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股東不買賬 盛京銀行終止供股計劃 新聞 第1張

北京商報訊(記者孟凡霞 吳限)盛京銀行近來的日子不好過,增資方案公佈尚不足一月時間便宣佈終止。5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盛京銀行近日發布公告稱,決定不再進行供股計劃,原因是回應該行詢問的股東中,多數股東表示沒有意向認購該行將發行的供股股份,由於股東認購供股股份意願未達該行預期,盛京銀行認為繼續執行供股計劃無法滿足該行最初決定進行供股的初始目的。而面對資本充足率壓力,盛京銀行也在籌備向潛在投資者發行內資股和H股股份。不過在專家看來,金融機構應當增強內生的運營能力,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事實上,這一供股方案一經宣佈就引來頗多側目。4月22日,盛京銀行宣佈了增資擴股方案,計劃以每10股獲發最多5.18股供股股份的基準向合格的內資股股東和H股股東進行股份發售,此次增資擴股的可供股不超過30.03億股,其中內資股擬供股股份不超過22.05億股,H股為不超過7.98億股。而在增資擴股方案公佈次日(4月23日),盛京銀行股價就遭遇急速下跌,跌幅達13.94%。股價暴跌當日,盛京銀行董事長張啟陽閃電辭任。4月23日晚間,該行還發布公告稱,張啟陽因工作安排,已辭任董事長、董事會提名與薪酬委員會副主任及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自當日起生效。

面對多數股東沒有認購供股股份意願的現實,盛京銀行宣佈終止上述計劃。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多次試圖聯系盛京銀行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對於盛京銀行終止供股計劃,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劉澄認為,表明了現有股東對該行增資計劃的不認同,一方面是對該行的未來前景不看好,對未來的增長能力等方面持有不樂觀態度;另一方面是對增資的價格可能不滿意,所以很多股東決定不進行增資。

從經營表現來看,盛京銀行2018年業績答卷難以令人滿意。盈利能力方面,盛京銀行2018年全年營業收入為158.85億元,同比增長19.9%;凈利潤為51.26億元,同比2017年的75.74億元下降32.3%,這也是盛京銀行年度凈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資產總額方面,2018年盛京銀行資產總額出現縮水。截至2018年末,該行資產總額較年初減少451.84億元至9854.33億元,再次回到萬億規模以下。對資產總額的下滑,盛京銀行在年報中表示,主要是內外部環境變化進行戰略調整和業務結構優化所致。

供股計劃的終止,讓盛京銀行面臨更加迫切的資本金補充壓力。從資本充足率指標來看,盛京銀行資本金長期承壓。雖然該行2014年成功登陸H股改善了當年的資本充足水平,然而在隨後的四年裡,盛京銀行的各項資本充足率指標大多處於下降趨勢,一級資本充足率更是連降四年。截至2018年末,該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均為8.52%,資本充足率為11.86%,相較於2014年末分別下降了2.52、2.52和0.79個百分點。其中,該行去年末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僅比監管要求的8.5%高出0.02個百分點。

根據公告,盛京銀行正籌備採取其他方式進行“補血”。盛京銀行在公告中透露,考慮提升資本充足水平的切實需求,該行也正在與潛在投資者討論向彼等發行內資股和H股股份,以補充資本金,支撐未來業務發展。但是,截至公告之日,盛京銀行並未與任何潛在投資者簽署任何協議。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認為,盛京銀行放棄供股計劃,表現出該行對於股東意見的尊重。如果上市公司能夠尊重股東的意見進而改變融資方式,不讓現有股東的權益受到損失,說明該公司在整體的文化建設中是一個有進步的表現。對於資本充足率連續下降的現象,王劍輝表示,在融資層面上,不只是股權融資可以補充資本充足率,其他的方式也能夠補充資本,金融機構應該多渠道解決,不只是單獨依靠股權融資。從中長期來看,金融機構還要增強內生的運營能力,通過盈利的積累,使得自身的造血能力長期、有效的持續提升,也就是說要通過各方面的能力來綜合解決資本充足率。

相关文章