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钢琴师双手灵巧地飞扬于黑白键之间,清脆的琴音如窗外的细雨,滴落在心里漾起小小涟漪。萧邦的夜曲,波动诗人心中的浪漫与惆怅。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所执导的战地琴人,改编波兰籍犹大裔名钢琴家华迪史洛·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所著的回忆录,描述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迫害,以及逃亡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斯皮尔曼也为后世十分推崇的萧邦钢琴曲演奏家。

 THE PIANIST  

    电影中,主要的配乐以波兰籍音乐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萧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的夜曲以及叙事曲为主。夜曲(Nocturne),具浪漫优雅的特质,通常分为三段,前段平静,中段为情感最激昂之处,到了后段常常围绕一股忧郁哀伤的氛围。叙事曲(Ballade)乐曲形式则创立于萧邦之手,一样有者萧邦浪漫诗意的氛围,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强烈,乐段之间的张力也更为明显。

 

    萧邦第20号升C小调夜曲,贯穿电影长达六年的征战,将复杂的内心情感的转换为细腻的音乐语法。高音部的单音划破寂静的黑夜,一步步徘徊于生死关头之间,缓缓地前进,瞬地又以一连串琵音坠落出如梦的诗意,带著观众走进华迪史洛·斯皮尔曼的六年逃亡岁月。

                                                                                                                        the pianist 02  

    电影后半段,以情感表达更具爆发性的萧邦叙事曲第一号G小调,作为斯皮尔曼人生中最大的转捩点。一开始,被德国军官所发现的斯皮尔曼,因为饥饿与害怕,颤抖著因寒冷僵硬的双手,沉重地落下第一个乐章。琴声充满著怯懦与不安,仿佛独自走在战火余烬的空城,嘶嘶低语的告诉这个世界,我手中的希望就像飘落的灰烬,残破不堪。下个乐段,红了眼眶的斯皮尔曼,溃堤的情绪在奔腾的指尖释放,音乐情绪张力逐渐转强,跳跃的音符逐渐加快,琴音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犹如绝望的野兽大声咆哮,如泣如诉地质疑不公平的绝境。萧邦叙事曲的情感张力在此刻完全爆发。

 the pianist 03  

    电影的尾声,德国战败结束了波兰长达六年的恶梦,斯皮尔曼回到熟悉的音乐舞台,重新演奏当初被砲火打断升C小调夜曲,如梦温暖的琴音,多了一份云淡风轻的潇洒,斯皮尔曼仿佛重获新生的扬起嘴角。六年岁月,逃亡过程中他得到无数恩惠,证明爱点燃希望,也给予人们对抗黑暗的勇气。

   the pianist 04  

    华迪史洛·斯皮尔曼的琴音,编织著夜曲的梦境,游走在寂静黑夜,穿过人们心田,驱散了阴霾。

 

( 撰文 : 蔡瑾璇 / 图片来源 : 网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