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的確有功與曹操,曹操剛開始也是重用許攸的,只是許攸狂妄自大,口出狂言,經常不給曹操面子和曹操的部下也搞不好關係,所以曹操就把他給殺了。

許攸年輕的時候就與曹操交好,一起玩耍,後來許攸當了袁紹的謀士。官渡之戰的時候,許攸因為貪財,他的家人也犯法了,就要被袁紹治罪,許攸覺得混不下去了,就投奔了曹操。他設計幫曹操偷襲袁軍屯糧之所烏曹,袁紹因此被曹操打敗了!在征服翼州的過程中,許攸也有引導之功。不過許攸狂妄自大,不分場合直接叫曹操的小名,還經常對曹操說:「阿瞞,沒有我,你是得不到翼州的。」,曹操心裡是很不爽的,你許攸是立過功這沒錯,那有必要天天掛在嘴邊嗎,幫我曹操立功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像你許攸這樣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啊!再說了我曹操可是你的上司啊,你的官位和工資還是我發的呢,你一點都不尊重上司,換成哪個領導心裡也很不舒服啊,一天天叫上司的花名,換誰了也很不舒服啊!當然啦,曹操表面還是不表現出來,內心已經放棄許攸了。有一次曹操的大將許褚騎馬進入鄴城東門,政治遇上了許攸,許攸就對他說:「你們沒有我,怎麼可能進的了這個門啊」,一副天下我是第一的感覺,驕傲的沒邊了!曹操知道這個事之後,憤怒終於爆發,我的城池我做主,哪有你許攸的份啊,誰能進出我曹操說了算,你許攸沒有這個資格,最後許攸被收押,然後就被殺了!

許攸被殺既有他不會做人狂妄自大不會收斂的原因,也有曹操的心思在裡面。曹操對待人才一向都是兩種態度,有才卻為我所用的都重視,有才但看不起曹操的都會被殺,許攸有才但看不起曹操,再說了曹操也怕許攸哪天不順心了也叛逃自己,那就不好了,還有就是曹操手下謀士很多,少一個許攸沒關係,許攸是戰術人才,不是戰略人才,相對的來說對曹操不是特別重要,曹操殺許攸也就沒有什麼顧慮了!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世人皆認為曹操殺掉許攸是因為許攸的言語猖狂,什麼直呼曹操小名,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經常把敗袁紹的功勞掛在嘴邊等等。反正就是許攸這個人太過放肆所致。

實際上曹操對於許攸的問題上是矛盾的,許攸的狂妄只是曹操起了殺心的催化劑,並不是主因!

許攸雖是曹操幼時玩伴,但官渡之時,他在袁紹陣營,和曹操屬於敵我關係,他因為自己做事有污點,怕被袁紹追究,來投曹操,盡揭袁紹老底,為曹操擊敗袁紹起了重要作用,但此人的人品卻是壞到家了,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此人不忠。

雖說真正的政治軍事較量看的是硬實力,什麼軍隊,地盤,米糧,百姓人口這些,真打起來,誰還管仁義道德?但是打完了還是要管的!就如同二戰,實際上同盟國怎麼贏的?完全靠英美蘇的實力碾壓日德,但我們學到的是什麼?這是一場世界性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而正義必勝!

所以對於正義,忠義的要求,不是哪個文化和政治力量的要求,而是人性的要求,我們總要為慘烈的廝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以證明他的正確性。

對於曹操來說,許攸是有功的,但是他活著,這場官渡之戰就沒有了忠義,也就沒有了正義,因為靠一個不忠不義的人打贏的戰爭自然就不能說這場戰爭有多麼正義。如果許攸會做人,低調不張揚,不邀功,曹操看在他功勞的份上,自然不會計較,但是許攸覺得自己虧了,賣了力沒得到實惠,整日叫囂,曹操因而生厭,殺了他以正忠名。這與劉邦殺丁公是一樣的道理。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官渡之戰時許攸在曹操與袁紹對峙的關鍵節點投靠了曹操,並獻上偷襲烏巢的妙計,幫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後來曹操攻打冀州,許攸獻計破城,因為出言不遜而被殺。

《三國演義》說許攸口出狂言被許褚所殺,而歷史上的許攸是被曹操所殺。曹操推崇「唯纔是舉」,歷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在「創業階段」也很少處決自己的謀士,為何單單要殺掉「足智多謀」的許攸呢?

