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青年說

2016年8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31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全體成員時,特別對中國女排及她們身上所彰顯的精神提出讚揚,“中國女排不畏強手、英勇頑強,打出了風格、打出了水平,時隔12年再奪奧運金牌,充分展現了女排精神,全國人民都很振奮”。

不久前,天津女排95後小將們在超級聯賽冠軍決賽中上演驚天逆襲。在20歲大學生張琛的眼中這是絕地反擊、問鼎冠軍的精彩一役。坐在與自己同齡的女排“英雄”對面,這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攥着拳頭說,“新時代給年輕人新使命,這份責任我們有信心能擔得起、接得住。”

這次互動,讓女排和青年學子之間產生了強烈共鳴

2018年4月3日,上海市,17/18女排超級聯賽決賽第7場,上海2-3天津,總比分天津4-3奪冠。(視覺中國供圖)

4月24日,在裝修簡樸的天津女排訓練館裏,一羣年輕人在球場中央席地而坐。他們中有天津女排隊員,有各行各業青年代表,還有天津青馬工程的大學生學員,大家有着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經歷,卻聊起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奮鬥。

天津女排之所以備受人們喜愛,不僅是因爲曾11次奪得聯賽冠軍,而且因爲其精神氣質——總是堅定地拼到最後。7個月前的全運會上,老天津女排在家門口鎩羽而歸,老將魏秋月揮淚退役,教練王寶泉離任。兩個月後,一支平均年齡僅22歲的年輕姑娘組成新軍出征聯賽,正是這支不被看好的年輕隊伍,憑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朝氣,從經驗豐富的上海隊手中奪回冠軍獎盃,將永不言棄的女排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前教練王寶泉這樣評價過天津女排身上的那股韌勁兒,“強攻不行,就拼快攻;快攻不靈,就拼網前;網前失效,就拼防守;防守不住,就拼意志。對手總有拼不過的時候,勝利又回到天津隊一邊”。

“只要有一口氣,我就會撐下去、拼下去,死也要死在賽場上。”女排姑娘楊藝一字一頓地說,她眼中的奮鬥,就是不放棄。

“特別感謝我的隊友們,在我狀態不好的時候,大家鼓勵我站出來,忘掉自己的過去,努力打好每一個球。”22歲的孟子璇說起話來有些靦腆。作爲國內聯賽中最搶眼的一傳手,她剛剛入選國家隊。在她看來,自己取得的成績,更多是靠整個團隊共同努力奮鬥得來的。

搭檔劉立雯更體會到這個團隊傳承的力量,“以前是殷娜姐帶着我打,這次我也是聯賽新兵,但要帶着子璇,我們互相學習、互相配合,共同的目的就是要盡全力取得最好成績”。

“從女排身上看到集體的團結精神是偉大的。”青馬學員張子萍說,青年其實是一個集體,我們要把自己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讓創新成爲青春遠航的動力。

被譽爲“不死鳥”的世界冠軍、女排名將張娜曾無數次飛出場邊救球。如今,作爲南開中學副校長的她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說,自己經常給學生講女排精神,那種“打不垮、不服輸”的勁頭,再大困難也保持向上的姿態,就是女排的奮鬥表情。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RICU護士長沈悅好給女排姑娘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她所在科室收治的病人,情況往往都非常兇險。 有一天,一位危重病人拉着她的手說,“今天晚上你無論如何要幫我把病房的網絡打開,我要看女排決賽。”沈悅好費盡周折幫助病人完成了心願,看到他激動的表情,她突然意識到,正如女排精神對這位病人的意義,每個人都需要一種信念。

作爲醫護工作者,她每天都看見死亡和掙扎,看到親人哭泣;同時,必須日復一日保持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完成高難度的救護工作,“我們每一天都在拼盡全力,對醫生和護士而言,這個職業就是一種信仰,治病救人就是我們人生的信念”。誠然,即使用最大的努力來幫助病人,也時常要面對無能爲力的時刻,不一定能達到病人和家屬的預期,“但這種信念支撐着我、指引着我,不斷奮鬥着、努力着”。

“人人都需要精神和信念,指引人生前進的方向。”作爲青馬工程學員的劉雪亮認爲,屬於自己的精神和力量就是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傳播者、實踐者,紮根基層,服務基層,“以信仰爲精神支撐,擔起青年的歷史使命,爲黨的事業奮鬥終生,是我們青馬學員的使命擔當”。

他清楚,在基層服務中一定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他希望到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踏踏實實做事情、磨礪自己。女排“頑強拼搏、爭創第一”的信念與精神,正像一隻無形的手推動着、提醒着他,“努力奮鬥,不負青春”。

青馬學員段亞雲說:“在我心中,女排是信念與毅力、智慧與勇氣的完美結合。她們的奮鬥經歷讓我更加銘記自己作爲青馬學員的初心,立志紮根基層,攻克艱難險阻,練就實幹能力,做女排精神最堅定的踐行者。”

青年奮鬥者們的心聲,讓張琛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說:“祖輩的奮鬥決定了國家興亡,父輩的引領走向了改革開放,今天我們這些新時代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也一定能夠承載住這份歷史責任,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鬥。”

作者 /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春豔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微信編輯 / 吳蘊聰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學習青年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