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從我做起

柳河縣羅通山學校 姜艷梅

感恩在中國是有傳統的,感恩首先講的就是孝敬,是對人的感恩。其次,對生活、對食物、對大自然都應該感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不少學生浪費糧食,大手大腳花父母親的血汗錢,對父母的饋贈從不言謝,對朋友的幫助少有道謝,稍有不如意便大發牢騷……他們視幸福為天然,認為孩子們天生就是父母來照顧的,無需對父母及老師有感恩之心,缺少感恩的意識。

時下,越來越多的人把西方國家的節日傳到了中國,「母親節」就是其中一個,「母親節」來臨之際,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要求每個班級以「母親節」為契機,開展一次以「感恩」為主題的班隊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課下我精心準備了材料。

上課前我飽含深情地為學生們朗讀了一首關於讚美母愛的詩歌,導入我今天班隊會的主題,接著,我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媽媽的關愛中長大,同學們誰來說說你媽媽的生日?」沒想到同學們聽到我的話剛開始是一臉驚訝,然後交頭接耳地竊竊私語著。我馬上叫起來他們,看著孩子們臉上那種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動,微笑著說:「難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們就記不得嗎?回去問問自己的媽媽,有哪位媽媽不記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學生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採用不同的方式來為自己媽媽慶祝!祝她們節日快樂!

不想有學生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誰家爸爸媽媽不是那樣呢?他們做的都是應該的,照顧我們是他們的責任,等我以後長大了,做了爸爸媽媽肯定也會像他們這樣的。」學生這樣的話,令我震驚!

我慢慢啟發學生,教育孩子們。最後我讓學生來說說平日裏父母做了哪些讓你感動的事,結果不盡人意。學生說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時父母照顧自己啊,過年過節給自己買新衣服啊,但卻缺少真實和細膩。想到平日裏家長打電話也對我傾訴過孩子不懂家長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還頂撞父母。看著孩子們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擔憂。

「感恩」,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懂得尊重他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對親人的愛護,朋友的關心,老師的關懷,陌生人的幫助,彷彿和自己沒有絲毫的關聯,或者認為這些本來就是應該賦予他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在很多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感恩」已經成為一個盲區。而造成這種現象,經過調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感恩氛圍,孩子不會感恩

要使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首先要讓孩子處於感恩的人文氛圍中。讓他們感受周圍的人是如何對世界、對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後,將影響他們自身形成這一品質。而現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沒有為孩子營造感恩這樣的氛圍。甚至家長、老師經常在不經意間表達、宣洩了對生活、對社會及對他人太多的不滿和埋怨,以至於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愛缺乏瞭解,更別說是感恩了。

(二)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對感恩教育的正確理解,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父母總是會一廂情願地付出,造成孩子認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家長沒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過程中是否讓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個別家庭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錯了,就開始訴說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真心的,孩子會以「形式對形式」來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頭腦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種任務。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

在大部分的學校,德育課程仍然屬於副科,不管是在教學上,還是思想認識上,學校都以文化課為主導方向,往往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存在說教的傾向,說得多,做得少,對學生缺乏情感體驗,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顯著。對於學校開設的這些德育課程,大部分的學生和教師在思想上都不重視,也就導致了學生對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要從以下方面改善:

首先,創設氛圍進行感恩教育

要使學生學會感恩,樹立感恩意識是前提,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並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因此,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並以此形成感恩意識,教會學生感恩。

其次,引導學生學會感恩

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這就離不開成人的示範作用,作為老師和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當孩子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教師和家長要示範孩子對別人表達感激之情。當孩子們受到這種影響,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給學生貫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時一個歉意的表示,一個抱歉的微笑,一句溫柔的話語,就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會讓別人感受到愛,久而久之,孩子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會不自覺地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最後,實踐引導學會感恩。

平時實踐活動中我在有意無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觀念貫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作為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

通過一年多堅持不懈的教育引導,以及家長的大力配合,許多家長欣喜地告訴我,孩子知道心疼體諒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學習生活中,班裡同學之間變的更加友愛了,當別人遇到困難,也會慷慨解囊,得到幫助的同學也能誠心地說聲「謝謝」。 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繼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感恩樹常青常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