圖1 黃巾起義

一、許攸為人做事沒有底線

官渡之戰前曹操手下的首席謀士荀彧對許攸的客觀評價是「貪而不治」。就是說,許攸這個人太貪婪,貪圖富貴、貪圖官位、貪圖錢財、貪圖名聲,缺乏大智慧,這種人不足為慮。這一中肯的評價,點中了許攸的「死穴」。

許攸年輕的時候就和袁紹、曹操關係很好,他們極有可能是「撒尿和泥」一起長大的發小。黃巾起義前後,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人連結豪傑謀劃廢掉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皇帝,並打算拉著曹操一起下水。說實話,漢靈帝也確實是一代昏君,在位期間天下大亂的端倪已經出現。但你們這些人花著老闆的「工資」,好意思回頭就幹掉自己的老闆?許攸為何敢想敢幹?因為一旦成功獲利太大:像尹伊、霍光那樣廢除舊帝擁立新帝,極有可能就會把持朝政,邁入三公的行列,實現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後來董卓就是這麼乾的)。參與行動的這些人既不掌控國家軍隊,又不在朝廷擔任高等級的職務,失敗是必然的,曹操不是傻子,肯定不會幹。但許攸卻已經被利益矇蔽了雙眼,而不考慮實際了。不出所料,漢靈帝發覺他們謀反的端倪之後立即行動,結果王芬自殺,許攸等人逃之夭夭。

圖2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漢靈帝死後不久,董卓專權天下大亂,逃亡多年卻不甘寂寞的許攸又蹦了出來投靠了「老夥計」袁紹。後來官渡之戰爆發,許攸向袁紹獻計,袁紹不聽。預感到袁紹會失敗的許攸,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猶豫就調轉槍口投靠了曹操。

為了利益誰都可以出賣,正是許攸這類毫無道德底線之人的生動寫照。許攸為了眼前的利益今天可以出賣漢靈帝、袁紹,難保明天不會在曹操受困的關鍵時刻「反水」。這樣的人長時間待在身邊,就是給自己埋下了一顆「地雷」,難保哪一天不會一不留神踩上去,所以在曹操眼裡許攸這種人不能久留。

圖3 袁紹(?-202年),字本初

二、許攸已經沒有多少利用價值

許攸立功的主要環節是在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的作戰中,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耀眼表現。許攸之前沒能出謀劃策幫袁紹擴大實力,許攸死後也沒有對曹操的發展產生任何不利影響。可見許攸的戰略佈局、領兵作戰、治理地方的能力比荀彧、許攸、程昱、郭嘉等人差得不是一星半點,這種人在曹操手下「一抓一大把」。許攸就像正式宴會上菜前的那盤瓜子,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許攸剛投靠曹操時,曹操赤足相迎高規格禮遇,是因為當時曹操還沒有找到破局的辦法。許攸很早就在袁紹賬下,對其弱點肯定瞭然於胸,策略的針對性很強。後來曹操攻打冀州,許攸獻計有功,也是因為對「原來公司」的管理漏洞十分清楚。

冀州已經被攻破了,袁紹的兒子們已經像「茅坑裡的泥鰍——翻不起多大浪頭了」。這時的許攸對曹操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利用價值,許攸要是懂事,哪涼快在哪待著也行;要是實在不懂事,殺掉了也無所謂。

圖4 冀州、幷州

三、許攸在曹操那裡擺不正自己的位子

從周公定禮儀到漢代叔孫通定朝儀,皇帝和臣子、老闆與員工之間的相處模式就一步步確定下了。對於自己的領導,要麼你尊稱一聲「主公」,要麼你表示親近稱呼一下「表字」這都是基本的處事規矩。

許攸單身投靠曹操,就是曹操手下的員工,不是生意合夥人。許攸能夠建功是因為曹操及時採納了他的意見,前方將士拚死殺敵才建功立業。換句話說,許攸能夠立大功,並不是因為自己能耐有多大,而是因為曹操為他提供了一個足夠大的平臺。

