國還滅了鄭國,並且推行了申不害的變法,大大增加了國力,而趙國卻逐漸淪落到人見人欺的地步。齊威王接到了趙國的雞毛信,立刻開會探討是否救援趙國。經過了幾輪激烈的爭論,齊國內部主戰派獲勝,齊威王派出田忌帶上八萬大軍解救趙國。

田忌一邊帶兵走,一邊跟自己的祕密軍師孫臏商量對策。田忌的意思很簡單,帶上八萬人直接殺向邯鄲,幫趙國解圍。孫臏不贊成這麼做,因為他覺得邯鄲已經扛不住了,隨時可能被魏國攻陷;而且齊軍長途跋涉,勞師遠徵,到了邯鄲就會被魏軍以逸待勞的直接幹掉了,吳起訓練出的武卒可不是白給的。孫臏建議,趁著魏國國內空虛,主力都在忙著打邯鄲的時候,直接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回來救大梁,邯鄲之圍可解。田忌覺得有道理,就採用了孫臏的建議。為了把戲能夠演的更加逼真,孫臏先用羸弱的齊國地方武裝攻打魏國要地平陵,自然大敗而歸,讓魏國上下都覺得齊國人是出來打醬油的。沒想到幾天之後,一支齊軍突然進入魏國境內,直接沖著大梁殺過去。這下魏惠王慌了,趕緊讓龐涓帶兵回來援救。龐涓眼看著攻破邯鄲近在眼前,但又不能不管自己老大的死活。於是留下魏國主力繼續攻打邯鄲,自己帶上萬把人,急行軍趕回大梁,來驅逐那支看上去不堪一擊的齊國軍隊。

正當龐涓的部隊經過桂陵,馬上就要回到大梁的時候,正好碰見以逸待勞的八萬齊軍。回來解救大梁的魏軍全軍覆沒,龐涓被俘。這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53年,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也是我們熟知的典故「圍魏救趙」的來源。當龐涓見到了齊軍大帳中的孫臏時,自己腸子都悔青了,早知道當初就一刀解決他算了,沒想到自己還是敗給了孫臏。雖然魏軍最終還是攻下了邯鄲,但是魏國第一名將龐涓可落在了齊國人的手上。其實當時齊國也可以殺龐涓,滅大梁,然而考慮到天下形勢以及各國的制衡關係,大家都各自退了一步。兩年後,楚國跑出來給大夥調節,魏國把邯鄲還給人家趙國,齊國釋放龐涓,楚國順手從魏國南部撈點油水。

一看到魏國在齊國面前喫了敗仗,有一個人可高興了,就是在西邊一直盯著魏國的商鞅。於是商鞅率領秦軍適時出兵,攻佔了魏國的安邑等地,這裡真不能說商鞅多麼牛,確實是魏國主力都跟著龐涓打邯鄲呢,沒空搭理秦國。後來魏國緩過勁來,派出大將龍賈在河西地區反擊秦軍,並且取得了勝利。商鞅這纔看明白,此時的天下老大還是姓魏,於是乖乖的撤兵回秦國,秦孝公還跑去跟魏惠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之後幾年內中原沒有大的戰鬥,大家繼續貓在家裡舔舐傷口,發展經濟,改革變法,反正都是各忙各的。魏惠王這邊本來底子就好,恢復的也快。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的那顆齊桓晉文的稱霸之心再一次膨脹起來,準備以覲見天子的名義,叫了十二個諸侯一起會盟,重圖霸業。那些小國家來了幾個不知道,但是有個大國家倒是派了一個熟人來參加,那就是秦國的商鞅。雖說這次商鞅也有重新回老家看看的意思,更多的還是來給魏惠王拍馬屁的,確切的說是給那馬屁股上點把火。「現在魏國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兵多將廣,你們纔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強國啊。所以你們還圖什麼霸業,而是應該登上王位,以王者之尊面對天下諸侯。」此時的魏惠王已經徹底忘記了公叔痤臨終前怎麼推薦商鞅的了,只記得商鞅那句王者之尊。於是覲見天子也免了,魏惠王直接會盟諸侯,使用天子禮儀,自己稱王。這就是為何魏罃能夠叫做「魏惠王」,而他爺爺魏斯功勞那麼大,也只能被後人喊一聲「魏文侯」。從這時候開始,周天子可就徹底沒人在乎了,春秋時期大夥還都打著個尊王攘夷的牌子到處搶地皮,現在諸侯直接變成了王,跟天子平起平坐了。

