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視覺中國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通過版權訴訟獲得客戶,拿着你“侵權”的證明威脅跟你打官司。

  以邏輯一貫制的標準來看,沒有任何人能在知識產權的維權上站得住腳,沒人能爲之提供合理的辯護。

  一羣唯利是圖、毫無底線擔當的人,絕對搞不好市場經濟。

  在中國,一家公司要是迅速走涼,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犯了衆怒,二是踩了紅線。如果同時做到兩條呢?結局自然是相當悽慘!

  這幾天,還真有這麼一家不識趣的公司,是既激怒了公衆,又引來來了公權機關的關注,它的名字叫視覺中國。下圖是爆出醜聞後第一天,該公司的股價和走勢:

  此番醜聞,緣於人類的一件大喜事:終於拍到了黑洞的影像。可就在黑洞照片刷屏網絡之時,國內很多人發現,照片的“版權”居然屬於視覺中國。當記者去詢問的時候,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給的答覆是,圖是歐洲南方天文臺授權給他們的。

  而這話瞬間就被打臉:

  一直以來,視覺中國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通過版權訴訟獲得客戶,拿着你“侵權”的證明威脅跟你打官司。最可笑的是,甚至拿着別人自己的照片去索要版權費。有家公司就遇到過這種事:

  也就是說,不管是誰,只要往視覺中國上傳了圖片,這個圖片的版權就屬於視覺中國了,至於上傳者是否擁有權利,他們是不管的。

  當有部分機構、單位就視覺中國上帶有水印的圖片,質疑平臺是否對此類圖片都享有版權時,柴繼軍給出的迴應卻是:水印均系自動生成,僅是平臺的一個保護措施。

  這個就有點站不住腳了,畢竟證據赤裸裸的放在面前:

  採取同樣商業模式的不僅有視覺中國,還有其他諸如全景圖片之類的公司。等到團中央也就國旗國徽問題質疑這家公司的時候,就到了牆倒衆人推的時候:

  下面各家公司羣起攻之,無數公司發現自己的Logo甚至宣傳圖片都變成了視覺中國的版權。至此,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應該很清楚了,那就是一邊到處盜竊別人圖片,一邊打着維權旗號敲詐勒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黑惡公司。

  關於知識產權,爭議一直都在

  至於這家公司背後的那些鬼魅魍魎,筆者不感興趣,自然有人會去扒個底朝天,今天要討論的,是知識產權這種法律,是否合理。

  關於知識產權的問題,在經濟理論界一直是個爭議很大的問題,美國知識產權律師、經濟學者金賽拉在他的《反對知識產權》一書中,明確表示知識產權是一種非正當的權利。

  他說,現代知識產權的濫觴來自15-17世紀英王濫發的各種“專利許可證”,這些許可證規定了哪些人可以特別從事哪些行業,使用哪些技術。這個舉動在英國引發巨大不滿,英國議會在1623年制定《壟斷法》,廢除了英王幾乎所有壟斷特權,唯獨保留了含義晦澀難懂的新發明專利權。可見從一開始,“知識產權”這個概念就不太光彩。

  美國獨立後沿襲英國法律,1790年出臺《版權法》。可笑的是,美國人發現他們要用的大多數技術和產業,版權都屬於英國,於是美國人只好大肆盜版。

  金賽拉認爲,無論從歷史角度還是理論角度,以邏輯一貫制的標準來看,沒有任何人能在知識產權的維權上站得住腳,沒人能爲之提供合理的辯護,只能籠統地表示,你的我能用,我的你們不能用。

  在美國,有一種知識產權官司策略叫做“潛水艇策略”,方法是提交一個保護範圍很寬的專利申請,然後提交一系列對權利要求的修改,讓該申請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讓外界儘量不知道這項技術已經被申請了知識產權保護,然後等到技術廣泛應用再突然公開,通過訴訟大賺一筆。

  看下,視覺中國是不是也是這種套路?在社會有了警惕意識的時候,他們居然能故意把一些擁有版權的照片去掉logo放到百度圖庫等公開網絡,等到有公司下載使用後再去發起訴訟。

  一直以來, 那些知識產權的捍衛者,常常處在一種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中。

  首先,從財產權的角度來說,即使音樂或者圖片被分享,原版也好好的在那裏並未受損,何談盜竊?