但很顯然,貪功的許攸並沒有認識到這些。憑藉自己所立的功勛,許攸依然人前人後的叫著老闆的小名「曹阿瞞」。領導是要有自己的威嚴的,要不怎麼立威,怎麼安排工作?於是在一聲聲「曹阿瞞」的呼喚中,曹操對許攸的容忍也一步步到達了極限。終於有一天,許攸在鄴城東門又一次對著周圍人喊著曹操的小名,吹噓著自己的功績,忍無可忍的曹操果斷選擇將許攸收押後殺掉。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四、許攸不能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

許攸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期投靠曹操,除了預感到袁紹必敗的大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誘因是許攸的家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前方打仗,後方最重要的是穩定,好讓身處前線的將士「心無旁騖抓主業」。審配在大戰關鍵節點逮捕許攸家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許攸之前沒有處理好與審配、郭圖、田豐這些同事的關係。換句話說,許攸在同事們之間的人緣很差,所以他們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選擇了「睜大眼睛」找許攸的麻煩。袁紹的謀士們不團結,荀彧、郭嘉等人都知道,可見這就是一個公開的祕密。

曹操偷襲烏巢,活捉大將淳于瓊,並割掉了他的鼻子。曹操念在自己曾經和淳于瓊一同擔任過「西園八校尉」的情分上,打算饒淳于瓊一命。曹操的手下表示默認,都不說話,只有許攸站出來煽風點火:淳于瓊每當照鏡子,看見自己沒有鼻子就會想起你來!暗示曹操:你放過淳于瓊,他可不會感恩,將來有機會一定會再找你報仇。對於落難的「老同事」,許攸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落井下石,結果淳于瓊被殺。跟隨曹操的謀士和將軍們明白了:許攸這人有點「不是東西」,將來共事盡量躲著走。

圖7 許攸(?-204年),字子遠

許攸被殺的直接原因是居功自傲不尊重曹老闆,既沒有反叛投敵又沒有犯罪。其他人為什麼要向曹操打許攸的小報告?因為許攸一直處理不好自己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融不進曹操手下人的圈子。所以許攸被關押、被殺時,沒有任何人為他求情。同事們見他倒黴,高興還來不及,誰會主動去觸這個黴頭。

許攸最終被殺了,死於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換句話說,許攸能力是有,只是情商太低了。

文:遼逸

參考文獻:《三國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謝謝邀請,別人都從歷史角度分析,很贊,我個人從人性方面做一些淺談吧!

首先作為人都希望別人重視自己,尊重自己,誇讚自己。但對於給予別人幫助後應得的讚譽也要給予別人應有的回饋,許攸的所做所為,不但沒有給到應有的回饋,反而用一種極其錯誤的方式進一步索取更多的讚譽,進一步就是要獲取地位。但往往這種方式效果是絕對適得其反的。

再從團隊建設方面來說,領導者都喜歡有才的人,但絕對不是無條件使用有才能的人,第一,懷纔不顯者都會慎用。這種人要不野心很大,要不會激起團隊內部的不滿,解決起來會非常麻煩。第二,有才無量者不重用,這種人重用後往往會限制團隊發展,排外性會很強。第三,持才自傲者盡量不用,能帶來多大利益就能招來多少麻煩。

所以,曹操為徵袁紹不得不用,但用完以後給他帶來的全是負面影響,也就只能借刀殺人了。許攸這三點佔了兩點,在當時曹操的精良團隊配備下,許攸本來應該是低調不作為都可瀟灑一生的人,硬是被自己作沒了性命。