不過商鞅和秦孝公可沒安什麼好心,因為魏惠王一稱王,他立刻變成了全天下的敵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就是魏國的好鄰居韓國,韓昭侯公開宣佈,不承認魏國的王號。魏惠王再次拿出自己善用的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打架。那個龐涓也雪藏了十來年,桂陵之戰被俘的心理創傷也該撫平的差不多了,加上魏國的軍事勢力跟韓國還是不在一個檔次,魏軍再一次勢如破竹的殺入韓國內部,逼近韓國首都新鄭。

韓昭侯也知道十年前桂陵之戰的故事以及齊國的強大,立馬跑去齊國搬救兵,齊國再一次激烈討論後決定發兵救韓國。不過孫臏擔心齊國態度太積極了,有可能讓齊國軍隊代替韓國受到魏軍進攻。於是齊軍一方面不斷的送書信告訴韓國要挺住,自己很快就來救你們了,一方面繼續在家磨蹭。公元前341年,魏,韓兩家拉鋸戰打的差不多了,再打下去韓國就改姓魏了。田忌和孫臏這才帶兵出擊,又來了一個韓國版「圍魏救趙」,繞開韓國,直接攻擊大梁。喫了上一次桂陵之戰的虧,魏惠王和龐涓都是早有準備,這次魏惠王再次派遣龐涓掛帥,並且讓太子申壓陣,帶上十萬大軍正兒八經的要跟孫臏的齊國大軍比試個高低。雙方在平陵相遇,一看龐涓這次帶著魏國精兵強將來跟自己玩命,孫臏令旗一揮:撤!於是齊軍掉頭就跑,朝著老家齊國飛奔而去。

龐涓也是用兵謹慎之人,一看齊國莫名其妙的撤了,不知道孫臏葫蘆裏賣什麼葯。但是他知道孫臏的狡詐,因此也不敢輕易追擊,派出先遣部隊探測沒有埋伏之後,才帶兵開始追擊齊軍。追到了齊軍曾經的營地,龐涓派人檢查齊軍做飯留下的竈眼,推算了一下,發現齊軍竟然有十萬大軍。龐涓想明白了,因為魏國武卒的戰鬥力當時首屈一指,他猜測孫臏不敢跟他正面交鋒,頓時感到安心了很多。魏軍繼續追擊齊軍,第二天追到齊軍營地的時候,發現做飯的竈眼只夠五萬人喫,而第三天發現竈眼只夠三萬人喫飯了。龐涓即刻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定是齊軍已經四散逃竄,他們已經沒有了戰鬥力。想到這裡,龐涓在桂陵被俘並且在齊國大營蹲牢房的傷心事再次湧上心頭,他發誓一定要用這次機會報仇雪恨。於是他讓大部隊緩緩前進,自己和魏太子申帶了幾千軍隊急行軍連夜追逐齊軍。當他們來到馬陵的時候,發現那裡道路狹窄,地形險要,而且天色已晚。前面探路的士兵突然發現,有顆大樹攔在路上,並且樹上有一段樹皮被剝下,好像還寫了字。龐涓聽說後立刻過來,讓士兵點燃火把,看到的卻是這麼幾個字:「龐涓死於樹下。」此時,上萬發弩箭突然向魏軍射來,幾千魏軍根本不是這些弩箭的對手,加上天黑道路難走,大部分魏軍被直接射死。此時龐涓才明白,這又是孫臏給他設的陷阱,每天的竈眼減少也是孫臏刻意設計的(後世稱為「減竈之計」),從而讓他麻痹大意,甩下自己的大軍以身冒險。龐涓萬念俱灰,知道自己難以逃出,於是拔劍自殺,臨死之前留下一句「遂成豎子之名!」一代名將就這樣結束了自己輝煌但又充滿了嫉妒心的一生。

兩次擊敗魏軍,田忌和孫臏應當為首功。孫臏本來暗示田忌讓他趁機除掉在齊國與自己政見不和的相國鄒忌,但是田忌沒有這麼做。很快他們兩個就遭到了鄒忌的陷害,被迫紛紛逃亡楚國。傳說在齊威王去世後,他兒子齊宣王曾經召回孫臏,但是孫臏打完馬陵之戰後,再也沒有在戰國歷史上留下他的其他領兵記錄,只有他那部《孫臏兵法》流傳於世,與孫武的《孫子兵法》齊名。而反觀魏國,這幾年的窮兵黷武以及面對齊國作戰的連連失利,也讓魏惠王前幾年勵精圖治的積累和現有的武卒部隊逐漸消耗。龐涓死後,魏國也沒有了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領兵大將。從這時起,戰國初年不可一世的魏國已經開始走向了衰弱。

魏國的變化被商鞅清清楚楚的看在眼裡。他知道,終於到了踢開魏國這塊絆腳石,讓秦國取代魏國成為中原霸主的時候了。(待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