  其次,從激勵創造的角度來,也無法證明到底是保護了知識產權後的發明創造多了,還是沒有保護前的發明創造多,而且誰的發明創造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呢?

  關於這一點,美國經濟學者丹桑切斯說得很明白:“獎勵創新”作爲知識產權的辯辭是似是而非的,因爲其他任何壟斷者都可以利用這個辯辭。比如預期中的對印貿易皇家壟斷,可以說成是刺激商業公司開拓對印貿易。

  有的經濟學家偏愛知識產權壟斷,可同時又反對重商主義壟斷,這要如何解釋?爲什麼一碰到藝術、文學和工程領域的創新者及其知識創新,他們就不再反對?

  任何壟斷預期,包括知識產權,事實上都可能刺激或加快某種創新的產生。但對於壟斷來說,人爲推動的每一次創新,也排除、阻止和延遲了更多的創新,包括:

  (1)壟斷者如果無法一直躺在功勞簿上消極收取特許費或專利費而原本進一步產生的創新;

  (2)其他有創造力的人如果自由採用和汲取這個被壟斷的創新而原本會產生的創新;

  (3)在第(1)與(2)類上原本會產生的創新;

  (4)在第(1)、(2)及(3)類上原本會產生的創新;依此類推。

  但凡得到一點好處,就會失去多得多的好處,這樣的制度,只能說是壞的制度。

  唯利是圖、毫無底線,搞不好市場經濟

  最後,談一談市場經濟中的倫理。

  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學者馬克思韋伯有一本著作《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在第五章裏,闡述了市場和倫理之間錯綜複雜而又密切相關的關係。如果把他的結論總結一下,他提出十個論點:

  1 敬業,新教相信職業是上帝的召喚(職業在英語中是calling),培養了敬崗愛業的職業精神。

  2 務實 ,新教相信勞動(而不是宗教儀式)能拯救靈魂,培養了注重勞動的實幹精神。

  3 平等,新教相信人生來平等,減少了人們因爲追求地位和身份而造成的資源和精力的浪費。

  4 節儉,新教相信財富都屬於上帝,個人只是爲上帝保管財富,減少了社會因追求奢侈的浪費。

  5 效率,因爲財富屬於上帝,把上帝的財富用好是天職,培養了精益求精的效率精神。

  6 禁慾,新教相信慾望是魔鬼的引誘,培養了人們用理性戰勝慾望的理性精神。

  7 服務,財富屬於上帝,個人要禁慾,財富的目的是服務他人,培養了服務導向的社區意識。

  8 主動,新教相信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對話,培養了獨立自主的公民意識。

  9 公平,新教認爲原罪不能贖買,勞動和節慾才能減輕原罪,培養了英雄不問出處的公平意識。

  10 積極,新教認爲人生來有罪,只有面向未來,努力工作才能贖罪,培養了面向未來的積極態度。

  除了馬克斯韋伯,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他的煌煌鉅作《國富論》之外,還寫有一本《道德情操論》。在這本書裏,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強調了經濟活動中道德和倫理的重要性。

  經濟學教父爲何要強調道德情操,這個話題太值得中國企業家們認真思考了,因爲市場經濟絕對不是一羣唯利是圖,毫無底線擔當的人能搞好的。同樣搞市場經濟的北美和南美,因爲其倫理不同,最終呈現給世人的,是什麼樣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北美早期的拓殖者,秉承道德和倫理,一邊努力掙錢,一邊回饋社會最終讓北美極大繁榮。而南美的資本家大地主們,只知道自己修建美輪美奐的莊園、豢養打手蓄養情婦,放任周圍貧民遍地,毫無投身公共服務的道德情操,於是同樣發展幾百年,北美繁榮而南美混亂。

  當然,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完全適用所謂的新教倫理,但我們也有自己遵奉的東西啊,那就是24字核心價值觀。視覺中國滿嘴掛着維權,但所作所爲卻盡是些既無核心價值觀,又無信仰的勾當。來,我們幫他們再複習一次吧,希望這次能入腦入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