分享都是本人零時所想,希望條友文明探討。


官渡之戰,袁紹兵多將廣,曹操與袁紹相持不下,且實力有一定差距,本欲退兵。這時曹操年輕時的朋友許攸(原為袁紹謀士,因對袁紹不滿降曹)來了,獻計曹操,偷襲袁紹糧草存放地烏巢,大敗袁紹。隨後獻計敗袁紹兒子袁尚後佔領冀州。在官渡之戰中,許攸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也不是說沒有許攸計策,曹操就打不過袁紹,只是許攸提供這一重要情報後相當於走了一個捷徑,這對曹操多麼的重要啊。但是一個人,你能力在好,不懂得做人也不行,曹操現在何許人也,位居漢朝丞相,一個軍事統帥,大漢實權控制者。私下裡你可以和他喝酒聊天侃大山,但在軍士面前許攸不懂得尊重曹操還直呼曹操小名阿蠻,自己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並將官渡之戰之功全攬於身,掛在嘴邊看輕將士,引曹操與將士不滿。曹操雖然心裡不滿,畢竟許攸是自己的故人和有功之人,當時剛打下冀州也不好說什麼。許攸當時沒有一點危機感,說話從來不分場合,在一次路過冀州城門時,指著許褚說:沒有我你們能進入這個門嗎!終於惹許褚大怒被殺,事後曹操知道後,只是象徵性的責備了許褚。許攸的死,是他自己的性格與態度害了他,俗話說的好禍從口出,自己看不清形式,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或者許褚殺許攸是曹操授意過的,亦或碰到許褚這樣的直性子暴脾氣又是個寵臣,也算他倒黴了!所以說他的死是必然,因為他得罪了全軍上下。


曹操在官渡之戰完勝袁紹,許攸起了很大作用。許攸曾是袁紹的謀士,但袁紹多疑,許攸好的計謀看準時機勸袁紹猶豫不決,還懷疑他與曹操暗通,把許攸氣得夠嗆,欲自殺,部下勸許攸棄暗投明,許攸被點醒,自己傻呀,小時候與曹操也有交情,何不投曹操,於是暗步出營來到曹寨,曹操出寨攜手共入,曹操先拜於地,許攸大驚,曹操解釋,你是我的老朋友,許攸大為感動,說出在袁紹處懷纔不遇,於是獻計,勸曹操帶精兵偷襲袁紹烏巢糧草,曹操想糧草必有重兵把守,許攸說袁紹所有糧草盡在烏巢,把守大將淳于瓊嗜酒無備,你可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此,曹操大喜,親挑五千精兵,偷襲果然成功,袁紹得知許攸走,今又烏巢糧草盡失,軍心不穩,毫無鬥志,見曹操進兵,四散奔走,袁紹大敗而逃,最後曹操統一了北方,所以這場戰爭功臣是許攸。因此,許攸每遇到曹操,就會說「你沒有我,就沒有今天」之類話,曹操開大笑,但他嫡系的眾將聽了,都不高興,後來就煩了,許攸仍不收斂,馬入東門,遇許禇,也說:你們這些人如果沒有我,怎麼能出入此門(指冀州城城門)。許褚大怒說:「我等九死一生,血戰奪得城池,你怎麼誇大話」,攸罵道:「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劍殺了許攸,提頭見曹操說:「許攸無禮,我殺了。」操曰:「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三國演義裏輕描淡寫,現在想來也是,曹操沒有許攸,前面不是打敗了呂布,後面還帶兵進入了荊州,許攸只是憑藉在袁紹處做事,知道內情,相當於現在講的間諜,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打這場戰的統帥是曹操,命令是他下的,作決定最為重要,要衡量得失,勝利有百分之幾,冒險係數非常高的就是偷襲敵方糧草,若失敗將精銳的偷襲部隊就可能全軍覆沒,誰去冒這個險,所以要極大勇氣,當時袁紹軍隊八十萬,守糧草的部隊可想而知,曹操當時部隊小得可憐,最後決定親自率軍突破,一舉成功,部下將軍到士兵,都是奮勇拼殺的結果,當時還有諸候不聽令,需要攻城拔寨的猛將,只深責許褚而已。殺許攸時袁紹已死,許攸的利用價值大打折扣,總不能殺了自己的愛將來抵罪,曹操手下大把謀士,如果讓許攸再猖狂,會影響曹操在軍隊裏的威望,影響軍心,一直聽到部下道許攸不懂禮節,與曹操丞相起平坐,叫曹操小名,殺了也好,而且萬一不高興了,投了劉備,孫權就麻煩了,所以殺了最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