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週末,很多家長帶着自家孩子在商場的兒童樂園玩。沙堆這一塊,聚集的孩子尤其多,經常看到孩子們拿着小鏟、小車挖沙又運沙,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專心地玩,家長剛好可以清閒一會兒。不過還是不能放鬆警惕,這不,就有兩個孩子因爲誰拿鏟子的問題,開始爭執起來。

  其中一個高大的男孩說:“這鏟子是我先拿的,你憑什麼搶?”小男孩說:“我正好需要鏟子,你爲什麼不給我?”兩人分別拿着鏟子的一端,誰也不肯鬆手。這時候小男孩對着高大男孩做鬼臉,高大男孩被激怒,扔掉鏟子,就開始打小男孩。小男孩也不示弱,兩人就這樣扭打起來。雙方家長見這情況,連忙出來干涉,拉開孩子之後,父母對各自孩子進行了教育。

  高大男孩的父母說:“你比人家大,怎麼不知道讓着點弟弟呢?”,小男孩父母說:“你怎麼隨便搶別人東西,我教你的禮貌都忘記了嗎?”。這時候,高大男孩和小男孩反應出奇得一致,都不覺得自己有錯。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因爲搶玩具發生爭吵,怎麼勸說都不管用。“家裏明明有很多玩具,看到別人的,還是要搶”、“大家一起分享玩具多好,偏偏喜歡自己拿着玩具玩,孩子真的太小氣”、“就怕孩子小來搶玩具,養成壞習慣,長大更惹別人討厭”。家長們發一些自家孩子搶玩具的牢騷,屢見不鮮。

  其實,關於孩子愛搶玩具的問題,有原因可以解釋,並不是因爲“壞”。那些不聽家長勸導仍然要搶玩具的,大多是4-5歲的孩子,他們對於“物權”概念有不一樣的理解,家長別因爲誤會傷了孩子。

  年幼孩子對“物權”的錯誤認知

  1、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孩子爲什麼會搶別人的玩具?是因爲他們喜歡這件玩具,喜歡就要得到。在他們的意識裏,只要是感興趣的東西,即使自己拿不到,父母也會幫他們拿到。比如看到水壺想玩玩,可是放得太高,找父母幫忙就拿到手了。別人家餐桌上有好吃的糕點,看到了就拿一個,大家看到是小孩子拿也不會說什麼。作爲孩子其實有特殊權利,不太受規則的限制。喜歡什麼就拿,是本能反應。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因爲喜好差不多,發生爭搶是常有的事。小女孩帶着各自的芭比娃娃出來玩,讓她們曬太陽,給她們換裝。小女孩A有很仙的衣服,小女孩B看到了,拿來給自己的娃娃穿上。小女孩A發現衣服被拿走,作勢要搶回來,沒想到小女孩B說:“這是我的,你不能拿走”。明明是小女孩A的衣服,小女孩B怎麼說是自己的呢?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根本沒有“你的”“我的”這種概念,他們只知道喜歡的就是自己的。這種思維在大人看來非常不合理。如果一個大人搶別人東西,說:“這是我的”,估計會被別人罵得體無完膚。小孩子這麼說,也會讓大人感覺不合適。家長可能會想:“難道孩子就是這種性格?喜歡搶別人東西,還據爲己有,可見是個壞孩子”。大人這麼想,確實是誤會孩子了。

  2、 經過“加工”的就是我的

  小孩子一起捏橡皮泥,在還沒有做成型之前,大家都是和和氣氣的。後來通過集體的智慧,捏成了一隻大象。其中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大象,就想帶回家。而且自己也參與了製作,肯定得拿回家啊。於是,孩子不顧衆人的目光,把大象佔爲己有,其他孩子從一臉懵逼到大哭,這時候家長出馬,大象最終作爲展覽品被學校收藏。

  這個要拿走大象的孩子,覺得大象屬於自己,因爲孩子腦子裏有“經過加工的就是我的”的意識。問題是其他孩子都參與了製作,孩子只是習慣性地以自我爲中心了。父母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不要覺得尷尬,多給孩子一點耐心,相信孩子是可以教好的。

  3、 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小區裏僅有的兩個鞦韆,非常受孩子歡迎。晚飯過後,很多孩子出來溜達,最愛在鞦韆上玩。可是小孩這麼多,鞦韆數量有限,大家怎麼分配呢?如果家長不在旁邊,孩子的秩序很容易混亂。很多孩子的想法就是,“我先玩就是我的”,一旦這些孩子坐到千秋上,別人就別想玩。一羣孩子又不能制止,只能眼巴巴地在旁邊看着,多心酸。可是在鞦韆上的孩子意識不到,只要自己玩得開心就行。什麼時候不想玩了,別人纔有機會玩。孩子對公共資源的認知不明確,這需要家長多教育才行。

  4、 不懂得“送給別人”的意義

  好朋友的孩子生日,買了蛋糕帶女兒去參加生日會,女兒親自提着蛋糕送給壽星。大家看到孩子像個小大人一樣“送禮”,氣氛一片祥和。生日會結束後,因爲大家吃得太飽,蛋糕就沒有吃。這時候孩子說:“蛋糕不拿回去嗎?”媽媽說:“這是送給別人的,怎麼能拿回去?”

  孩子不解,送給別人怎麼就不能拿回去了。她只知道,蛋糕是媽媽買的,就是自己家的。自己家的東西當然要拿回家,幹嘛留在別人家?孩子根本不懂得“送”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家蛋糕會變成別人的。

  5、 這是我的別人不能玩

  在家裏玩具一直是孩子的專屬品,大人多碰一下都不行。本來父母也不愛玩具,不會有什麼想法。不過,家裏來了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孩子還不愛分享玩具,就顯得有些過分了。上週表姐帶着孩子來串門,大人聊天,本來想讓孩子一起玩。兩人一開始見面還好,很快就玩到了一塊。後來在客廳聊天的媽媽們聽到一句“這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這麼不友好的聲音,就是自家孩子發出的。儘管媽媽對孩子進行了教育,但孩子仍然沒有退讓,這讓她很是無奈,只能向另一位媽媽表示歉意。這裏孩子對物權的理解就是“我的你不能拿”。

  如何糾正孩子的“物權”思維?

  1、 幫助孩子懂得“物權”

  孩子對“物權”的認知不成熟,而且這種現象十分普遍。當然,這種錯誤認知是可以通過後天改正的,當孩子搶玩具時,父母可以說:“別人的東西,你不能搶,只有爸爸媽媽給你買的,才完全屬於你自己”、“不是喜歡的東西就可以拿,下次碰到喜歡的東西先告訴爸爸媽媽,得到同意後再拿”。孩子可能一時之間不能接受這個道理,父母要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灌輸這些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對物權的概念有成熟的認知。

  2、 演練小遊戲,幫助孩子同理他人

  人都是這樣,對於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很難做到感同身受。小孩子會搶別人玩具,是沒體會到自己被搶玩具的無奈。如果只是跟孩子說“你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這種語言的力量很弱。要讓孩子切身體會到“痛”,他纔可能做出改變。

  比如,當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時,父母可以沒收孩子的玩具。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要心軟。並且明確告知孩子,這是因爲你搶了別人的玩具,纔不被允許玩玩具。這時孩子纔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會理解當初自己搶別人玩具的感受。這種情況下,父母再適時教導孩子不要搶別人玩具,纔會收到效果。

  孩子不是生下來就完美無缺,父母要對孩子有耐心,不要在潛意識裏把他們歸爲“壞孩子”一類。多瞭解孩子心理,才能引領他們變得優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