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取懷念兩蔣的泛藍人士參加反對「台獨」統一戰限,我們在文宣上適當地肯定蔣家在某個時期堅持一個中國,這是有必要的。然而,如果說蔣介石始終堅持一個中國,那就有違與真正的歷史事實。

《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06期刊載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王守昌題為《毛澤東與蔣介石不謀而合,都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文章,這篇文章說:

「蔣介石始終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立身報國民族立場,不僅反對台獨活動,還堅決制裁台獨分子。」

這一段話與真正的歷史不符合。

說「蔣介石始終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倘若不是存心歪曲事實,就是一種錯誤的認定。

在我的認識中,半個世紀以來,有心人不斷地說「台灣的主權地位未定」,甚至以此為「台獨」理論基礎,蔣介石應負一定的責任。

然而,當皇帝穿著新衣遊街時,假如有人突然公開指出,皇帝沒有穿甚麼衣服,這個人就要遭殃。

國台辦屬下機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逸舟,在名為《大功初成 鞏固前進》一書中已指出了「蔣家始終堅持一個中國」是一項錯誤認知

自國民黨退居台灣以後,台灣始終在「兩岸只有一個為完整的國際法人」和「兩岸均為完整的國際法人」兩種選擇間遊走,蔣介石也搞兩個中國,只是未能成功。

蔣介石為保「殘缺政府」,承認舊金山假條約

自中國在1945年10月25日恢復對台灣、澎湖行使主權後,國際社會對台灣主權重新回歸中國,並未持異議,縱使是蔣介石當局已退到台灣的初期,美國的立場也是這樣。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0年1月5日還宣稱:

「美國傳統的對華(China)政策,系采門戶開放政策(the open-door policy),要求國際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這原則直到最近仍被1949年12月的聯合國大會決議案所再確認。美國並無針對福爾摩莎(即台灣)或任何其他中國領土預設立場,美國在此刻亦無對福爾摩莎有任何期待獲得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此外,美國亦無意願使用它作為軍事基地以干擾目前的情勢。美國政府將不會尋求任一事務而將導致中國的內部衝突。」

而無可預期地在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隨即在六月廿七日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駐進台灣海峽,同時發表聲明說:

「福爾摩莎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恢復、和日本的和平協議訂定、或由聯合國衡量考慮之後。」

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周恩來提出聲明以反制杜魯門的揭宣示曰:

「杜魯門於六月廿七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構成對中國領土的軍事攻擊,系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無論美國如何採取阻礙行動,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事實將永遠保持不變,這不僅是歷史事實,且一再被開羅和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後的局勢所確認。」

而退守台灣的蔣介石把駐進台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視為救星,隨後為了長期圍堵新中國,美國主導一場「舊金山會議」鬧劇,並由杜勒斯起草《舊金山和約》,在該所謂「和約」里,它只說日本「放棄」台澎西南沙,卻不寫明「歸還」中國,其目的就是要配合整個50年代對台灣的顛覆計劃,俾製造出一個非「國民政府」附庸政權。

杜勒斯與蔣介石

斯時,杜勒斯告訴當時台灣駐美「大使」顧維鈞:

「如果美國把台灣單純地看做中國領土,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便師出無名。」

因此,《舊金山和約》就延伸出的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不過,這是一條不平等,損害第三國家的「假條約」,也是一種強權自認的超法律行為,這種炮製行為在美國外交史屢見不鮮。

當美國著手炮製《舊金山和約》時,新中國的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了嚴正的聲明,表示:

「對日和約的準備和簽定,如果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無論其內容和結果如何,中央人民政府一概認為是非法的,因而也是無效的」。

在舊金山會議舉行前夕的1951年8月15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聲明保留對日賠償請求權。

1951年9月18日,周恩來又鄭重聲明:

「中國絕對不能承認該和約。」

須知,《舊金山和約》的前約是1942年1月1日的《聯合國家宣言》,可最終實踐的結果是:當時的宣言國家如中國、蘇聯都沒有參加,因此不得不說《三藩市和約》違反了前約,或者說至少是與前約相違背的。

而當時蔣介石當局,「聯日反共」,保持「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正統。

不但對《舊金山和約》不持異議,而且還在美國的主導下,和日本簽署的「中日和約」,居然完全依照《舊金山合約》內容,也不提「歸還中國」,更為嚴重是《中日和約》第三條中用了「中華民國當局及居民」,當時主持簽約的「外交部長」葉公超說「中華民國當局」是指「中華民國管理台、澎湖當局而非指中華民國政府」。

中法建交時,台灣圖謀「雙重承認」

中國政府向來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的政策底線,在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時,堅決拒絕任何以「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形式出現的「雙重承認」。

也就是說,原與台灣當局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與中國建交時,必須與台灣當局斷絕「外交關係」;而原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與台灣當局「建交」時,中國就必然宣布與這個國家斷絕外交關係。

中法建交公報--時政--人民網?

www.people.com.cn

1964年新中國與法國建交的時候。

由於法國總統戴高樂表示不想傷害「老朋友」,堅持在「中法建交公報」上不寫上與台灣當局「斷交」的內容,也不提「一個中國」原則,這在國際間引起廣泛注意,認為中國可能要接受雙重承認。

蔣介石鑒於在國際上已越來越難以對我進行圍堵,所以下令其駐法機構不得撤離,試圖由此確立兩個中國並存的先例。

中國外交部則按照雙方在建交談判過程中的默契,在「建交公報」發表後重申中國政府在中法建交問題上所堅持的一貫立場,法國暗中施加壓力。

與此同時,透過管道約請香港《星島日報》發表社評,批評蔣介石先生仍在觀望,未從巴黎撤出「使館」是在搞「兩個中國」。

因而促使蔣介石當局下決心主動宣布與法國「斷交」,在中國設開大使館前撤離走其駐法機構。

蔣介石先生同意美國的「雙重代表權」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1972年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席位的時候。據陸以正在2002年出版的回憶錄《微臣無力可回天》披露,美國估計已經無力阻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於是與台灣當局磋商,「變更策略,改以『雙重代表權』為目標,希望一方面讓中共進入聯合國,並取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席次,另一方面保全我國(指台灣--引者)在聯合國的會籍,仍能留在聯大。

陸以正說,雙方經過多次密商,直到最後一刻,蔣介石勉強同意。

所以,台灣「外交部」給所有駐外使節的訓令,既促請友邦反對阿爾巴尼亞提案,又表示如果貴國贊同美國領銜的雙重代表權提案,我方也能了解,有點半推半就的意味。

為避免駐外使節與駐在國交涉時,用詞遣字有誤,外交部還準備了一份英文說帖,指令駐使在與對方外交部長磋商時,照文宣讀,一個字也不能更改。

但,歷史潮流不可阻擋,聯合國代表大會一舉通過阿爾巴尼亞的提案,美國的方案胎死腹中。

陸以正坦承,假如那年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案獲得通過,中國肯定拒絕加入。

頂多再拖個一兩年,台灣當局仍然會被趕出聯合國。

關於蔣介石準備接受「雙重代表權」史實,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沈劍虹回憶錄》等都有記錄。

以上的三個事實證實:在兩岸政治對抗中,蔣介石也是曾經企圖用「兩個中國」去圖謀其政治目的,不過都通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在那樣的時空下,蔣介石當局這個流亡政權為了苟延殘喘和完全「反攻大陸」,也只好飢不擇食,抱緊美日的大腿也是必須的。

話雖然這麼講,但絕不能說「蔣介石始終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政治人物最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利用現代人對台灣悲痛近代史的認知有限,刻意選擇性地扭曲史實,以符合他們的訴求。

然而,偏頗的歷史觀,不但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對任何形式「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批判,都會起負面作用。

(菲律賓 江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